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师培训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2014-08-15王晨
王晨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191)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培训是加强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程实施对教师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培训随之也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工作。新课改需要通过高效的教师培训来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使教师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领导者。由此可见,实现教师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继续教育培训和终身学习。大力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是新时期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紧迫要求。201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作出了总体部署和安排。《意见》是从国家层面对教师培训作出的指导,其出台不仅是对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也是大力加强教师培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在这种背景下,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教师培训,教师队伍建设在一定时期取得明显成效。但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需要,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例如教师培训发展不平衡,教师培训理念有待更新,教师培训制度尚需完善,支持保障能力建设亟待加强等,其中教师培训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积极寻找应对策略,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成为我们要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对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推动新课程改革等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水平、高素质人才需求的与日俱增,教师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制约培训质量提高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
(一)培训目标缺乏针对性
教师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不强是造成教师培训实效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培训的主体是成年教师,这类人群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知识与技能的缺乏感。因此,需求越强,动机越强,培训效率自然就越高。[1]因为教师个人素质、所处环境等方面的不尽相同,对培训的需求就有差异,这种差异性就要求培训目标制定要具有差异性和针对性。但由于客观实践中的复杂性,许多教师培训做不到这一点,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培训主管部门不愿下工夫去做相关的、细致的培训需求调查研究,习惯于做大而粗的培训计划,从而从主观上忽视了教师的差异性需求。这种缺乏差异性的培训直接导致培训的针对性不强,整体效果较差。
(二)培训模式缺乏灵活性
传统的培训模式导致教师培训的实效性不高。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一直延续着自上而下的传统培训模式。这样的模式往往容易导致培训目标过于抽象,缺乏清晰、准确的目标定位;而参训教师不能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定位。自上而下的培训模式还导致了培训内容随意性强、主观臆想的成分比较多的情况,以至于在培训中过多强调教学理论和学科知识的灌输,脱离了教学实际,缺少可操作性的内容;对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不能给予及时有效的帮助。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极大地挫伤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导致培训工作流于形式。
(三)培训内容缺乏实效性
目前所实施的教师培训,内容相对陈旧,大多数培训只着重于知识面的扩展而缺乏知识的前瞻性、实用性和综合性;而学科领域的最前沿、最新成果、新思维很少反映在培训当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培训课程的设置大多是培训机构单方面制定的,其制定的课程体系与中小学的教学实践存在较大偏差,往往很难满足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实际需求。
(四)培训过程和结果缺乏监督性
培训过程和结果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由于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激励制度的缺少和监督管理机制的不到位,在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活动中,无论是培训形式还是培训效果都缺少应有的约束力,从而导致了多数教师参加培训只是为了完成任务,缺乏积极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态度。这种监督性的缺失甚至导致一些教师不仅没有自己的培训目标,还把培训当作一种负担来看待。这样的结果是教师所在学校和教师对培训工作不重视,教师对培训工作不积极参与,培训的实效性自然就会降低。
三、提高教师培训有效性的策略
(一)明确培训目标,精心设计培训方案
从总体上说,判断一项教师培训活动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培训目标是否明确及其实现的效果如何。培训目标是培训活动的目的和预期成果,影响和制约培训方案、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的选择和设计,决定和考量培训项目制定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价值追求等。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师培训专业发展标准,但是在制定教师培训目标时,其目标的界定和培训方案的设计必须遵循“在多元中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的总体原则,这样的话就可以让具体的培训目标具有积极的价值导向。
一旦培训目标确定以后,紧接着就是培训方式的研制。实践证明,一个切合培训目标的培训方案是培训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一般而言,教师培训方案应该包括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培训课程设置、培训时间(学时)、培训方式、培训教材、组织管理和考核评价等内容。在研制培训方案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如实施流程是否规范有序,培训者是否包括“理论”专家与“实践”专家,课程设置和讲授内容是否具有可迁移性和可运用性,开设专题是否涵盖了当前的教学难点、疑点、热点问题,评价考核方法是否能够促进学员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等。
