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资本与现代农业发展研究综述

2014-08-15涂圣伟

区域经济评论 2014年1期
关键词:资本农业

涂圣伟

新中国成立以来,受制于国家工业偏向政策和传统农业弱质特性,我国农业部门长期以来对非农部门资源净流出,支撑着非农部门的资本形成(曾建中,2006),农业发展走的是以大量剩余劳动力替代资本的传统道路,在一定程度上陷入纳克斯①所言的“贫困恶性循环陷阱”。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必须增加农业领域的资本投入,扭转资本与土地、劳动要素配置失衡状态。近年来我国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的现象越来越多,社会各界对社会资本为什么进入农业;是否应该允许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社会资本应该进入农业的哪些领域的研究讨论颇多,相关的争议也较大。本文将从社会资本的基本概念、资本形成与农业增长、社会资本与农业发展关系、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简要评述。

一、社会资本的概念辨识

资本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其内涵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断扩展。郑杭生,奂平清(2003)认为资本是以交换媒介为体现形式的价值凝结物,有具体的物质形式。在重商主义者看来,资本等同于货币,而货币是唯一的财富。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1623-1687年)也将资本等同于流通中的货币,与重商主义者不同的是,他把货币(即资本)看成是一般的财富而不是唯一的社会财富。重农学派代表人物弗朗斯瓦·魁奈否认货币是资本的形式,他认为资本特别是生产资本只是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资料,货币不过是获取这些物质资料的工具或手段,货币本身不能用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也不能用于生产,因而不是真正的财富。由于货币不能生出货币来,所以不是资本的形式。资本的质是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资料,资本的量则是由预付到土地上的物质资料的量而决定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创建者亚当·斯密认为资本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人们保留起来以取得收入的那部分资财。一个人“所有的资财,如足够维持他数月或数年的生活。他自然希望这笔资财中有一大部分可以提供收入。他将仅保留一适当部分,作为未曾取得收入以前的消费。以维持他的生活。他的全部资财于是分成两部分。他希望从以取得收入的部分,称为资本。另一部分,则供目前消费”。②二是占有工人创造利润的手段。斯密认为:“资本一经在个别人手中积聚起来,当然就有一些人为了从劳动生产物的售卖或劳动对原材料增加的价值上得到一种利润,便把资本投在劳动人民身上,以原材料与生活资料供给他们,叫他们劳作。”“劳动者对原材料增加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就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另一部分支付雇主的利润,来报酬他垫付原材料和工资的那全部资本”。③马克思从阶级分析出发对资本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他认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反映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社会关系。总体来看,早期的资本主要是指物质资本,即是从生产中产生而又进一步投入生产的物质生产资料。它的外延性包括工具、机器设备、工厂建筑、运输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等。因此,资本被认为可用于生产消费品和服务的经济资源。

长期以来物质资本是主流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和终点,认为物质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和决定性因素。但是,随着20世纪技术进步的加快,西奥多·舒尔茨(Thodore Schults)、罗伯特·索洛(Robert M.Solow)、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等经济学家们发现仅仅用物质资本的投入来解释经济的增长差别十分困难。为了克服传统主流经济学的局限性,他们拓展了资本的内涵,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个人所具备的知识、才能、技能和资历等要素的总和,是一种“非物质资本”。20世纪80年代以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都难以分析不同国家之间经济绩效的差别,“社会资本”的概念逐渐被提出。在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詹姆斯·科尔曼(James Coleman)、罗伯特·D·普特南(Robert D.Putnam)、亚历山大德罗·波茨(A Leiandro Porte)等学者的努力下,社会资本逐步成为一个政治学和社会学概念。按照一般观点,社会资本定义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与公民信任、互惠和合作有关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和态度(属于政治文化的一个部分);将朋友、家庭、社区、工作等生活联系起来的网络组织;将个人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目前社会资本概念主要用于政治学、社会学等研究领域,关于社会资本的经济学本义,相关定义还比较少见,社会资本经常与市场资金、工商资本等概念混用。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的定义为,“那种本身建立在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在这里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即那些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的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并且它的企业也表现为社会企业,而与私人企业相对立。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蒋华东(2006)认为社会资本既包括生产业主的资金,也包括金融、保险、技术服务、营销服务等中介组织的资本和人力资源、劳动手段等生产要素。

