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铜陵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初探

2014-08-15朱益华

铜陵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官山铜陵遗产

朱益华

(铜陵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安徽 铜陵 244000)

一、引言

工业遗产保护意识源自19世纪末期英国出现的“工业考古学”。在国际社会形成广泛的共识则是近20年间的事。对于一个地区、一座城市来说,工业遗产保护并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传承人类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城市如果早日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早日认识到历史文化因素的宝贵,早日认识到城市身份和特质的重要性,就有可能尽早进入理性发展的阶段”(中科院院士郑时龄《关于厦门的城市空间与建筑》)[1]。

国际社会保护工业遗产的共识,集中体现在《下塔吉尔宪章》里。这是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于2003年7月在俄罗斯下塔吉尔召开的大会上制定和通过的国际标准。《下塔吉尔宪章》指出了工业遗产所赋有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历史价值;界定了工业遗存物的范畴——包括地面和地下工业建筑、机械设备,由此而产生的技术的、管理的、人文的等一切物质文化或非物质文化遗存,提出了科学保护的基本原则。

近10年间,《下塔吉尔宪章》理念被引入我国。国家文物局于2006年4月中旬在无锡主办了一个论坛,论坛所形成的共识《无锡建议》从保护意识、科学评估、保护方法、合理利用四个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工业遗产景观价值在快速变革的城市当中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遗产中的工业建筑物、交通运输设施、以及为其服务的生活设施,均能构成城市景观元素。工业遗产的工业景观展现价值(当然还有研究价值等)必须与城市(区域)景观布局相协调;即与城市文化个性相融洽。“文化个性决定了城市在当今世界各行业的竞争位势。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及历史人文资源是构成文化个性的主体。这些显性和隐性资源的长久保持、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无疑是城市发展不竭的内在动力”[2]。铜陵城市文化个性十分鲜明——铜都。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观点认为“只有那些恒久地影响该城市成长、壮大的特征才能构成该城市的个性”[3]。毋庸置疑,恒久地影响这座城市成长和壮大的原因是铜工业。铜陵工业遗产的主流是铜工业遗产,这是我们保护和研究的重点。它们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必定能够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和提升增添动力。特别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物质遗存,对研究这座城市工业建设过程、工艺技术变迁和进步,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对于为现代铜陵的创业和发展做出贡献的广大劳动者来说,工业遗产记录了他们难以忘怀的人生。诸如铜陵工业遗产中蕴含的抵御外侮、艰苦创业、务实创新、兼容并蓄、爱岗敬业、锐意进取、精益求精等人文精神,已然成为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可为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许多思考和启迪。其物质形态和文化精神已经成为铜陵不可替代的城市特色,足以凸显“山水铜都”独特的城市形象。

二、铜陵工业遗产状况

笔者曾经对铜陵老城区东部的老建筑做过一些调查。首先来到康复路中段,在路东侧,有段长30米、高出地面1米的平台。这里是上世纪50—60年代铜官山通往横港的小火车起点站的月台。由康复路进入笔架山路东行,一条水泥台阶通向山上的和平新村。在该村16栋房头,立着一座砖石混凝土砌成的日式地下室入口。目前,笔者还查不到这是日军修的、还是解放初期修的历史资料。站在和平新村的山头上向东望去,分别是友好招待所和铜陵市科学研究所的建筑。这两组建筑都建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早中期。友好招待所为来铜工作的前苏联专家而建,“友好”之名也因他们而起(如今这两组建筑均不尚存)。这座选矿厂的选铜磨浮系统厂房框架、是日本人留下的。选厂对面山坡下,有一处1950年代建的四合院,是当年选矿厂的生产指挥办公区。在选矿厂后边的山头上有一座保存完好的碉堡,是日军留下的。碉堡用石块砌成,高约10米。其下亦用石块垒砌一个封闭的院落,与碉堡连为一体。

