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新棋局下京津冀发展的五大趋势
2014-08-15刘英奎
刘英奎
在区域发展新棋局视域下,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都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京津冀是我国最重要的三大区域经济体之一。长期以来,无论是从合作机制建设还是从一体化发展水平来看,京津冀都落后于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然而,2014年初这种现象却峰回路转,在中央政府的强力推动下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步伐明显加速,并呈现如下五大趋势与特点。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将呈加速态势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呼声由来已久。1986年,在时任天津市市长李瑞环的倡导下,环渤海地区15 个城市共同发起成立了环渤海地区市长联席会,这是京津冀地区最初的区域合作机制。国家在“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中都提出了分工协作、一体化的概念,国家发改委早在2004年就已启动编制区域发展规划,但由于各方利益诉求不同和博弈激烈,区域协同发展效果有限。2011年3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又提出要“打造首都经济圈”,但京津冀区域合作始终是“雷声大、雨点小”,未见明显成效。
直到2014年初,在中央主要领导的直接强力推动下,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才开始进入实质性快速发展阶段。2014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座谈会并提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三地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相关规划,着力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提高其综合承载能力和内涵发展水平。2014年3月,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在实施区域发展整体战略的同时,“要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不仅要继续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版“块”,而且要大力发展经济“带”;要以既有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区域为辐射中心,积极推进的经济一体化、泛区域经济合作与跨区域经济协作。
在中央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进程开始提速。首先,在京津周边地区涌起了一股城市圈及城镇化发展的洪流,为京津冀三地诸多产业特别是基础设施、房地产及生态环保等产业带来诸多投资新机遇。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对接也开始启动。2014年4月,北京提出了第一批200 多家外迁公司名单,主要涉及化工、建材、铸造等门类,以供天津、河北等地选择;同月,河北省廊坊市与北京西城区签约,将北京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搬迁定址廊坊永清台湾新城,估计此举将分流10 万人;5月,原坐落于北京市丰台区的北京凌云建材化工有限公司河北邯郸武安新厂区已经竣工并开始调试。作为央企北京新兴际华集团下属子公司,凌云公司成为北京首个外迁的央企。可以预见,今后京津冀地区将掀起新一轮产业转移、企业重组的浪潮,并由此助推该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转型升级。
本来,相比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就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从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GDP看,其他两个区域明显高于京津冀地区;但若从区域内部各个省市GDP增速平均水平看,近几年京津冀已经超过其他两个地区(2012年区内省市平均GDP 增速,长三角为8.5%,珠三角为6.5%,京津冀为10.4%),呈现出后来居上的发展态势。从三地城市化率看,2012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分别为59.8%、69.6%和58.9%,京津冀地区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二、生态建设将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深化改革为核心,进一步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体制改革。因此,在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过程中,将出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同步发展的态势,尤其是生态建设将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的态势。
作为祖国的首都,北京城市发展定位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和国家自主创新中心,尤其应具备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但是,由于我国生态建设起步晚,与其他4个文明建设相比较,存在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是“五位一体”建设中的短板。目前,京津冀地区已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形势。2013年1月,北京空气达标时间只有4天,天津只有 5 天,石家庄只有 1 天;从 2013年5-12月环保部监测数据看,京津冀13个城市空气质量月平均超标天数比例达65.7%,远远高于长三角地区25个城市(38.6%)、珠三角地区9个城市(32.8%)月空气质量平均水平。严重的生态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首都的国际形象和京津冀地区的投资环境,也威胁到人民的健康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由此可见,生态建设已成为新形势下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重点内容和重要特色。
建设环首都生态经济示范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京津冀地区有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的主阵地之一。三地未来将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已经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完善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合作机制。目前,国家大力提倡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这也无疑将给环首都经济圈的生态建设注入新的动力,特别是在围绕一系列跨区域生态建设所涉及的资金统筹安排方面,京津冀地区将获得国家政策的大力倾斜。生态示范区建设有望带动区域性大气、水和土壤等污染治理项目快速推进,带动防风固沙、农田及城市园林等生态修复工程的大力发展,尤其是治霾将成为京津冀生态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最先释放市场需求的领域,将催生新一轮环保投资热潮,促进京津冀地区生态环保产业的加快发展。
