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幼儿合作行为发展的有效策略研究
2014-08-15张春丽
张春丽
(天津市东丽区教育教学研究室,天津 300300)
合作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交往活动,是个体社会性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时期是个体合作能力与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儿童期良好同伴合作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将为其将来成功地适应社会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有专家曾对某市1000余名4~6岁幼儿的合作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只有30.1%的幼儿能经常与小朋友合作,而69.9%的幼儿合作行为较为缺乏;当同伴遇到困难时,只有24.2%的幼儿能表现出合作行为;当活动材料缺少时,只有10%的幼儿选择与同伴合作。这种现状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1]
一、幼儿合作行为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分析
1.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合作能力的影响
当今社会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过分保护和溺爱已成普遍问题,使得幼儿自我中心的意识强烈,活动中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会倾听他人的评价,唯我独尊;也有些家长对幼儿过于粗暴和严厉,对幼儿来说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容易形成自卑、胆怯、孤僻和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甚至通过模仿与学习,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来释放心中的压抑与不满,使同伴不愿与其交往,久而久之,这种不当的父母教养态度与方式,会对幼儿今后与人交往合作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发心理问题。
2.社会环境与生活环境的变化对幼儿合作行为的影响
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大大改善,居住模式多以独门独户为主,使幼儿缺少了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更多的电子产品代替了孩子们户外的游戏时间,因此缺少共同成长的同伴。物质条件上的充分满足,使幼儿缺少与人分享、协商这些概念,缺乏合作与分享带来愉悦和成功的体验,致使自我为中心的幼儿往往在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受到影响时,情绪变化过快或过激。
3.教育者对幼儿合作行为重视程度的欠缺
合作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幼儿不断社会化的进程中慢慢习得。尽管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幼儿合作的重要意义,但他们对合作的含义理解不够深刻,对幼儿的指导也很欠缺,导致幼儿既缺乏合作意识,又缺乏合作能力。教师日常专门的合作教育活动较少,多为对幼儿合作的一种随机性的评价教育,虽然这种随机教育对幼儿合作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幼儿合作意识的发展,但幼儿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合作意识还亟待培养。
二、引发幼儿合作行为发展的有效策略
1.设置教学情境,唤醒幼儿主动合作的需求
幼儿都有交往、合作的需求,但有的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表现得较孤僻、任性,不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戏,甚至集体活动时喜欢一个人呆在一边,不会主动与同伴进行合作游戏;还有的幼儿过于自我中心,缺乏与同伴合作游戏的意识,这些现象在中班幼儿身上多有发生。教师可有意设置一些需要两人以上合作完成的活动内容,如“两人三足走”、“走大鞋”、“运西瓜”、“互抛接球”、“炒黄豆”、“好玩的报纸游戏”等户外游戏,要求两个小朋友自由结伴完成此活动。再如,益智区中的各类“棋类活动”,“数字猜猜看”,美工活动中提供两人一套工具、材料等,为幼儿主动交往与合作提供必要的支撑,通过教师观察引导,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逐步接受合作活动的方式,从中感受到合作是一种需要,并体验到合作带来的快乐,引发幼儿主动交往与合作的行为。