二、资本积累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资本与农业的关系一直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资本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这一判断已经基本没有争议,但对于不同类型资本投入与农业的关系以及我国农业发展是否存在资本抑制,不同研究间还存在一定分歧。

(一)资本投入与传统农业改造

在马克思经典作家看来,传统的小农制将不可避免趋于衰亡。如恩格斯等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发展,割断了农业小生产的命脉;这种小生产正在不可抑制地走向灭亡和衰落……资本主义的大生产将把他们那无力的过时的小生产压碎,正如火车把独轮车压碎一样是毫无问题的”。④考茨基针对资本集中规律在农业中的特殊表现形式和资本掌握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发展趋势特征,提出资本主义大农业生产如同大工业生产一样,远远优越于小农生产。“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环境中,小农的自然基金只能苟延残喘并慢慢地在痛楚中死去,绝对不会有什么繁荣”。⑤他们认为,要彻底改造传统小农业的弱质性,必须对农业生产和生产过程持续追加不可或缺的资本要素,改变其资源结构和配置方式(张新光,2008)。如马克思所言,“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无论是从社会的角度还是个别地考察,货币资本都表现为发动整个生产过程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它作为发达生产要素成为社会形式发展的条件和发展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主动轮”。⑥

针对马克思经典作家关于小农生产趋于衰亡的论断争议颇多,但关于资本投入对改造传统农业的意义基本认同。经济学家约翰·梅勒(Johnw.Mellor,1966)强调了资本投入对农业发展阶段演进的重要性,同时他强调应区分资本投入的差异性,并拓展了资本投入的类型。他认为,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都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阶段,总体的资源状况是劳动力充裕而资本短缺,农业的发展应尽量避免使用与工业发展相竞争、具有替代劳动性质的资本投入,应该使用与劳动力互补的投入,这些投入既包括物质投入也包括非物质投入。张培刚(2001)则将传统农业改造融入工业的资本化进程中,认为改造传统农业的实质是工业资本深化和宽化的过程,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资本相对于土地和劳动力的比例将上升,通过向农业引入来自工业的技术和其他生产要素,农业的技术水平、生产结构、劳动力数量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从而实现对传统农业的改造。与上述学者强调物质资本投入不同,一些学者更加突出人力资本的作用,认为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1964)。在其经典著作《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他提出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向农民投资”,因为传统农业是一种长期的特殊均衡状态,打破这种均衡只有从系统外引入一些新的生产要素,而新的有利的生产要素的供应者很难由盈利性的企业来承担,要实现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必须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其人力资本积累水平。