三、体制机制创新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保障
京津冀区域协作一体化程度低,有多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其中与体制机制不无关联。到目前为止,该区域不仅缺乏有效的协同发展机构,也缺乏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为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顺利开展,应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为加快区域协同发展的步伐提供制度保障。体制机制创新将不仅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强大的动力,也将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根据该区域的具体情况,体制机制创新可以率先在如下领域实现突破:一是在国家层面设立区域协作协调机构,在三地市层面设立京津冀联席工作会议及城市联盟等协调机制,促进京津冀三地和城市领导定期磋商和互访;二是成立京津冀区域规划委员会,统筹三地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统一的京津冀区域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统筹区域财税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等政策资源;三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作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污染治理协作机制、清洁能源一体化发展机制等,提高区域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四是探索区域金融、人才、技术合作机制,建立区域性要素统一市场,实现生产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五是创新合作途径,采取“飞地经济”等模式,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充分发挥三地优势,推动产业有序转移。
四、科技创新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
京津冀地区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众多的瓶颈制约,其中,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成为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水资源的极度短缺是必须面对的难题。这就决定了今后三地发展必须摆脱资源依赖型经济模式,要走科技创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活力。
值得庆幸的是,这一区域具有极其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北京是全国科技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其科技资源的数量、规模、结构与质量均处于全国前列。北京聚集了大批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高校、科技机构与科技人员,每年产出的科技创新成果居全国首位。技术交易产业已经成为支撑北京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2013年认定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2851.2亿元,比上年增长16.0%,总量占全国的38.2%;成交项数首次突破60000项(62743项);实现技术交易增加值1838.9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9.4%,技术市场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凸显。北京技术市场的繁荣促进了高新技术与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可以支撑首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具备了承担引领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重任的条件。
京津冀三方存在的资源比较优势巨大差异,恰恰构成了明显的互补关系。北京作为国家创新中心,科技资源丰富,丰富的创新成果需要突破狭小的空间障碍向外辐射,但是发展空间不足;天津现代制造业发达,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需要借助北京的创新成果提升产业竞争力;河北土地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广阔,但产业落后,尤其是大量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即将下马、转移与转型升级,急需高科技产业进入,可以承接大量的产业转移。以科技创新为纽带建立区域协同发展关系,可以迅速实现三方优势互补。科技协同创新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构成了京津冀地区有别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显著特征。
五、高科技产业集群与现代都市群将迅速崛起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产业在区域内的重新布局,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资源在区域内的重新整合,京津冀将建成统一的市场并对周边省份形成强大的辐射带动能力,同时也将催生新的产业集群。根据京津冀三地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方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迅速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并成为区域性支柱产业;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健身疗养及文化教育等现代服务业也将迅猛发展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城市群的发展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无论是从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群的发展规律看,还是从珠三角、长三角的都市群形成过程看,京津冀都市群的呼之欲出,将给环京津地区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目前,珠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以广州、香港、澳门为中心,以深圳、汕头、中山、惠州、东莞等若干城市为次中心的现代大都市群;长三角也已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次中心、以苏州、南通、无锡、常熟、宁波、温州等充满活力的中等城市为外围的现代都市群。而京津冀地区除了北京、天津两大中心城市外,外围城市梯度布局明显,且多处于被动承接附属地位,未能形成有机联系。随着京津冀地区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区域内产业融合和产业转移的加深,交通一体化尤其环首都“半小时交通圈”、京津冀“一小时交通圈”以及京津冀统一大市场的建成,以北京、天津为龙头,由石家庄、张家口、唐山、廊坊、保定、承德、秦皇岛等若干中等发达城市以及三河、固安等新兴城市组成的京津冀都市群将应运而生并迅速崛起,城市之间的功能定位将形成合理分工,联系日趋密切,成为与珠三角、长三角都市群相媲美的中国第三大现代都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