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环境下传统仪式的实景呈现——以《中华泰山·封禅大典》为例
2014-08-15张冰君
张冰君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北京 100875)
泰山封禅是历代帝王炫耀显赫业绩的政治大典,曾经让很多皇帝心驰神往,相传先秦有72位帝王来过泰山封禅,不过真正计入史册的只有秦以后的6位皇帝。他们在泰山上铭功颂德、扬名显号,也因此给泰山留下了许多惊心动魄而又耐人寻味的故事。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历史的烟云已经消散,帝王封禅盛大的仪式、华丽的场面,都已渐行渐远。
2009年,以现代表演的形式重现封禅大典的大型实景演出《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出现在泰山的旅游景点中,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全新诠释与传统的封禅有哪些方面的不同?这种在新媒介环境中对传统封禅的演绎又有何优势和不足?本文尝试将二者进行比较研究。
一、传统封禅大典的政治象征意义
在泰山天柱峰顶的西北侧,竖有一块高大石碑,上面刻着“古登封台”四字,据传这里就是历代帝王封禅告祭的封祀台。有关中国古代帝王封禅的记载虽然很早就见载于典籍,但是确切有史可查的却首推秦始皇。秦代之后,封禅历代相沿而成为一种极其神圣庄严的国家级的祭祀大典礼,在当时乃至于后世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司马迁曾经在《史记》中感叹:“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而不臻乎泰山者也。”
然而究竟何为“封禅”?《史记·正义》中给出的解释是:“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所谓封禅,就是在泰山举行的祭天祭地的礼仪,其目的是告示上苍,已按其兆示改朝换代,同时借祭礼来祈求上天的庇佑与赐福,以保江山社稷安泰。泰山并非封禅之地的唯一选择,但是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却逐渐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处于黄河流域文化发源地,泰山自古被称为“五岳独尊”“天下群山之宗”,被视作万物之始,离天最近,于是人间最高的帝王理应到泰山上去“受天命”。
封禅仪式源于上古先民对山岳天地的祭祀。天地山河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上古先民相信天界神灵众多,各有所司。为了表达对天界诸神的敬畏,祈求得到庇护,古人绞尽脑汁创造出种种相应的祭祀仪式。《史记》等历史典籍记载了传说中的上古三代七十二王封禅泰山之事,而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东巡到齐鲁时,与当地的儒生们商讨封禅事天地。于是祭天的理论与齐鲁盛行的方士之术相结合,也使封禅与政权结合了起来,成为祭天活动的一种最高礼仪,并且被当做皇帝应天受命神圣崇高的旷世盛典。
然而,封禅大典的崇高地位也提高了其举办的要求,并非所有帝王都具备到泰山封禅的资格,不仅要求天下太平,长治久安,帝王功绩卓著,甚至还要具备天降祥瑞。因此纵览中国封建历史,只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偕同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六位皇帝举行过泰山封禅大典。此外,秦二世、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清圣祖、清高宗等帝王,都曾到泰山朝拜告祭、刻石记功。其中汉武帝七次东巡登封。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封禅泰山的皇帝是宋真宗,元明以后改为祭祀。清乾隆皇帝十次巡幸泰山,六次登岱顶。
二、实景演出对封禅大典的呈现
《中华泰山·封禅大典》是于2009年9月开始在泰山东麓上演的一台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将真人的封禅演绎与泰山春夏秋冬的景观变化相结合,再现了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与武则天、宋真宗、康熙帝等五朝六帝当时泰山封禅的历史盛况。根据官方介绍,演出总时长约80分钟,共分为七个篇章,包括序幕、金戈铁马——秦、儒风雅乐——汉、盛唐气象——唐、艺术王朝——宋、——清康乾盛世、尾声。穿越了5000年的历史时空,500名演员,5000套霓裳华服,演绎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故事,真实再现了古代五朝的社会文化特征、市井生活和帝王封禅场景,呈现了华夏文明发展所达到的高度,是对民族人文精神的深度思考,是对华夏古老文明的崇高礼赞,是世界上迄今为止第一个将中国五朝帝王集中在一个舞台上加以展示的文化产品。