通过调查笔者认为,对于该地区工业遗产的主体“铜官山国家矿山地质公园”而言,这些早期建筑是其深刻的文化印记。

三、铜陵工业遗产保护状况:无序保护与毁灭并存

近几年来,铜陵保护工业遗存物的意识在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例如申报铜官山国家矿山地质公园项目获得成功。再有2010年9月拆除穿过市区的铜矿专用铁路时,刻意保留了一段大约100米的老铁道,市文化部门在该处设立起一座大理石保护碑记。2008年市人防办根据市政协的提案,将位于友好家园12栋处的一座60年以上历史的地下通道修复。2005年,铜陵有色公司在一次研究铜官山矿关闭后设备处理的会议上,有意保留了一台日本侵略者丢下的压风机,不让其作为废钢铁处理。但是,这些都是个案,人们还没有把铜陵这座城市的工业遗产当作宝贵资源来对待,还没有把保护工作做为一项系统工作开展起来。绝大多数工业遗产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从我们的眼前消失。四川省内江市保存的一台1959年制造的762毫米轨距的小火车头,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发现。据说全世界仅保存四台。被文物界誉为“工业革命时代活化石”(2009年12月18日《中国文物报》)。这让笔者想起铜陵1951年修复开动的“建设号”等三辆小火车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窄轨变宽轨之前还在使用。后来听说当做废钢铁处理掉了。2007年下半年,流出新中国第一炉铜水的一冶粗炼车间和大烟囱进入拆除作业准备阶段。2007年11月的一天,笔者随市文物管理部门人员来到这里,亲眼目睹了拆解现场紧张施工的情景。企业追求的是效率和效益,顾不上或者根本就没有遗产保护这个概念。随着12月28日的爆破声,一处新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建设的铜冶炼厂就这样消失掉(1950年代初期的中国只有三座铜冶炼厂,另二座分别在沈阳和上海,系日本人建造),至今想来令人扼腕。

从清末英国商人染指铜官山矿算起,铜陵近现代工业历史有百余年了。遗憾的是,这百年间所形成的工业遗产正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其中少有被保留下来的,是因其有使用价值。例如,1933年加拿大威斯汀豪斯公司制造的空气压缩机(俗称压风机),是日本侵略者遗留物资。据老工人反映,铜官山选矿厂还有日本侵华时期遗留的碎矿机械和水泵。

四、铜陵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之路

保护意识与观念的形成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需要人们对城市历史文脉的尊重与保护产生共识,使保护成果有机地融入城市景观。我们所在的城市文化个性决定了城市发展的轨迹,被有效保护起来的工业遗产将有助于城市的发展。

如前所述,铜陵有意识地保留(保护)了几处工业遗产。这些零星保留下来的历史见证,在尚未形成工业遗产保护意识的社会环境里,在没有法规条文的约束下,在没有有效管理机制的维护下,被毁掉的几率非常大。对于大多数产生于各个历史阶段、还没有引起人们注意的工业遗存来说,其命运更是令人堪忧。铜陵工业遗产亟待进入科学的保护体系;建立防止毁损的机制。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这个保护体系应有两个重点内容:一是“评价办法”。二是“保护方法”。

(一)评价办法

国家文物法总纲指出了文物本身及其延伸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研究价值。

工业遗产属于文化遗产范畴。主要体现为历史价值、科技价值和艺术价值,其外延价值主要体现为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下塔吉尔宪章》指出它的科学技术价值体现在建筑史、制造史、工程史等方面;它的审美价值体现在科学的建筑规划结果上面。这些都是我们在制定工业遗产价值评判标准时的重要依据。

在国家建设部准备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中,将历史建筑分为以下四类:1.文保单位——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以重点保护的文物古迹。2.保护建筑——具有较高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规划认为应该按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方法进行保护的建构筑物。3.历史建筑——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反映城市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构筑物。4.一般建(构)筑物——除文保单位、保护建筑和历史建筑外,位于历史街区的其他建构筑物。