(二)农业增长的资本贡献

为了更加准确地刻画资本投入对农业增长的影响,一些学者尝试通过定量手段来测算农业资本投入的贡献。总体上看,多数的研究结果表明资本投入对农业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曹跃群等(2011)利用PIA法,测算了省际农业资本投入及其区域差异,并运用1978—200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三大经济区农业资本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我国农业资本均经历了显著上升过程,省际农业资本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杜江、刘渝(2010)利用1997-2007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发现,物质资本、土地、化肥投入是农业增长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要素中教育投资的影响最大。汪小平(2007)测算得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投资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十分明显,1952-2003年,农业投资每增长1%,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0.76%;每增加1亿元投资,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3元以上。高帆(2010)认为,尽管存在技术进步路径差异,但生物化和机械化均体现为单个农业劳动力所推动的资本量的增加,资本深化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标度了农业现代化程度,可以通过就业引致效应改善农业土地-劳动比率。郭剑雄、鲁永刚(2011)的分析发现,以农业机械和化肥为代表的物质资本深化对农业产出存在显著影响,在农业劳动力规模不断减少的背景下,物质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是农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部分研究专注于分析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和农业产出的定量影响。20世纪80年代,罗默(Paul.Romer)、卢卡斯(Robert.Lueas)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人力资本对外部效应的核心作用,指出人力资本是增长的发动机。随后众多的研究都证实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Otani I.等,1990;Barro,1991;Aghlion Howitt,1998;Mankiw、Romer Weil,1992;Lucas,1988,李建民,1999;沈坤荣,2003,等等)。关于人力资本对农业的影响,多数研究都验证了人力资本对农业发展的积极意义,但部分研究认为人力资本对农村地区产出的作用并不显著,甚至有负向作用(Patrick G.F.等,1973;Philips J.M.等,1986;Knight M.,1993;Islam,1995),出现“人力资本作用之谜”或“农村人力资本陷阱”。⑦针对这一争议,国内学者也对人力资本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开展了相关研究。周晓等(2003)利用1989-1995年29个省的宏观经济数据,使用二维的pannel数据研究人力资本对农村产出的作用,发现人力资本对农村地区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且这种作用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更为明显。李勋来等(2005)利用1983-2002年农村经济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发现,人力资本对我国农村产出的贡献率低,但其作用是显著的。孙敬水、董亚娟(2006)根据1997-2004年我国30个省份的统计数据建立Panel Data模型,分析发现农村人力资本是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对农业经济发展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各级教育程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同,其中初中教育对农业经济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最主要人力资本源泉,高中和高等以上教育也有正向作用,但目前由于比重小且人员外流严重,对农业经济增长没有产生显著作用。此外,部分学者还研究了物资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农业发展和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结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如高梦滔、姚洋(2006)利用微观面板数据分析了物资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发现教育和在职培训体现的人力资本是拉大农户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包括土地在内的物资资本对于农户收入差距没有显著影响。龙翠红(2008)利用1985-2005年相关数据测算结果也表明,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较高,对农村产出有明显的积极影响,由于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缓慢,对农村产出的贡献率较低。

(三)农业资本存量与社会资本抑制

由于资本投入量为流量,变化不确定,很难具体核算,因此实际研究过程中大多用资本存量来代替。为了分析中国农业的资本投入状况,许多学者对农业资本存量进行了估算(Tang,1981;Chow,1993;吴方卫,1999;张军、章元,2003;王金田等,2007;徐现祥,2007,等)。关于农业资本存量,世界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United Nations)认为是指农业生产中能重复使用的生产或购置的有形固定资产(例如机械、建筑、家畜、土地改良)的货币置换(在年终)。有学者认为农业资本存量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一定时点上所积累的实物资本(吴方卫,2006)。由于采取的方法不同,学者们对农业资本存量的估算结果差异较大。关于农业资本存量的估算结果较早出现在Tang的研究中,他认为1952年中国农业资本存量为1129.9亿元。随后Chow在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与资本形成时推算了1952年中国非农业部门的资本存量为582.67亿元,并估计农业资本存量为450亿元,张军等认为Chow的估计结果过高,我国农业资本存量应大大低于450亿元。王学真、郭剑雄(2002)认为1978年我国农业资本存量相对比重为9.4%,是制造业资本存量比重的1/6,到1990年下降到4.9%,仅为制造业的1/12。张金营(2003)的研究也发现了农业资本存量所占比重下降的事实。从多数研究结果看,我国农业资本存量明显不足,而且相对比重在下降。

为了更加全面反映农业资本投入状况,一些学者对农村人力资本存量进行了研究。龙翠红(2008)利用1985-2005年数据测算出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年均增长率为3.47%,远远低于物资资本11.58%的年均增长率。谭亚川等(2011)测算,1999年以来全国与各省的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一直在上升,2007年农村人均人力资本存量为3266元,比1999年增长了1.72倍。总体看,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在不断提升,但总体水平低,其增速低于物资资本存量增速。

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事实上一直存在着资本投入不足与社会资本抑制并存的现象,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在制度上受到一定限制,农业资本的配置效率也不高。关于社会资本抑制,侯国栋(2009)认为,中国农业发展相对落后的根源在于农业资本推动力不足,制度安排上存在着严重的农业资本抑制现象,形成了巨大的农业资本缺口,只有通过制度创新,促进资本形成和流动,并提高资本报酬和分担资本成本,才能有效地弥补资本缺口。薛薇、谢家智(2011)利用Jefferey Wurgler的相关理论测算2000-2009年中国农业资本配置效率,发现我国农业资本配置效率平均为0.0606,处于较低水平,东中西部的农业资本配置效率呈现梯度递增特征。

