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语言学研究的最新趋势——功能和认知视角》述介
2014-08-15高军
高 军
(上海理工大学 外语学院,上海 200093)
《对比语言学研究的最新趋势——功能和认知视角》是约翰·本杰明出版公司“功能和结构语言学研究”系列丛书的第 60 卷,由 María de los ángeles Gómez González,J.Lachlan Mackenzie 和 Elsa M.González álvarez三位教授合编,2008 年出版。 本书收录了2005年在西班牙召开的第四次国际对比语言学会议上有关语言微观对比研究的论文。此次会议所提交的有关社会文化对比的论文也已结集出版(书名为Studies in Contrastive Linguistics)。本论文集共收录12篇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语法范畴对比”;第二部分,“对比语言学和语料库研究”;第三部分,“对比视角的意义和认知研究”。本文将简要介绍各部分内容,然后做一简评。
1.内容介绍
1.1 第一部分(1-4章)
第1章无人称化方式
Anna Siewierska是著名的语言类型学家,她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了欧洲31种语言中第三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的无人称化使用情况。“无人称”(impersonal)在本研究中指无主语结构、赘代词主语(pleonastic subject)结构和无特定施事的结构。作者进一步区分为两类构式:代名化无人称构式(pronominal impersonals)和动词性无人称构式 (verbal impersonals),后者包括无施事被动式(agentless passives)、反身代词无人称构式(reflexive impersonals)和分词无人称构式(participial impersonals)。研究表明,代名化无人称构式的指称范围最窄,一般不包括讲话者和听话者,个别语言如希伯来语或意大利语中可以包括讲话者和听话者,这些语言的第三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表现为粘着形式,无施事被动式无指称范围限制,其他构式介于两者之间。作者认为,指称范围的大小和语法化程度有关,粘着形式表示了一定程度的语义淡化(semantic bleaching),释义范围比自由形式要广。
第2章 语境中的指称识解
Marji-Liisa Helasvuo&Marjut Johansson以2002年初网民在法国和芬兰两份主流报纸的网上论坛中关于货币“欧元”展开的讨论为语料,着重研究了法语和芬兰语中的被动式和无特定指称的人称形式,即法语中的代词on+第三人称动词形式和芬兰语中的所谓 “零人称结构”(没有显性主语的第三人称动词形式)使用的语境情况。法语的被动式和芬兰语的“零人称结构”通常用于描述作者亲身经历的事件,而法语的“on结构”和芬兰语的被动式用于构建参与者之间的合作关系。
第3章 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中的代词位置对比
J.Lachlan Mackenzie在功能语法框架内对比研究了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中代名词粘着形式的句法位置,认为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西班牙语中的小句句首位置(P1)不允许动词的出现。而葡萄牙语则可以,如果小句句首位置P1是动词,代名词的粘着形式就是前附,否则就是后附。接着分析了P1位置的句法成分与主题—焦点分布和言外之力等语用因素的密切关系。
第4章 情态和类型学:英语和德语对比
Raphael Salkie认为,对比语言学的方法之一就是建立类型范畴(typological categories),并以此为标准进行语言之间的对比。他在原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类型丛”(typological cluster)的概念。所谓“类型丛”就是具有类型学意义的一组语言特征的集合,其中最著名的就是Hopper&Thompson(1980)的及物性原型。Salkie进一步提出了情态范畴的四个类型丛标准:可能性/必要性、认识/义务情态、主观性和级差性。英语中有些情态动词满足所有四个标准,被称为类型丛的中心成员;另外未满足全部四个标准的情态动词是次要成员。基于翻译语料库的语料分析,Salkie阐释了英语和德语中的两对情态动词can和should和sollen的共性和差异。
1.2 第二部分(5-8章)
第5章平行文本和基于语料库的对比分析
