动态课堂的生成与教学技艺的 运用研究初探
2014-08-15潘月红
潘月红
(延吉市进学小学校,吉林 延吉 133000)
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而动态生成的教学理念正是以学生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课堂上学生学习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碰撞、心灵碰撞、情感融和的动态发展过程,会出现许多意外和惊喜。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因此,课堂教学不应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也充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间互动交流、共同认识、共同进步的过程,教师应在与学生共同经历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实现超越,真正实现教学相长。通过本课题研究,教师会认真研究学生,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动态课堂的生成与教学技艺的运用”在这里仅限于课堂教学策略的范畴。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堂情况的变化、发展而采取的教学策略。《动态课堂的生成与教学技艺的运用研究》 课题从最初的立项到实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本着实事求是,让研究服务于教学实践的原则,在三年的研究过程中也不断调整。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交叉滚动前进。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1.6——2011.8)
思考课题研究的方向,初步拟定研究方案,明确各阶段研究工作重心。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1.9——2013.11)
按照研究目标,由点到面,分段实施,展开研究,边实践边收集资料,边总结经验,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操作方法。及时总结研究成果,并以此转化为教育常规;认真梳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状况,对研究报告提出新的方案和标准进一步研究。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3.12)
进行结题的相关工作,完成实验结题报告。
在研究过程中,遇到过许多问题,也走过弯路,但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始终没有放弃对课题的研究。经过三年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更新了教师的理念——没有生成的课堂不是真实的课堂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教上,关注于教师的语言如何精彩,对教学内容的挖掘如何深刻,教学手段如何新颖。于是,教师们想尽办法设计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挖空心思地琢磨如何让学生进到自己设计好的问题里。可是,无论我们在课前如何精心预设,都是基于我们多年的经验和自己的认识规律,在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识能力基础上的预设。而学生有他自己的知识体系,有他自己的能力水平,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只能尽可能地趋向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但是与学生之间存在偏差是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经常会听到老师有这样的怨言,说学生总是和自己唱反调,感叹学生的不配合;如果是公开课,老师课堂上启而不发,或者一启乱发,更是让老师郁闷的事情。其实我们埋怨学生没有跟着自己的思路,实际上是我们没有跟着学生的思路走。一节课有着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评价它价值的大小。而学生参与的深浅,体现为学生课堂上的困惑、矛盾、冲突,以及顿悟之后的心领神会,这才是一堂真实的,有价值的课堂,是师生一起相互启发,相互推进的课堂。一节按部就班的课,没有任何波澜的课,没有精彩生成的课是一节没有悬念的课,没有激情的课,不能深深印在师生脑海里的课。所以一节好课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它有没有生成性,没有新的生发。如今,这一认识已深深扎根于我wu 的教育理念中。无论是上课还是看课,能否有新的生成,能否让学生真正参与成了教师关注的中心,这对教师来说是一次理念上的更新。
二、总结出了一些教学方法——源自教师的精心设计
无论哪一节课,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潜心挖掘,方能显现生成那一刻的魅力。而要使课堂 生成更加精彩,也是有法可循的。
1.预设学情,摸清生成点
在教学中,生成点往往会集中在热点话题,重难点上。教师抓住这几方面,在生成过程中的指导就会有的放矢。例如在教学半文言文——《“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课时,学生在描写王熙凤外貌一部分遇到了难题:“金丝八宝攒珠髻,朝阳五凤挂珠钗,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都是什么样的?”对于这一点,因为年代的久远,谁也无法说清楚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装饰品。如果此时纠结于弄清楚它们到底是什么样,不仅说不清楚,而且会浪费很多时间。于是,教师借此机会做了引领:“说实话,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装束,老师也说不清楚。不过,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在读了这一部分后,对王熙凤的打扮有了一个深刻的印象,那是什么呢?大家说说。”此言一出,学生们争着发言:华丽、奢侈、富贵……这样的感受正是本段文字要带给读者的印象。虽然最终没有弄清楚这些体现的装饰品到底是什么样的,但学生们已经深刻地体会到了王熙凤外貌的张扬,这就足够了。这样一次生成,其实早就在教师的预设当中。教师在备课时就已经想到学生会在这里遇到问题,而且这也是全文的难点。正是因为在这一部分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课堂上的生成既自然,又高效。
