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生逆反心理成因及疏导方法探析
2014-08-15孙维
孙 维
(延边第二特殊教育学校,吉林 延吉 133000)
聋生思想教育中的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指教师对聋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引导与控制时,聋生存在的一种反控制心理。这种心理构成一种抗体,阻碍教师对聋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它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现象,阻碍着聋生建立合理的心理结构,影响着聋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探讨聋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疏导方法是当前特殊教育学校思想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逆反心理的成因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学校是客观存在的。然而,聋生除具有一般青年向成年人过渡中的共同心理特征外,又具有其特殊性,分析其成因,既要考虑主观因素,又要着眼于客观因素。
(一)主观因素:
(1)心理特点因素
聋校中、高年级学生的年龄大都在16---20 岁之间,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精神生活身心发展和心理活动具有鲜明的青春期特点。首先是在心理上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都在增强,并希望能得到表现。这种意识的发展,不仅表现在生活上(如掌管自己的钱财,决定自己的婚恋,三五成群出远门等)工作上(不肯回家务农,要进城找个如意的工作)、也表现在求知上。如渴望学到新知识,奋发进取,并通过自身的努力考上大学。
(2)生理特点因素
由于生理缺陷、感情脆弱促使聋生经常抱着怀疑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一旦与外界发生矛盾,便会引起情绪的起落跌宕。少数聋生由于长期被排斥于社会生活主流之外,独立意识不明显,存在着严重的自卑感,认为自己是家人的累赘,社会的弃儿,突出表现是嫉妒心强,情绪常处于不良状态,多疑善感,对人生持消极冷漠的态度。如此等等形成了思想教育中的逆反心理。
(3)认识过程的因素
聋生由于听力失聪以目代耳,往往只看到事 物的表象,对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正确的,有时分辨不清。甚至把错误的当做正确的加以坚持;而把正确的看成错误加以否定。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比较淡薄,常常由知错不知法到犯法。
(二)客观因素
一是聋生由于教师的言行不一,导致聋生对教师失去信任感。班主任是学生的直接教育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对聋生的思想成熟必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实际劳动中教师却只动口,不动手,在一旁指手画脚;要求学生按时上操,教师却拖拖拉拉:要求学生要衣着整齐大方,教师却随意打扮……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加剧了聋生的心理矛盾,拆毁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沟通的桥梁,聋生难以心悦诚服地接受这种教育,少数聋生甚至会产生反感情绪。
二是教师与聋生感情对峙,聋生对教师产生抗拒心理。聋生由于听觉障碍,家庭环境等诸因素的影响,导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较差;社会阅历浅,身心还没有完全成熟;年龄与他们的知识水平不能同步增长,他们迫切需要得到教师的关心、帮助。个别教师,不了解聋生的心理,对聋生身上存在的缺点、错误缺少必要的关心、信任和理解,而是采取了讽刺、挖苦、排斥的办法,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双方感情对峙。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讲的道理,对学生的要求,少数聋生自然会产生抵触情绪。教师与聋生感情对峙的深浅决定着逆反心理的大小。
三是教育方法不当,教学能力弱,对聋生缺乏吸引力。个别教师受知识水平和自身素质的限制,讲课枯燥无味,辅导学生缺乏方法和耐心,却把教学效果差的原因归罪于学生。尤其对学习较差的聋生因“恨铁不成钢”而“横眉冷对”,久而久之失去了对聋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少数聋生在失望之后,对教师的言行产生了排斥心。
四是间接的教育因素。在科技发展与日俱增、信息传播发达的今天,聋生对社会信息的接受几乎是全频道的。广泛、复杂的社会信息对聋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聋生因感觉不到有声语言,只能凭直觉观察周围的一切,只能看到问题的表面现象。加之他们辨别善恶能力较弱,又爱模仿,自然会不自觉地接受一些不良影响。如早恋、看黄色录像、梳妆打扮潮流化等等。这也是部分聋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主观潜在因素与客观的外界条件相碰撞,导致了逆反心理的产生。
二、逆反心理的疏导方法
逆反心理的疏导可从对逆反心理成因的分析入手,从聋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讲究疏导的心理效应。笔者认为在思想教育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主观因素的疏导
克服逆反心理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用积极成熟的心理代替消极幼稚的心理过程,聋生如在情感、意志、性格、气质等方面都成熟起来,就会奠定树立正确人生观和克服逆反心理的心理基础。因此培养聋生建立合理的心理结构,是自觉消除逆反心理的重要途径。
提高聋生观察分析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是消除逆反心理的必备心理因素。所以在向聋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聋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指导他们有目的、有选择、不带任何成见或偏见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使他们在观察中排出错误印象,剔去片面的东西,得出正确的结论,减少逆反心理的出现。
培养聋生积极稳定的情感。对聋生情绪的疏导,首先要放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上,教育聋生要面对现实,正视自己的残疾,保持稳定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其次引导聋生把消极情绪、自卑心理转移到有意义方面去。再次帮助聋生学会用注意转移、行为转移等方法,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以消除不健康的情感,融化克制逆反心理。
第二,在客观方面的疏导
一是加强思想教育的生动性和艺术性。思想教育要适合聋生好奇的特点,使他们对教育形式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设计思想教育形式时,要注意一个“新”字(形式、题材、角度、比喻要新),突出一个“活”字(生动活泼,充分调动视觉), 抓住一个“实”字(结合聋生实际进行教育),使聋生的注意指向集中思想教育的内容上,从而增强教育内容的感受性。
二是增强思想教育说服力。思想教育的针对性从教育内容上讲,既要针对聋生迫切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教育,又要结合聋生的认识能力、文化水平和对思想教育内容的接受能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是重视情感的作用。教师要经常观察、分析、研究聋生的心理特点,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要用母亲般的情怀去教育聋生,不仅要在生活上关心爱护,还要在思想上引导,做他们的贴心人。要用自身的模范行为在聋生心目中树起良好的形象。以此获得聋生由衷的信服和尊重,使其服从引导,朝着正确的方向成长。
四是注意防止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既然聋生并非生活在封闭的环境里,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要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要善于捕捉聋生的思想倾向,及时加以辅导,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克服逆反心理。
总之,聋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要完全消除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完全可以抑制它,有目的地预防它,使它对思想教育的消极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