(一)符号意义的转变
仪式是一种文化和价值的象征体,这是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中公认的事实。媒介仪式同样具备仪式的这一特征,是一种文化建构起来的象征交流系统。
媒介仪式中的象征符号便是这一系统中借以隐喻的本体,它们寄寓着深刻的内涵和传播价值。媒介仪式的象征符号传播承载文化信息,这种文化可以包含两方面的内涵。第一层面是包涵着媒介仪式本身精神的文化传播,另一层面是承载着本土文化元素的传播。前一种没有地域限制,只属于特定的仪式所具备的精神实质;后一种却与特定的民族文化与历史时期密不可分。
从上古时的七十二君主祭祀泰山开始,经过秦皇汉武等杰出帝王对泰山的极致推崇,泰山以其雄伟稳重和独特的地理位置,随着历代帝王的封禅活动而成为闻名中国的封禅圣地。虽然泰山封禅的帷幕在宋以后永久的落下了,但是,泰山五岳独尊的历史地位却并未被撼动。这是因为,泰山封禅大典所标志的,乃是四海升平,国家统一的这一崇高宏伟的政治成就。传统的封禅仪式借助天神崇拜的社会现实,成功塑造出了代表天命的封禅符号和代表庄严神圣的泰山符号,这些符号在巩固政权和稳定国家方面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如今封建君主制已经废除,无神论和科学理论也早已被灌输到新时代的人们的思想中。传统祭祀所努力塑造出来的神圣符号已经逐渐土崩瓦解,它们所曾经代表的意义都只停留在了对历史的传承和缅怀之中。符号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其作用和效果也相应地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的封禅活动不再担负其稳定社会、巩固政权的职责,只是对历史传统的纪念与传承。《中华泰山·封禅大典》演出作为封禅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拥有的新符号之一,不再具有曾经神圣而庄严的内涵,它如今更多的只是一个旅游符号、艺术符号甚至经济符号。
(二)身份认同诉求和共同信仰的演化
始于秦始皇的封禅大典仪式,被公认只有天下太平、国富民安、祥瑞现世之时出现的政绩卓绝的帝王才有封禅泰山的资格,这些“条件”引得历代帝王都跃跃欲试。很明显,能够被臣下建议或者是认为自己有封禅的资格,就说明了身为帝王的政绩与成就。泰山封禅俨然成为满足帝王获得身份认同的诉求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
秦始皇封禅是为了昭告天下统一六国的开天辟地之举,标榜始皇帝之功绩。武则天与唐高宗的泰山封禅打破了大典以往由男性专主的局面,女性权利出现在其中,这其实是武则天希望通过参与拥有尊崇地位和神圣意义的封禅活动,来向当时的社会传达一代女皇受天命认可即将诞生的信息,是她主掌朝政的一个铺垫。
除了标榜帝王自身,传统封禅还可以作为一种宣传政治思想的方式。汉武帝封禅主要是为了宣扬君权神授思想,光武帝刘秀的封禅活动则可以说是借用封禅和谶纬来说明自己得到君位的合法性。唐玄宗封禅则是希望以此扭转武则天夺权造成的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双重危机,重新确立李唐王朝的正统性与合法性。这种形式是利用了古人的天地崇拜、神灵崇拜等共同信仰,通过封禅将想要宣传的新信仰合理化神圣化,使人们接受这些思想的灌输。
如今的《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却失去了其本身的政治仪式作用,仅仅保留了一层形式的躯壳,作为旅游经典的项目之一,用来吸引游客,不再是一项精神洗礼,而退化成视觉享受。这场大型演出举行的目的不再是帝王的身份认同诉求,而是仅仅作为一场带有文化传播色彩的商业活动而存在。
这场演出的现实意义更多的集中在经济上的贡献——它弥补了泰山多年来的夜间旅游空白,对提高泰山旅游品位、提升泰山品牌都起到了作用。项目的建成也增加了在泰安留宿的游客数量,形成了游、购、食、住、行、娱一系列彼此相关的综合需求。此外,演出还给600名人员直接提供了就业机会,其中150名是当地农民。这对解决当地就业问题、提高当地居民收入、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
(三)仪式形式的更迭
虽然历代封禅大典的具体仪式都有所不同,但是其形式类别却不曾改变,一直都是一种大型国家祭祀的文化仪式。在封禅大典中,相关的祭祀活动主要有对天神的封祭、对地神的禅祭及对其他从属神的附加祭。
对天神的封祭是封禅祭祀的核心。祭祀的对象都是至上天神,都采用郊祀礼,地点是泰山脚下。而在泰山之巅的封祭,有的内容至今成谜,比如汉武帝,有的是公开的,比如光武帝,“封藏吿天玉牒之后,于坛上对天神行望拜之祭”。而禅祭则是在泰山周围的小山对地神的祭祀。无论是封祭、禅祭还是附加祭,都是典型的传统祭祀仪式,包含了祭祀活动中所有繁杂的内容和步骤。
《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其实并非祭祀,而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而造就的对封禅活动的实景演出。通常来说,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演出模式的实景演出,最大的特点在于使用全景式的自然山水作为舞台,结合现代的声、光、电技术、舞美制作和大规模的演员阵容来演绎当地特色文化,将古典文化辅以科学技术用现代化手段表现出来,使观众在自然和科技共同交织的环境中如身临其境,得到从未有过的视觉与听觉的感受,是一种全新的、震撼的艺术体验。
