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意志和战略重点
2014-08-15吴传清
吴传清
“建设长江经济带”是推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小康社会全面建成、保障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战略抉择。
一、从长江经济带成为国家战略的历程审视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意志
尽管长江是中国第一大内河,但长江经济带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历经了一个长期的思想酝酿过程。
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计划》(该书部分内容于1918年单独发表,1920年全书英文本出版,1921年全书中文本出版)一书中最早从振兴中国实业的战略高度,系统阐述了长江流域经济开发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高度重视长江流域的水利建设、防洪防灾、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但直到改革开放后,国家智库机构学者才提出长江经济带战略构想。重要代表人物一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马洪在20 世纪80年代初提出我国“一线(沿海一线)一轴(长江)”战略构想,随后,中国生产力经济学会提出“长江产业密集带”战略构想;二是中国科学院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提出我国“T”型开发战略构想(即由沿海轴线、沿长江轴线构成国土开发格局),这一主张曾被《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草案)》(1987)、《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1990)采纳。
长江经济带首次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实践始于20 世纪90年代。随着浦东开发、三峡工程建设等重大决策的相继实施,国家提出发展“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战略构想。标志性事件主要有:1.1992年6月,国务院召开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座谈会。2.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3.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再次明确提出,“建设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4.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要“以浦东开放开发、三峡建设为契机,依托沿江大中城市,逐步形成一条贯穿东西、连接南北的综合经济带”。上述“长江三角洲和沿江地区”概念的地域范围指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和上海七省一市。
长江经济带第一次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侧重点是从流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强调以浦东开放开发、三峡建设为契机,发挥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沿江中心城市建设长江经济带。由于国家率先启动了沿海开放战略,实质上并未全国动员式地启动长江流域的整体开发。
长江经济带再次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契机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十一五”时期启动编制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于2010年12月21日由国务院颁布实施,提出到2020年全国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时,经济布局更趋集中均衡,“使经济增长的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人口和经济在国土空间的分布更趋集中均衡”。该规划从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强调了长江流域地区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沿长江通道是“两横(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三纵(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中的重要发展轴;长江流域农业主产区是“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中的重要农业主产区;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是“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重要生态屏障;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国家层面的三大优化开发区域之一,江淮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含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渝地区、黔中地区、滇中地区名列国家层面的18个重点开发区域之中。
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后,长江经济带正式定位为国家重点发展战略区域。2012年12月,李克强副总理视察江西九江,强调重视长江地区发展。2013年3月,李克强总理视察上海,勉励上海港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龙头作用,辐射带动沿江港口和中上游腹地发展。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指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努力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2013年9月21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发改委呈报件上批示:“沿海、沿江先行开发,再向内陆地区梯度推进,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律。请有关方面抓紧落实,深入调研形成指导意见,依托长江这条横贯东西的黄金水道,带动中上游腹地发展,促进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打造中国经济新的支撑带”。2013年9月23日,国家发改委会同交通部在北京召开《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指导意见》研究起草工作动员会议,同年12月,将长江经济带的地域范围扩展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上海九省二市。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作为推动发展的战略支撑”,“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2014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2014年4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重庆召开长江经济带11 省市座谈会,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问题。
长江经济带第二次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侧重点是从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高度,“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强调“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进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梯度发展。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实践将重塑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格局。主要表现为:长江经济带将成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支撑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新支撑带;将成为推动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协调发展、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经济带;将成为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带;将成为完善中国区域开放格局的重要支撑带;将成为完善中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支撑带。
二、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战略重点
建设长江经济带是一项系统工作,涉及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产业转型、新型城镇化、对外开放、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创新等重大使命。
一是建设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积极发挥长江黄金水道这一交通大动脉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中西部地区广阔腹地发展。建设重点:加强航道疏浚治理,增强长江运能,促进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健康发展;以沿江重要港口为节点和枢纽,统筹推进水运、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网集疏运体系建设;依托交通设施,布局建设一批临港经济区、临空经济区和飞地产业园,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二是建设长江产业集聚走廊。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沿江地区转型发展。建设重点: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加快沿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布局;推进长三角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大“板块”的产业联动发展,促进产业有序转移衔接、优化升级;依托沿江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促进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
三是建设长江新型城镇集聚走廊、生态城市带。依托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三大城市群建设,推进长江经济带城镇发展,提升城镇生态质量。
四是构建长江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实施东西双向开放战略,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对外经济走廊,促进东部沿海地区深度开放,促进长江上中下游联动开放发展、沿海——沿江——沿边协同开放发展,促进中国和巴基斯坦、印度、缅甸等周边国家合作发展,促进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联动发展。
五是建设长江生态走廊。将长江生态安全置于突出位置,处理好发展和保护二者关系,避免产业转移带来污染转移;加强生态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做好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和保护;在全流域建立严格的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控制污染排放总量,促进水质稳步改善,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永续利用。
六是构建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在制度安排上,成立国家层面的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委员会,统筹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建设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全流域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区域间互动合作机制,完善长江流域大通关体制,更好发挥市场对要素优化配置的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