Michael Barlow是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语言学系教授、著名的语料库研究专家。他设计开发的ParaConc软件主要用于开展双语或多语平行语料库研究,主要功能包括:对齐、检索、翻译、多语种支持、搭配频率统计、突出搭配、高级分类检索、高级搭配等。Barlow首先介绍了ParaConc的使用方法,然后运用该软件对英法双语平行语料库中的go和aller分别进行检索,查看它们的词形变化、搭配情况、分布特点、隐喻使用和翻译对等情况。ParaConc软件尽管是测试版,但是它强大的功能为基于真实语料的定量对比分析提供了可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第6章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运用机器翻译引擎和语料库进行教学和研究
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在词汇和句子层面的处理上会面临一些类似的困难,为鼓励学生观察机器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并把观察到的结果和平行语料库中的人工翻译文本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在未来的翻译实践中的语言问题意识,葡萄牙奥普塔大学Belinda Maia教授领导的语言技术中心PoloCLUP项目组研发了METRA和TrAva等工具,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利用语料库和计算工具评价机器翻译文本,从事翻译实践和语言对比分析。以METRA工具为例,借助METRA工具学生可以通过一次检索就能在多个机器翻译引擎中快速找出需要的内容,如翻译中可能出现的同义词搭配、同形词、句法结构等问题。然后,通过索引工具进行索引或标注、分类等,之后把各组翻译实例重新输入METRA工具,将计算出的结果和人工翻译文本进行比较。Belinda Maia教授的教学实践为翻译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第7章 “从根本来讲”:三个英语副词及其西班牙语的形式对等词的语料库分析
Christopher S.Butler是英国威尔士大学应用语言学系荣誉教授,在功能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语言研究的计算和统计分析领域,尤其是英语和西班牙语的功能对比研究方面著述颇丰。在本文中,Butler教授基于英语国家语料库BNC和西班牙语语料库CREA,分别利用Wordsmith和Real Academia Espanola工具,对比分析了英语副词basi cally、essentially、fundamentally 和西班牙语中的形式对等词 basicamente、esencialmente、fundamentalmente依次在口语和笔语的频率分布、搭配情况和句法特点。结果表明,表面上形式对等的词在实际语料中表现出很大的不同,这对语言教学和学习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第8章 使役式make和faire:不匹配的实例
Gaetanelle Gilquin首先分别考察了英语使役式make和法语使役式faire的使用情况,认为它们并不如普遍认为的那样是对等词。其次,Gilquin利用英法平行语料库PLECI对比研究了make和faire的句法特征、语义特征和词汇特征,发现二者仅在极少数情况下一一对应。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使役者的生命性、使役的名词或代词性特征和非限定补语的及物性方面。此外,法语中有无使役对象结构(causeeless construction),英语中则没有相应的对等结构。借助语料库的对比研究能够帮助识别两种语言中的“假朋友”,对翻译教学、外语学习和机器翻译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3 第三部分(9-12章)
第9章人类普遍概念作为对比语义学的基础
Cliff Goddard和Anna Wierzbicka教授是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NSM)的主要倡导者。他们认为,对比语义学研究中的中间对比项(tertium comparationis)应该是稳定的,而且是对所有语言普遍适用的,而该理论中的语义启动(semantic primes)就具有这个优势。为了证明这一点,两位教授选取了英语、波兰语、俄语和西班牙语中表示“yearningmissing”的词汇进行语义对比以及西班牙语和澳大利亚英语中的指小词缀(diminutive)进行语法语义对比。研究表明,以语义启动为中间对比项能够更为细致地对比语义差别;另一方面,因为语义启动是所有语言的基本元素,可以以此进行世界各语言间的语义对比研究。
第10章主观识解是日语的“讲话方式”
Yoshihiko Ikegami讨论了主观识解和客观识解的问题,认为日语和其他西方语言的最大不同在于日语讲话者倾向于主观识解,把自我融入或投射在场景中。例如,日语文学作品原文中的感知者(perceiver)在英语、德语和法语译文中就没有体现出来。
第11章 英语和西班牙语中“运动”框架的语法转喻