2.弹性设计,灵活创设生成
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各种突发问题。在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时,教师为小组合作学习设计了两个目标:(1)说说众人是怎样猜测严监生两根手指的含义的?(2)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这些人,你觉得他们猜得合理吗?第一个问题比较容易回答,但是第二个问题就需要学生剖析一个人临死前的心理。课堂上最精彩的生成便在第二个问题中出现了。有的学生说:“大侄子猜得对,人临死前最留恋的就是亲人了,这是人之常情。”有的学生说:“二侄子猜得也对,临终前严监生怎么也要把财产分配一下,这样他才能冥目啊!”还有的学生说:“在严监生心目中有着重要地位的两位舅爷,严监生临死前一定有许多事要托付给他们,所以奶奶这样想也没错 啊!”在学生们的剖析过程中,大家都觉得众人的想法合情合理。而就是这样合情合理的想法却都不是严监生临死前最挂念的,活化了一个只为两茎灯草不肯断气的吝啬鬼形象。这样的生成,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而且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认识。
3.抓住机会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有个学生突然站起来问:“老师,有那么多人可以给小钱捐献骨髓,为什么只写台湾青年啊?”话音未落,教室里传来一片笑声,学生们有的说:“感人呗!”还有的学生说:“骨髓配型不是谁都可以的,恰好有台湾青年有。”面对着学生的发言,教师没有立即做出回答,而是出示了两份资料:《台湾慈济医院是亚洲最大的骨髓捐献库》和《乡愁》,让学生读后去体会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的关系,从而明白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赞美两岸人民骨肉同胞般的亲情。这两份资料原本是想作为课外资料介绍给学生的,但教师抓住了课堂上学生质疑的机会,使得这一内容的出示更及时,更自然。
三、学生学会了学习、管理——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实验过程中,可将生本教育引入课题研究,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从小组的组建、小组评价机制的建立、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到班级互动评价,学生们亲历了每一个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发言,学会了互动评价,学会了质疑,更重要的是,小组管理机制不仅在学习方面凸显其团队合作的作用,在班级管理方面也发挥着作用。实验前后,学生在学习成绩上有了很在提高。在小组竞争机制的刺激下,学生们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以往,教师不在班级里时,学生之间没有顾忌。现在有了小组评价制度,班级里秩序井然,大小事务都有专人负责。学生学会了学习,也学会了管理,效率学习大大提高。
四、融洽了师生关系——实现了师生间的平 等对话
因为关注了动态课堂的生成,学生的每一次质疑都得到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是自由的。教师要创设机会让学生展示,搭台子给学生表演,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把任务交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参与,运用手中的资料与教师展开辩论,最后学生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和思想收获,这个过程是活泼、生动、可爱、原生态的,这才是真正的学习、成长。在这种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师生,是朋友,是共进共退的,是平等的。
动态课堂的生成与教学技艺运用的研究经过三年,在持续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摸索,也不断地纠正方向。在这个过程使我们在理念、预设和实际课堂操作方面有很大的提高。它像一架云梯,在攀爬过程中,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也带给我们许多思考:
1.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不够紧密,缺乏研究手段,尤其是理论支持较为缺乏;
2.没有寻找到一种操作性比较强的模式,从而使实验推广起来较为困难。
实验三年来,形成了数篇的反思文章、生成性教学案例,其中《“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课在“中央教科所组织的教学技艺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荣誉的取得让我们对实验充满了信心,像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成为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巨大动力,促使我们不断地在教育科研上继续探索。
[1]罗祖兵. 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 课程·教材·教法, 2007, (3).
[2]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 教育研究, 1997, (9).
[3]丁志红. “动态生成性”教学中教师引领策略的研究[J]. 2010, (3).
[4]赵小雅. 课堂:如何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N]. 中国教育报, 2006-0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