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热地区玉米高产栽培集成技术示范

2014-08-15

云南农业 2014年8期
关键词:勐腊县迪卡西双版纳州

方 平

(勐腊县勐腊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 勐腊666300)

1 基本情况

勐腊县地处云南省的最南端,总面积7056 km2,属北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热量丰富,夏无酷热,冬无严寒,降水充沛,旱雨两季分明。全县年平均温度在21℃,年降雨量1700 mm以上,≥10℃年积温在7500℃以上,海拔高度480~2023 m,大部分玉米种植地区的海拔在600~800 m。由于勐腊县夏季炎热时间长,每年5~8月的高温,对开花授粉不利,再加上勐腊夏季7~8月份,降雨较多,光照不充分,也对玉米开花结实不利。高温和短日照造成勐腊县玉米生育期短、生长量不足,干物质积累少,单产较低,2012年勐腊县玉米的平均亩产为264 kg。为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勐腊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在勐腊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支持下,以玉米高产创建为契机,在勐腊镇曼纳伞村菜队村小组组织实施了玉米高产栽培集成技术示范。通过技术人员不懈的努力,这次玉米高产栽培示范经过西双版纳州专家组的实测验收,最高亩产达916.8 kg,创造了西双版纳州玉米种植的最高亩产,项目区20 hm2面积平均亩产675.3 kg,高产栽培集成技术为低热地区玉米的高产栽培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 主要技术措施

2.1 地块选择

选择较为平整的河沟边缘的平坝,土壤为砂壤土,前茬作物为无筋豆。

2.2 精耕细作

在选择好的地块上机耕机耙2遍,耕深20~25cm,清除地块中的杂草和异物,做到地平土细,而且松软。

2.3 品种选择

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抗倒伏、植株较矮小、叶片紧凑的品种:迪卡007、迪卡008、正大615、雅玉68等。

2.4 规范化栽培

采用拉线开墒,按1.2 m拉线开沟起墒,墒面宽80cm,沟宽20cm,在墒面上开一条施肥沟,深10~15cm,把底肥施在沟内,然后整理墒面,要求做到墒面平整、均匀,然后盖膜,拉紧压实。种植规格:每墒栽两行,采用宽窄行种植,小行距40cm,大行距80cm,株距25cm,每亩种植4500穴。

2.5 适时、适量播种

播种选择在3月10~20日,即春分节令前后,雨水刚到来时打穴播种,为保证一次性苗全,每塘播2粒种子,每亩用种量为2 kg。

2.6 科学施肥

每亩用15∶15∶15史丹利复合肥30 kg,钙镁磷肥35 kg做底肥施在墒面施肥沟中;玉米小苗长至3~4叶时进行第一次追肥,每亩用5~8 kg尿素对水灌根;玉米幼苗长至8~9叶时进行第二次追肥(拔节肥),每亩用尿素10~15 kg打穴施入玉米根部并覆土盖好,深度在15cm左右;玉米植株长至13~14片叶时进行第三次追肥(穗肥),每亩用尿素20 kg和硫酸钾10 kg混合后打穴施入玉米根部并覆土盖好,深度在15cm左右。

2.7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破膜顺苗,防止玉米出苗后顶膜烧伤幼苗,玉米幼苗长至2~3片叶时定苗,定苗时去除弱、小、病苗,留壮、齐、健苗,每穴留1~2株即每隔2~3穴留2株,每亩保证有效株数在5000株以上。及时进行中耕除草,结合后两次施肥进行两次培土,防止玉米植株后期倒伏,及时进行灌水。

2.8 做好病虫害防治

在第二次耕耙之前,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250mL加湿润细土10~15 kg拌匀撒到地面上,随即耕耙入土中防止地下害虫危害;玉米出苗2叶1心时,再用9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100g与切碎的菜叶20 kg拌成毒饵,天黑前撒于幼苗根部防治小地老虎。为防治玉米大小斑病,在玉米抽穗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每亩用药液50~70 kg,7~10d 喷1 次,共喷2~3 次;为防治玉米螟,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5%甲基异硫磷颗粒剂按1∶6拌细土或1.5%辛硫磷颗粒剂按1:15拌细土,撒入心叶。

2.9 适时收获

玉米在完熟后,苞叶呈现黄色、玉米籽粒硬化时及时收获,防止霉烂而影响产量。

3 取得的效果和经验

3.1 取得的效果

该项目的实施,通过西双版纳州专家组的实测验收,最高亩产达916.8 kg,创造了西双版纳州玉米种植的最高亩产,20 hm2项目区平均亩产675.3 kg,使该村玉米的亩产从2012年的330 kg增加到675.3 kg,增加了345.3 kg。通过此项目的实施,带动了全镇玉米种植的积极性,提高了玉米的产量,2012勐腊镇玉米的平均亩产为277 kg,而2013年平均亩产达298 kg,增加了21 kg。通过示范提高了全镇农民的科技素质,很好地达到了示范推广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2 取得的经验

3.2.1 组织领导方面。此次项目的实施得到勐腊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同时还得到了勐腊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技术、资金等各方面都强有力的支持,从而使项目得以顺利的进行和完成。

3.2.2 栽培技术方面。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农技人员更精确的掌握了玉米的生长规律,抓住了有利时机进行施肥、灌水、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从而达到了高产。

①选用优良品种。选用在本地高产、优质、适应性强、抗逆性好、抗倒伏、植株较矮小、叶片紧凑、耐密植、苞型均匀的品种,如迪卡007、迪卡008、正大615、雅玉68。

②规范栽培,合理密植。由于选用的是植株较为矮小、株型紧凑的品种,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有意的加大了有效株数,即每亩留有5000株左右,加上有部分的双穗,每亩有效穗5150~5200穗。

③播种时期的改变。本地春玉米的种植一般都在4月中旬播种,在玉米开花时正遇上降水最多的时节,从而影响了开花结实。在这次项目实施过程中,把播种时间提前了一个月,在3月中旬就播种,7月中旬就收获,这样在玉米开花授粉时就避开了当地降水最多的时间,有效减少了降水对开花授粉的影响,从而提高了产量。

④苗期培育壮根。由于提早了播种时间,玉米出苗后,3~4叶开始就遇到了干旱。通过观察,发现抽水灌溉的玉米小苗根系没有不灌溉的小苗发达,原因是不灌水的小苗为得到充足的水分而快速长根,于是就停止了灌溉,让小苗自然生长,以培育壮根,便于后期更好的吸收养分。

⑤地膜覆盖技术的运用。为保持水分的供给,选择了全部地块都使用地膜覆盖技术,保证了玉米在干旱时有了充足的水分,没有受到干旱的影响。

⑥合理使用肥料。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农民们掌握了底肥的使用、追肥的方法、时期、用量等关键技术,特别是认识了钾肥的作用,掌握了钾肥的使用方法。

⑦抓好农民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加强对农民的各种科学技术的宣传动员和培训指导,使他们更清楚的了解玉米生长的各种规律,更好地进行栽培管理,从而获得高产。

猜你喜欢

勐腊县迪卡西双版纳州
迪卡的秘密花园
贫困村变身“客栈村”——勐腊县勐伴镇河边村的脱贫印记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档案文献展在西双版纳开展
云南边境地区交通路网格局变化下的旅游空间效应
望天树空中走廊的建设及其在科研和生态旅游中的应用初探
西双版纳州HIV/AIDS 患者病因病机临床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