三、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的争论

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并不是新现象,但关于社会资本下乡对农业有何种影响的大规模讨论才刚刚开始,目前学者关于是否允许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的态度分歧较大:

一是积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业。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可以带来农业发展急需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稀缺资源,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以技术示范、市场引导等方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对于发展现代农业有重要作用。如张新光(2008)认为,要打破“小农经济贫困恶性循环陷阱”,当务之急是要鼓励和支持城市工业资本下乡,带动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知识信息等现代要素进入农村和土地结合。陈晓华(2013)认为,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技术,同时也需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以后,可以带来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也可以拓宽农产品的流通渠道,促进农产品增值。韩俊(2013)认为,社会资本的进入和随之带来的管理资源、经营理念,有望帮助提升农业经营水平;工商企业投资开发农业,可以带来农业发展急需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稀缺资源,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以技术示范、市场引导等方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对发展现代农业有重要作用。

二是对社会资本进入农业要谨慎。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对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存在疑虑,认为社会资本进入与土地要素密切相关的种养环节,会加速土地‘非粮化’、‘非农化’。同时,也会对农业生产结构产生冲击。如陈锡文(2010)认为,社会资本下乡租赁土地,改变了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农民从过去一个经营自己土地、生产产品的业主,蜕变为一个给别人生产产品的雇工,这对农民心理,对农村社会结构将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吕亚荣、王春超(2012)提出,工商资本对农地使用权的集聚实际上是大资本对小规模经营条件下劳动力要素的一种替代或排斥,从而会将劳动力不断驱逐出农业,容易造成资本垄断农业的状况。对大资本进入农业特别是涉及土地整村、整乡大规模流转时,地方政府、村集体经济组织都必须慎重权衡利弊得失。高杨(2012)认为,资本下乡服务“三农”可能引发的诸多问题:一是农民集中离开土地或“被离开”土地,保障制度跟不上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二是打着农业的幌子造成土地非农化;三是制度不健全造成农民切身利益被少数干部“越俎代庖”;四是基层政府出于政绩或自身利益考虑存在“逼农民上楼”。部分学者认为,社会资本是逐利的,而资本下乡开展农业土地规模经营没有优势。如贺雪峰(2013)认为,社会资本大规模进入到经济作物种植领域可能有能力将大户经营的经济作物打垮(因为资本较大户可能有更大的与市场对接的能力,但资本与资本之间的竞争,导致经济作物产量过剩,供求关系的价格铁律发挥作用,导致资本血本无归。⑧

四、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的动因分析

按照一般观点,农业具有弱质性、公共产品属性以及一定的外部性,投资风险较高同时部分领域的收益也很难完全排他,而社会资本具有稀缺性和逐利本性,那么,为什么以利润为导向的社会资本会投资弱质性农业?现有研究对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的动因进行了分析,主要有三种:

一是市场利润吸引。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现代农业的发展使某些领域的利润率提高,社会资本投资农业是市场取向。如刘平清(2004)认为,在产品市场由供不应求向供过于求逆转之后,一般竞争性行业的资本投资回报率已越来越低,投资风险不断攀升,寻求新的投资领域是当前民间资本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农业作为第一产业,随着技术水平提升和商品市场化程度提高,不排除其中也有些领域具有良好的投资回报率。吕亚荣、王春超(2012)认为,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不是因为资本“变性”,而是农业的内外部环境给予工商业资本进入农业的机会和强大吸引力,因为从产业链上看,农业成为利润率较高的产业,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本身需要大量资本投入。李国祥(2012)认为,我国农业企业普遍小、散、弱,亟须产业升级,农业对资金和管理的需求,为社会资本带来大量机会,同时我国农业产业未来的增长潜力已被普遍认可,涉农企业寻求资本投资的意识也日益增强。

二是政策指引。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农业的生产风险降低,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可以获得政策补贴收益。吕亚荣、王春超(2012)认为政府对农业的扶持政策是吸引工商业资本进入农业的原因,尤其是进入农业生产源头环节的工商资本从政府扶持农业政策中获益颇多,同时政府对农产品实行价格保护政策,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态势进一步刺激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获取利润的动机和行为。刘平清(2004)认为近年来国家对民间资本投资农业的政策更加优惠,吸引了企业的进入。