笔者在研究这四类划分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将“2、3、4”类中的相关名词换成工业遗产内容,做点微调,就可形成工业遗产保护规范(第1类“文保单位”系报批项目,除外)。该《规范》的文化内涵触类旁通,其制定是科学的,可以供我们仿效。

通过对这个分类的研究,发现:其核心理念是按照文物的价值(重要性)进行划分;其分类的结果则表现出等级差异。文物的价值通过科学划分,从而导致等级差异。请注意,这是建立工业遗产价值评定的基本方法。强调这个方法,因为工业遗产价值的评定,首先必须建立一个价值分级评定标准,从而为下一步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依据。

为此,笔者把历史价值、科技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作为评定工业遗产价值的内容,定出1级,2级,3级三个级别,1级为最高级别。制定每个级别的标准细则。然后按文物的价值内容对应标准去“套级”。“套级”的过程,就是将已经普查记录的工业遗产按照标准细则、组织讨论,评估,定级。

设想工业遗产评价的工作流程大致是:普查记录——评估定级——保护与利用意见——建档入网。

(二)保护方法

《下塔吉尔宪章》强调:工业遗产保护计划应当融入到经济发展政策及地区或国家整体计划中。良好的保护机制应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保护意识与观念(价值观)的建立与推广;(2)政策法规体系的完善;(3)保护经费来源与使用的机制;(4)保护策略多样化;(5)保护技术的保证与创新。下面就政策法规、保护策略、经费来源与使用进行探讨。

1.指定加登录制度

该项内容是工业遗产政策法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登录制度,是和记录完全不同的概念,记录只是一般性作业。登录制度系行政行为,是依法受到保护的工业遗产的跟踪管控机制。

世界范围内文化遗产的保护体制有三种形式:一是指定制度;二是登录制度;三是指定加登录制度。指定保护制度保护的都是经过考定和论证过的重点文物。登录保护制度是国家记载的一种保护方式,通过调查编制出所有文化遗产名录;通过登录认定文化遗产的资格、确定其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掌握各级别的文化遗产不被遗漏。通过城市规划法对登录文物实行有效保护,严格管理申请改建或拆毁已登录的文化遗产,避免文化遗产被破坏。这是非常有效的保护办法,但因很难推行,我国目前只有指定保护制度一种形式。本文上节所讨论的“工业遗产价值分级评定办法”,就是想完善基础,为铜陵率先采用“指定加登录制度”创造条件。

2.策略杠杆

具体到一座城市而言,面临着社会价值与局部利益的矛盾,面临着保护与开发的矛盾。这就需要因地制宜的对策。

关于保护策略,专家们指出切合实际的保护策略应当是将规划(保护法规)“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奖励区划制度与开发权转移制度)结合起来,双向控制保护与再利用。这里要强调的是坚持利用服从保护的原则;因为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保护技术理念方面须注重史料原真性(考古)与形式完整性(艺术)的综合平衡(科学)。

有专家呼吁制定和实施遗产占用土地补偿、遗产建筑空间利用、遗产改造投资免税、遗产利用收益税收减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上海在工业遗产投入机制上实行“三个不变”:房屋产权不变,租赁关系确保业主利益;房屋建筑结构不变,工业建筑有了政策保护;土地性质不变(此乃国家硬性指标)。此外,还有一些城建专家针对城建中的古迹保护,提出另外几种解决途径也可供我们参考:设立保护基金,制定资助政策;开发权转移,赋予企业相应发展权并允许其开发权转移到其他地区;区划奖励制度,以保护公共利益为原则,采取提高容积率的策略来鼓励和控制开发商。