演出的剧场建设在泰山东麓,舞台依靠泰山山势而建,主演区的基本形态像是一个巨大的封禅台。根据《封禅大典》官方介绍,观众席共设置2756个座位,舞台长85米,宽53米,整个场地侧面呈V字型,舞台最高为27米,观众席最高为16.5米,形成45度仰视的独特观看视角。观众坐在剧场内,不仅可以体验到泰山本身的巍峨神秀,还可以看到不像一般剧场一样被屋顶遮住的月夜星空,这种感受是所有的室内剧场都不能给予的。
官方资料显示,整个演出舞台由6块LED屏幕拼接而成,演出过程中伴随着多次高难度的LED屏幕开合,再加上12个大型升降系统,用于大型舞台设施的升降、动作变换,以及演员和道具的转场。不难想象,在借用了这些现代化科技手段之后,整个演出除了舞台灯光本身的作用以外,还会与周围的真实山林背景相辅相成,呈现给观众泰山自然环境与历史封禅意境相结合的感官享受,将混沌洪荒的远古序幕、金戈铁马的秦篇章、儒风雅乐的汉篇章、万国朝冕的唐篇章、艺术情怀的北宋篇章、康乾盛世的清篇章,以及表达了现代社会充满缅怀的尾声部分都形象地演绎出来。现代声光技术的应用,给观众带来更多感悟和想象的空间。
三、效果分析
媒介仪式可以通过象征符号的传播来塑造一种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会加强人们的情感交流和社会整合。正因为如此,在封建时代,帝王封禅的目的——标榜自己或者巩固政权才能有望取得效果,这揭示了包括封禅在内的历代国家礼仪制度基本的政治功能在于维护君主的政治统治。
可以说整个古代社会,不论是意识形态,还是政治思想观念如五行德运、阴阳理论、奉天法古、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等,其理论核心都归指于“天命”。也正因为此,为了使自身统治的合理性和权威性得到民众的认同,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任何一个皇权朝代,都必须借助各种方式与手段来证明政权的“天命”所归。而无疑,帝王泰山封禅可以达到这个效果。利用民众根深蒂固的天地崇拜思想,树立皇帝的至上权威,维护国家行政秩序。
“对天地祖先的信仰和祭祀,是中国古代社会所依赖的最主要的贯彻始终的神圣力量,是推行礼教文化的神圣旗帜,也是维系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思想武器。通过祭祀活动形成政治上的凝聚力和文化上的同化力,对统治者强化社会管理、贯彻国家统一意志具有重大意义。”此外,国家封禅还能够强化官员的职守意识,封禅能否按时举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政府行政职能运行是否正常有序。官员在封禅中的表现称职与否,也是对官员能力的一大考核。
在社会功能方面,由于封禅祭的就是天与地,涵盖了“孝”这一在血缘社会关系中的核心伦理规范,也就起到了敦促社会伦理教化、促进社会和谐、巩固封建小农社会的作用。在封禅这种国家统一的祭祀活动中,人们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一致,进而不知不觉中就加强了认同感和凝聚力,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传播作用。
这些在封建时代由繁重肃穆又神圣庄严的封禅仪式所承担的社会职能和所起到的社会作用,在经过时光的逐渐打磨和现代手段的抽丝剥茧之后,渐渐模糊了本来的模样,而展现出了新的形象。随着社会发展,传统祭祀已经被当代主流社会所舍弃,即使尚且留存的祭祀仪式,更多的也只是起到一个象征作用。采用舞台表演方式的《封禅大典》演出是其中一个典型的范例。
(一)存在的问题
《封禅大典》运用夸张缩略的手法重构历史文化仪式,演出更偏向于展现不停轮换中的各个朝代不同的文化风格,而忽略了向观众传达封禅仪式本身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作用,甚至直接省略了封禅仪式的过程的特色。由于只是单纯表现其形式而不具备封禅本身的深厚文化内涵,使得这种依托新媒介手法展现出来的传统封禅偏向于表面化和简单化。这种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强大误差也会直接误导观众接收到错误的印象,进而最终获得一个经过了削减和扭曲的形象。这不仅仅是舞台展示的固有弊端,也是剧本编排取舍的一种失衡,如何在充分展示现代化光影效果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保留历史内涵,是一个永远在寻求最佳结合点的过程,值得一直揣摩深思。