2.抛出关键问题,引领幼儿学习合作的方法与技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都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的发展与幼儿年龄增长成正比,年龄越小的幼儿合作意识越薄弱,随着年龄的增长及活动内容的增加,幼儿合作的意识在增强。但在活动过程中,幼儿遇到问题仍愿意求助于教师,缺少相互协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作为教师,要做好幼儿的引领者,抓住每一次让幼儿合作的机会,抛出关键性问题,引领幼儿学习、思考合作的方法和技能,提高活动的实效性,使合作更有价值。
案例:“营救小动物”遇到的问题是:动作不一致,有快有慢,有蹲有起。教师提问:“怎样做到一致才能将小动物救到安全的地方?”关键经验是:一起拉,一起松,一起蹲,一起放。
案例:“大家一起来帮忙”问题是:两个人一个担架运纸砖,过程中,经常会有砖落地。教师提问:“怎样才能让担架上的砖不掉在地上?”关键经验:第一,下面的砖多放,上面少放;第二,抬砖的高度要一样;第三,走路的速度要均匀,不能一个快一个慢。
在问题的牵动下,使幼儿在活动中,通过实践、思考、讨论、协商共同完成任务,从而获得合作的方法和相关技能,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感受到合作的乐趣。
3.运用集体活动,萌发幼儿团队合作的意识
随着幼儿合作意识的逐渐形成,他们产生了合作的愿望、倾向和需求。特别到了大班,幼儿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建立尤为重要,对克服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等问题能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也能为幼儿社会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研究中,我们挖掘有利于幼儿集体合作的各种活动,使幼儿在集体合作的活动过程中感受到团队的每个成员都要有责任意识、共同遵守规则,注意力要集中,步调一致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共同体验集体活动带来的成功和乐趣。
案例:“逃生演练”生命安全的教育。当警报拉响,幼儿往门外跑,教师设置门前堆积了许多纸砖,第一次幼儿自顾自跑,门很久才打开,且出现拥挤、踩踏事件,用时6分钟。在组织幼儿讨论后,先跑到的幼儿迅速将砖推向门的两侧,把门打开,幼儿按秩序撤离,这次用时2分钟。这一模拟活动让幼儿真实地感到危机时刻合作和有秩序是多么的重要。
4.选好“领头羊”,提高幼儿合作活动的质量
在一个团队中,“领头羊”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到团队整体的利益。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本班幼儿中合作能力较强的幼儿,发挥他们的优势,使之在合作游戏活动或其他活动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促使活动能够深入有效地开展,从而提高活动的质量。避免因分工、协商而产生的无谓争端,造成单位时间上的无谓消耗,使幼儿对合作活动失去兴趣。
案例:“娃娃餐厅”。一次区域活动的时间,娃娃餐厅去了4名幼儿,开始活动时,几个人不知所措,一名幼儿拿着几个碗跑去问老师:“老师,这些碗干什么用,可不可以拿到娃娃家里去?”剩下的3名幼儿开始争抢一个角色——做厨师,争执不下,去问老师谁做厨师,谁做服务员,老师随即应付道:“你们自己商量,合作着玩吧!”结果3名幼儿对于谁做厨师始终没有协商好,另一幼儿拿着碗将东西倒来倒去,娃娃餐厅的4名幼儿各自盲目地忙碌着,游戏时间到,娃娃餐厅弄得乱七八糟,游戏无法深入开展。
上述案例在区域活动中时有发生,幼儿虽然有了合作的意识,但在真正的游戏情境中仍然最先满足自己的意愿,缺乏谦让与协商。有鉴于此,在策略研究中,我们尝试着针对合作性较强的区域采取了推荐能力较强的小朋友担任小组长的方式,由小组长负责与同伴协商角色的分配、任务的分工等,让幼儿体会到要想游戏顺利进行,就应当学会协商、学会轮流、学会谦让、学会服从。这种方式既培养了幼儿协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合作游戏的质量。
5.强化合作意识,注重合作行为的积极评价
活动评价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可以帮助幼儿梳理活动中所获得的关键经验,同时引领幼儿树立正确的认知态度。教师的积极评价会给孩子带来积极的认知态度。如当教师看到幼儿能与同伴一同协商、共同游戏时,要及时地给予肯定,这种强化既可以是语言的鼓励,也可以是教师赞许的目光、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头、跷起大拇指等,有利于发展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
教育家陈鹤琴曾说:“孩子需要良好的伙伴来做他的伴侣,与他们交流相处获得友谊,消除孤独,活泼身心,这是成人所代替不了的。”因此,在幼儿交往过程中,学会合作是儿童进入社会,成为未来主人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也是促进幼儿社会化的一个基本途径。教育者理应以积极有效的策略促进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为幼儿后继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庞丽娟,秦旭芳.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EB/OL].中国幼儿教师网,2007-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