3.资金来源与使用

工业遗产保护是一项在财力物力上长期投入的事业。在探讨有关保护经费来源与管理机制问题时,可以参考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专家们列出的一个资金管理流程:遗产督导员(专门审计机构)——保护中心——年度预算——遗产保护;财政,社会赞助——保护中心——年度预算——遗产保护;自筹资金,商业投资——计划与指导——年度预算——遗产保护[4]。这里面不同渠道的资金流,都流向“年度预算”,对资金起着调控作用;这个调控来自“遗产督导员”的监督和指导。其中,社会赞助资金还有一个设立“保护基金”的取向。例如英国由查尔斯王子创办的凤凰基金会,是一个对承载历史信息的工业遗存物实行创意、改造利用的非盈利性机构,其收益都用于后续项目。既利用市场机制,又保持遗产的公益性和公共性。

无锡市制定的《无锡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第6条规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由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通过多渠道筹集:年度财政预算;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所获得的事业性、经营性收入;社会各界的捐赠;其他合法来源。

4.建立铜陵工业遗产工作平台

建议成立“铜陵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协会”或“研究会”。以期进行相关政策法规草案的制定、普查建档、督导保护、研究利用等项工作,并开展宣传交流活动。(建议成员单位:发改委、文化、城建、规划、土地、档案、旅游等部门,高等院校和重点企业)。

五、铜陵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构想——以铜官山铜矿老采坑为例

当前,铜陵铜官山铜矿老采坑正在进行着回填工程。其建设方向是按照上级批准的“铜官山国家矿山地质公园”的框架来实施。对这处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指导思想也已经形成社会共识。有说建成集科考和娱乐于一体的公园;有说建大型游乐场;有说恢复部分老矿井;有说复建铜官庙。笔者认为铜官山老矿区是一处凸显铜陵城市个性的工业遗产,保护好和利用好将会极大地提升铜陵城市品位。

《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研究》一书坦言黄石因矿建市,因企设市,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后,才对工业遗产重新认识并加以合理保护利用。主要是依托“大冶国家矿山公园”建设整治环境,有效利用工业遗产,建立大型采矿工业博览园,仅“黄石国家矿山公园”2007年开园当年就接待游客8万多人次。铜陵城市特征与黄石市相似,且铜陵的工业遗产优势、现代工业优势、城市文化优势和区位优势都不比黄石市差。铜陵古代铜采冶遗址是中国青铜文化的见证;当代铜陵铜工业仍然是业界的翘楚。笔者设想,充实“铜官山国家矿山地质公园”内容。把铜官山铜矿不再使用和正在使用的工业构筑物,包括老井巷、老厂房以及老设备,调查记录,评估定级,划定控制范围,埋设界桩,做出规划(正在使用的可以根据资源年限测算),分期分批纳入“铜官山国家矿山地质公园”的建设工程。参照名列《世界遗产名录》的德国拉莫斯贝格矿山工业遗产展示理念,研究老矿开采图纸和资料,保护并恢复不同形态的矿井、坑道。拉莫斯贝格矿山有着1000年的开采史,德国把最古老的和保存最完好的坑道、最古老的采矿建筑展示出来。铜官山自汉代开采到现代,明、清两朝停滞期不算也有1500多年的开采史,完全有条件建成工业遗产展览公园。该公园第一步可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远景规划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要求去营造,一旦条件成熟,可履行申报《世界遗产名录》。

六、结语

工业遗产保护在铜陵刚刚起步,保护与利用研究还是空白。本文试图构建:实施与研究机构、评价办法(价值标准分级)、保护五要素(法规、策略、资金、意识、技术)为内容的保护机制。至于利用,由于没有作全面的考察,涉及不深,仅对铜官山矿山公园建设提出了一点思路,权当抛砖之议。

[1]杨哲.城市空间:真实·想象·认知[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1.

[2]杨哲.城市空间:真实·想象·认知[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196.

[3]舒韶雄,李社教,刘恒,倪国发.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研究[M].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313.

[4]戴彦.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适应保护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225-226.

猜你喜欢

官山铜陵遗产
官山记(外一首)
江西九岭山脉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遗产怎么分
亲亲的鸟
其实冬天不可怕
腊梅花开(纪实文学)
千万遗产
燕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