此外,即使仅仅单独作为一场演出来衡量,《封禅大典》依然存在众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实景演出与传统演出最大的区别所在就是加入了真实场景,依靠真实场景给予观众一种身在其中的存在感。传统的演出可以说是运用舞台、灯光、布景、音乐、演员、道具等一系列综合手段来为观众重现一个场景,并尽可能地使观众感受到这个场景以及发生在场景中的事情。而拥有了真实场景的实景演出就已经在还原场景这一环节成功了大半。另一半则要依靠观众的感知。想要达成这种感知,并非只要让演员站在舞台上表演就能够达成。既然场景可以用“实”的,为什么人不可以呢?演出的形式并不是固定的,不断给观众创造融入的机会才能调动积极性。《封禅大典》无疑缺少演出与观众的互动性,这样容易使演出越来越僵化枯燥。适时穿插一些可以让观众亲身体验到封禅仪式的环节,无疑会让观众对这种仪式的举办方式和举办目的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不是浮于歌舞升平的表面。
任何惊艳绝伦的演出,在多次重复之后总会令人乏味,即使能够意识到需要定期加入新元素,但是仅是局部的简单改变并不能够达成效果。如果一场大型的实景演出只能够作为一场演出这样一个单薄的形象存在,那么就是浪费了这个历史遗产与自然宝藏的结合体。《封禅大典》既然能够成为泰安市旅游路线的其中一个亮点,自然也可以继续扩大影响力,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一个面,也有成为泰山文化的标志物的潜力。
还有一点不能忽略的,就是实景演出必然会对当地生态造成某种程度的负面影响。依傍泰山山麓而建的《封禅大典》舞台,如果不能下大力气维护生态,不但演出和大量游客入驻造成的生态恶化会逐渐影响到演出效果,对环境的破坏更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特有的优势
《封禅大典》结合高科技光影技术,用绚丽多彩的手法将历史重现在舞台上,让史书记载中的文化传统能够以一种更具体、更鲜活、更生动的姿态呈现在当代观众面前,寓教于乐,在对文化产品的欣赏中了解传统封禅所走过的大体轨迹,获得相应的基本知识,这也为传统封禅文化的延续和传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使传统的文化遗产在新媒介环境中再次被认识和普及。
自张艺谋的《印象·西湖》走红以来,实景演出这种较为新颖的演出形式越来越多地被各地旅游景点所运用,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并且其内涵并不仅止于山河大川等自然景区,更是扩展到较为完整的自然和人文相结合的完整景区,甚至能够通过对历史文化的融入和结合,展示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风貌。《封禅大典》就是这样一种建立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双重遗产上的一种综合展示,这样必然可以更全面地展示泰安当地的综合旅游文化资源。《封禅大典》可以看作是泰山文化的一个补充和一种附庸,为泰安市发展更为全面的一体化旅游经济链条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1][南北朝]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2][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杜希宙,黄涛.中国历代祭礼[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4]何立平.巡狩与封禅——封建政治的文化轨迹[M].济南:齐鲁书社,2003.
[5]陈富荣.宗教礼仪与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
[6]刘慧.泰山信仰与中国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7]王柏中.神灵世界秩序的构建与仪式的象征——两汉国家祭祀制度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8]刘兴顺.秦始皇泰山封禅与身份认同的诉求[J].鲁东大学学报,2007,9(24).
[9]刘成荣.中国帝王封禅考略[J].井冈山大学学报,2010,1(31).
[10]何立平.中国封建皇帝封禅略论[J].安徽史学,2005,2,(15).
[11]孙海兰,焦勇勤.山水实景演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3).
[12]张敏.唐代封禅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13]宫磊.宋真宗封禅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14]廖小东.政治仪式与权力秩序——古代中国“国家祭祀”的政治分析[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8.
[15]张帆.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的文化传播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
[16]贺庆玲.解析媒介仪式中的象征符号传播[D].辽宁大学硕士论文,2011.
(责任编辑 梅焕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