Francisco José Ruiz de Mendoza Ibánez 和María Sandra Pena Cervel首先回顾了认知模式理论框架内有关隐喻和转喻的研究成果,然后重点介绍了他们提出的制约隐喻和转喻的三原则:扩展不变原则(Extended Invariance Principle)、相关原则(Correlation Principle)和映射强制原则(Mapping Enforcement Principle)。接着以此为解释工具分析了英语中的起始结构和中动结构,并对比研究了西班牙语中与之对应的反身被动结构(reflex passives),认为转喻是语言结构及其实现策略的理据之一,只有了解了认知模式的主要特征才能解释这些策略的复杂性。
第12章英语和西班牙语中次要谓语的构式和使用阐释
Francisco Gonzálvez García 首先简要评述了构式语法中的构式多义性(constructional polysemy)和语义压制(semantic coercion)概念,接着分析了两个概念与英语和西班牙语中主格-及物 (subjectivetransitive)结构的相关性。最后利用英语BNC和西班牙语CREA语料库,以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比研究了两种语言中主格-及物结构的三个语义压制类型:1)宾语槽位是反身代词、2)祈使式动词形式、3)被动语态,证明了构式语法的理论和描述优势。
2.简评
本论文集主要是欧洲大陆学者在微观对比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从中可以看出微观语言对比研究的概貌和趋势,也给英汉对比研究学者带来一些启示。第一,微观研究更加深入。从代词位置、情态、运动框架到具体的副词的对比,微观对比研究越来越向纵深发展。第二,随着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以及统计分析方法的日臻完善,特别是大型计算机语料库的建立以及数据分析软件的开发应用,基于语言事实的定量对比研究成为一种趋向。收录的12篇论文中,6篇运用了实证调查的分析方法,6篇是基于语料库的对比分析。软件工具方面,如Michael Barlow设计开发的ParaConc软件和Belinda Maia教授领导项目组研发的METRA和TrAva等工具为数据统计提供了技术支撑。事实证明,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的要比一般的定性研究更能反映语言事实,因而也更有说服力。第三,对比研究的理论框架日趋多元化。当前的对比研究不再囿于结构主义语言学,功能和认知视角的对比研究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如功能语法、认知语法、构式语法、激进构式语法、整合理论、语法化理论、词语法和自然语义元语言等都成为对比研究的理论模式。论文集中的部分论文就是以功能语法、构式语法等作为对比的理论框架。第四,院系、校际和跨国合作的对比研究渐成趋势。论文集中既有同一所大学不同院系不同语种学者之间的合作研究(如芬兰语和法语),也有同一个国家隶属不同大学、不同院系的学者的合作研究(如西班牙两所大学的英语语言学系和英语语法、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系),更有不同国家学者之间的合作研究(如澳大利亚和英国)。不同语言背景和学科背景学者的密切合作将极大推动对比语言学学科的发展。
本论文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章节的编排上,第二部分论文侧重基于语料库的对比研究,这是一种语言对比分析方法。事实上,第一部分“语法范畴”以及第三部分“意义和认知”方面的对比也都是在基于语料库的基础上进行,如果编者把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顺序互换的话,论文集的结构将更有逻辑性。又如模糊了对比语言学和类型语言学的概念。编者在介绍中提到,“第一部分的四篇论文促进了功能-类型语言学的发展。”然而,除了第一篇论文考察研究了欧洲的31种语言,旨在找出语言普遍性外,其他三篇论文的对比研究都是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的,重在分析两种语言的差异,不能算作类型学研究。
[1]María de los ángeles Gómez González,J.Lachlan Mackenzie&Elsa M.González álvarez.Current Trends in Contrastive Linguistics-functional and Cognitive Perspectives[Z].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2008.
[2]Hopper,P.&S.A.Thompson.Transitivity in Grammar and Discourse[J].Language, 1980(56)4:251-299.
[3]王金铨,王克非.计算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J].外国语, 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