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区自主管理与党建立体化 工作模式探究
2014-08-15王震
王 震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 201418)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模式在高校当中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其中较为显著的是高校教育阵地的转移或者高校教育阵地的多元化。主要表现为传统的班级教育主阵地有所弱化,社区成为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宿舍区正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和组织活动的重要舞台,同时宿舍区也正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因此党建进社区成为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必然趋势[1]。
当前,在高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学校学分制等各种制度全面铺开的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学生社区的重要地位已日益凸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效果[2]。各地高校党建在争取学生社区这块阵地的上也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在相应的工作推进当中探索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举措,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相对于工作开展的力度、投入的精力和取得的成效并不成正比,其间在社区管理中存在一些制度冲突、精力不足、持续性较差等问题,社区管理还是局限于“他管”,对于 学生“自律”的管理方式重视程度不够[3]。解决这些问题就首先要了解目前高校社区管理和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有哪一些。
一、积极寻找社区管理与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学生社区管理观念陈旧
随着高校扩招,在校生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学生公寓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为了适应数量巨大的高校学生公寓的管理,学生公寓的社会化管理也在逐步推进;再加之高校学分制的不断推广,学生有了很大的自治安排课时的权力,公寓因此成为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开展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学生的流动性和分散性逐渐增大,相对原来,他们的班级意识和学院意识正在逐渐变淡,而寝室意识、公寓意识相对逐渐在加强,因此旧的以班级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变得落后,在正常的管理工作当中逐渐暴露出许多弊端。
目前许多高校依旧沿用陈旧的管理模式,在这些管理模式所制造的条条框框会与新时期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思想状况产生矛盾,比如:没有将学生社区放在的重要的位置上,用老眼观看待 新事物;依靠班级管理模式管理学生社区,以致出现管理混乱,信息传递不畅,管理权限受限;管理模式依旧采用从上至下的老旧形式,上面管传达,下面管做法,把管好社区的具体工作放在一两个专职干部或者楼管人员身上,从而导致管理过程当中出现推诿扯皮,讳疾忌医的各种不良现象;还有的不敢“放权”给学生,以至于学生自主管理沦为空话套话,严重损害了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挫伤了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管理的主动性。
以上这些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就直接导致开展了学生社区党建开展不够顺畅,制度冲突,无配套政策,职能重复,资源浪费、效果不佳等现象的出现。
(二)学生社区自主管理能力差,党组织权威性较弱
高校社区管理中党建和学生自治并举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社区管理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但是目前很多高校中两项内容往往是分立的,社区自治委员会(楼委会)往往是一个社区学生具体管理的机构,而每一个楼有根据自己的楼宇的实际情况成立了学生党支部,使之成为社区党建的载体,两个组织机构工作貌似相互平行,实际上具体工作之间往往存在着交叉,两者之间实际是相互推动促进的关系[4]。就目前情况而言,两个组织机构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
1.学生社区自主管理能力较差
由于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在各个高校之间相对来说推广程度还不是很高,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运作模式也不健全,在学生当中的号召力和公信力还不是很强。再加之社区成员的专业、年级构成较为复杂,社区成员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大家对自主管理了解不够,还有部分高校学校领导自身对于学生自主管理存在怀疑态度等多种因素的存在致使广大高校学生对高校自主管理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是“形式主义”“ 面子工程”,这就降低了社区自主管理的能力,挫伤了社区成员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就导致了很多优秀的具有管理和组织能力的学生参与其中的概率,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2.学生社区党组织权威性弱