(二)注重满足广大教师的个性化需求
没有针对性和个性化就没有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参加培训的教师,其求知欲望、学习目的、培训动机是因人而异的。一个培训周期内,统一的培训方案势必会降低受训教师接受培训的热情。因此,要调查培训动机,因人而异来确立和不断调整培训的相关内容和形式。培训之初,培训主管部门要充分了解受训教师的学习要求、学习动机,了解他们所希望解决的实际工作中的态度、知识、技能和技巧等方面的问题,以此来制定培训方案,从而达到通过培训帮助教师提高胜任工作的能力,提高工作绩效。只有基于个性化的培训,教师才有参与的兴趣和热情,才能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关注教师个体,还要公正对待参加培训教师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允许其在学习过程中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鼓励其实际参与和多方的交流,这样就可以通过教师亲身的经历来触及和引导教师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反思,从而让教师在培训中能够分享具有个人特色的教育资源,如反省式培训、互动式培训等。另外,培训者还要找准角色定位,尊重教师的自我价值。作为培训者,首先应该是领导者、帮助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一个综合体,而不是其中单一的一个方面。培训者应融入教师的学习群体之中,成为教师群体中一名支持性的、有帮助的一员,从而消除在培训中的障碍,促进教师积极学习。
(三)确立教师主体地位,构建新的教师培训模式
从目前国内所开展的教师培训来看,无论是入门型、补充型的教师培训,还是提高型的教师培训,由于受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影响,其培训模式多为知识传授型,缺乏教师能力提高的训练,更忽视求知过程方法与实践反思的训练,而在这种培训中,教师的主体性地位更是无从谈起。教师培训属于典型的成人学习,成人学习具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是自我导向式的学习。自我导向式的学习是指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特点,进行自主的和自我反思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一种自我导向的学习方式,迫切学习自己想学的。因此,要尊重教师这种学习方式,体现在培训中,要树立这样的一种理念,即培训者不再是权威,更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学习的目的也不仅仅是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培训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从学习与反思中获得一种自我反思的能力。实践证明,这种自我反思的能力能够成为教师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发展自己,提升自己,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2]
构建新的教师培训模式,确立教师主体地位,要注重引导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参与。之前反复强调了每一个受训教师都有自己的立场、观点和要求,鼓励和吸收受训人员参与到培训过程中来,将更有助于这些受训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提高他们接受培训的主动意识。例如,在课程实施方面,课程的选择与实施要与实际的教学体验相联系,受训教师在组织者的引导下,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培训内容的学习及研究中,亲身体会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在不断学习和体验中自主构建知识。这种强调教师主体性参与式培训不再只是让受训教师掌握规定的知识体系或行为技能,而是在当前和长远、外显和内隐上均获得更高的发展和提高。
(四)及时进行考核与评价工作,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教师在职培训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对教师培训活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考核评价过程,激发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促进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质量的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是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参加培训的,其精神可嘉,并且每一位受训教师都有他们的闪光之处,都在工作中积累了相当的工作经验和个人教学或办学特色,所以培训中的评价一定要充分体现尊重和肯定。此外,要及时传达评价和考核结果,培训组织者可以利用网上论坛等方式将参训教师的进步迅速传达出来,以此促进参训教师主动发展;评价结果及时传达还能架起培训组织者和参训教师心灵对话的桥梁,使参训教师得到更快捷、更具体、更具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另外,评价的方式要多元化,可以采取如结业答辩、课例展示、集体评课、小组互助、研讨等形式,这样的评价形式一方面丰富了评价内容,另一方面也给参训教师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更好地促其发展。[3]
根据培训进度的不同,评价的内容和形式也是各异的。为了强化培训成果,培训后的评价也是十分必要的。培训后的评估是培训重要性的最具有说服力的证明,也是实现良好培训效果的重要环节。组织者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等方式,及时收集参训教师对整个培训过程的意见和看法,征集好的建议,或是通过考核了解参训教师通过培训所获得的相关理念、知识情况,如果有条件的话,也可以深入参训教师的课堂,以了解参训教师在工作岗位上的行为变化。
(五)强化组织管理,提高综合服务水平
细节决定成败。要提高培训质量,就要在组织与管理细节上下工夫。教师培训不是某一个部门或一位负责人的独角戏,从一定意义上说,精心、协调组织实施培训是提高培训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构建有效教师培训的重要前提。培训机构各部门各参与教师要以提升质量和服务为核心,通力合作,做好培训前、培训中和培训后的组织工作,为高质量培训提供必要的保障。首先,组织者要深入调研培训需求,并以此确定培训内容,选聘培训者;其次,通过研讨会、座谈会、邮件等方式,经常性地把培训者“召集”起来研讨交流,使其明确各自所负责的工作内容,及时领悟培训理念,防止组织者之间各自为阵的松散状态的出现;再次,要广泛收集参训教师的反馈问题,即让其带着问题来听课、讨论和交流,使教师在培训者和其他参训教师的启发、帮助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之,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和素质提升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参与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各级人员以培训工作为契机,认真探索、研究和总结教师培训的规律,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工作,提高培训的质量,促进教师向专业化发展,使培训工作更好地服务和支持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
[1]徐莉亚.提高教师培训实效性的思考[J].师资培训研究,2005(4).
[2]范光基.论提高教师培训有效性的途径和方式[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4).
[3]刘朋师.构建教师培训评价体系的理论思考[J].师资培训研究,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