目前多数高校采用了在楼宇内以年级或院系为单位设置若干党支部,但是往往一栋宿舍楼内居住的不是同一个年级或者学院的学生,这样就导致了同学之间对于党支部的了解程度不够,支部对楼内的同学甚至对楼内其他学院的党员了解程度不够的现象。而且部分党支部责任心不足加之上级党总支或者党委监督不足,导致开展工作不积极,活动内容单调,形式单一,没有针对社区内的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再或者各个社区党支部之间缺乏交流、闭门造车,没有考虑到社区成员的需要而造成与实际脱节。这些情况最终都导致了党组织在学生社区当中认可度降低,甚至会造成支持度降低,最终会影响到党组织在社区内工作开展的权威性,为以后工作开展埋下隐患。
(三)学生社区自主管理模式、党建运行方式简单
现在的大学生是新时期的大学生,他们拥有着独立的思想和巨大的信息储备,这种情况就直接导致了几乎每一个或者几个学生就有一种思路,就有一种个性,因此在学生社区里面就不应该仅仅是有一种管理模式,也不仅仅是有一种党建模式。当然这并不是说就要一味的去迎合学生的不同的观点和想法,但是在新时期,面对着新情况,对于社区管理就要真真正真的开展学生自主管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管理中的存在,从而吸引他们能够参与到社区管理中来;而党建模式是严肃的,不能随便改动,但是对于党建的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社区有所变化,这就体现在党建活动的开展上。
二、立足实际积极探索社区管理与党建工作新模式
(一)保障管理顺畅,为社区党建打好基础
这就要求学生社区中要完善社区自治组织的“保障性”机制,使社区自治与社区党建构建起高效立体化学生社区管理新模式。
1.准确定位,顺畅管理关系
在社区学生自治组织在管理中的地位和相应的定位应该非常明确。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就是通过与党建相结合,在理论基础和思想高度上对学生自主管理的层次进行有效提升。同时在学生自主管理的制度保障和配套方面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也应该予以保障,明确学生自主管理的权利和义务。只有这样学生社区的管理才能真正形成一个长效机制,才能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扎实。
2.双管齐下考核与激励并举
首先学校要对学生社区的工作进行指导,在相应的指导机制下由学校党委(党总支)和学工部门联合对其进行考核。考核时间可以按照学期进行,也可以按照学年,这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是考核期间不能一味的放任不管,要建立起有效的监督监管机制,对于学生社区管理期间出现的问题一定要及时整改,避免走弯路、错路。考核对象应该涵盖相关所有楼宇管理组织及其成员,甚至包括指导相关工作具体开展的辅导员,考核标准应该一视同仁,但是应该根据楼宇的不同情况制定多样的打分机制,进行综合评定。应该杜绝一刀切的评判方式,否则很容易挫伤社区管理的积极性,对于工作开展的多样性也容易受到影响。
激励机制则是建立在考核的基础之上,依据考核结果,可以对社区自治成员或社区进行相应的奖惩,并且将各个社区的学年经费、评优指标与考核结果密切挂钩,以此来调动广大社区管理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心。
(二)试行“一套班子,两条路径”工作模式
学生社区虽然年级不同,专业不同,但毕竟都是学生它的的构成比较简单,相对来说事务性工作的数量和种类都比较少,则不需要太多的机构部门来支撑工作开展。分析来看学生社区党组织和管理组织在制度上和管理工作上都存在一定的矛盾,但是其工作的目标都是统一的,就是为学生服务,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保障。所以两个组织的工作可以合并到一起来做,或者甚至合并为一个组织,这样既减少了相互之间的推诿扯皮,也可以把两者的工作合到一处,形成合力,使得处理相关问题的效率更高,成效更显著。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社区自治和社区党建的融合,既有利于吸引和推举许多优秀的党员和真正热衷为学生服务的积极分子加入社区自治组织以提升社区自治的号召力、吸引力、公信力和参与度,也有利于探索社区形式下学生党员管理的新机制、新举措,有力地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日常教育和管理。
因此,高校领导一定要解放思想,大胆放手,破除保守落后的观念,在一些相关社区管理的规定和具体工作中支持学生自治,在相关的制度中给与学生自治组织相应的地位和空间。就目前而言社区党建工作是配合学生社区管理的最有效的手段,根据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配合机制才是当务之急。综合而言,就是要在合情合理合法的前提下,拓展学生社区自治的空间,促进党建与学生自治机构的统一。在增强当前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权利意识、民主参与意识都逐渐增强的同时,将学生的责任能力作为行为主体,最终为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创造条件。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刘安海,孙文宪.文学理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王先俊.建设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0(13).
[4]乔瑞芳,孟国忠,吴菱蓉.浅谈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J].中国林业教育,2005(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