三是土地诱惑。程国强(2013)认为,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商业模式和赢利点不在农业自身,部分企业对农业投资的政策与制度需求,最终不可避免地落在土地问题上,其最终的渴望是土地。刘平清(2004)认为农业部分资源具有不可模拟性或移植性,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形成垄断。基于对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可能带来非农化、非粮化的担忧,不少学者认为应限制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的领域。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所谓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是指产品产业链比较长,价值链比较宽,能够通过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扩充价值链,实现企业增产、增值、增效的产业(宋红远,2013)。程国强(2013)认为,工商资本进入与土地要素密切相关的种养环节,会加速土地非粮化、非农化,最终乃至扰乱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应支持并鼓励投资农业产业链上游、下游那些适宜产业化、规模化与集约化的产业,这跨越了农业的约束性,极具投资价值与发展潜力。陈柏峰认为,要为资本提供合适的市场环境让其参与农业生产之后的环节,又要规制其进入农业生产环节本身获取农业生产利润。⑨

五、简要评述与研究展望

在我国农业发展领域,资本、劳动和土地要素配置扭曲现象长期存在,制约了农业劳动边际生产力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增加资本要素投入。在国家财政投入增长有限、劳动力转移条件下农户投入意愿下降等背景下,社会资本投资对弥补农业资本短缺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关于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资本从“弃农”到“亲农”,是短期热潮还是长期趋势?逐利的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是市场取向还是“土地诱惑”;是允许社会资本进入农业,还是一限到底;社会资本应该进入农业的哪些领域,我们该限制什么、放开什么?总体而言,目前关于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的讨论越来越多,但相关研究文献还并不多见,对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的相关问题的探讨还远非深入。未来的研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突破:一是对社会资本的经济学本义进行明确界定。从现有政策文件和学术文献看,社会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的概念经常混淆使用,关于社会资本的概念和分类缺乏清晰定义,导致很难更好地去理解社会资本的特征,也就无法对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的具体影响做出科学判断。二是社会资本与农业的一般关系需要深入分析。目前关于社会资本对农业影响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局限在意识形态的争论,缺乏深入的理性探讨。需要系统梳理马克思经典理论、新古典增长模型等相关理论,更加深入理解社会资本与农业的关系。三是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的动机研究。现有文献对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的原因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但还不够系统。社会资本具有不同形态,农业也具有多个领域,社会资本由过去的从“弃农”到“亲农”,是社会宏观环境、农业属性变化、技术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给予更深入的分析。四是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的领域研究。目前关于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的领域问题,大多数研究还仅仅停留在农业种养殖和加工环节,应该从“大农业”的视角出发,更加全面探讨社会资本可进入的农业领域。同时现有研究缺乏科学的标准,关于社会资本可以进入或不可以进入某些领域的探讨缺乏系统性。五是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的国际经验。目前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的现象在不断增多,各地扶持和引导社会资本下乡的探索也很多,但对这些探索还缺乏及时总结,同时对国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的相关做法也缺乏总结借鉴。这些问题都是下一步研究需要重点突破的地方。

注释

①纳克斯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投资的资金供给(储蓄)和产品需求(消费)都不足,这就限制了资本形成,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于贫困之中,资本形成不足是发展中国家陷入长期贫困的根源。要打破贫困恶性循环,必须大规模增加储蓄,扩大投资,形成各行业的相互需求,使恶性循环转为良性循环。②[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254页。③[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42页。④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85页。⑤列宁:《列宁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23页。⑥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73页。⑦李勋来、李国平、李福柱:《农村人力资本陷阱:中国农村的验证与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5期,第17页。⑧贺雪峰:人为推动资本下乡要不得,http://www.guancha.cn,2013-01-22.⑨王晓:《隐形农业革命背景下的小农经济》,《改革内参》2013年第1期,第21页。

[1]高帆.结构转化、资本深化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2).

[2]汪小平.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特点与路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4).

[3]张新光.资本农业引领中国农业现代化走向光明前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回顾性阐释[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3).

[4]郑杭生,奂平清.社会资本概念的意义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J].学术界,2003,(6).

[5]任新建.为社会资本投资农业铺路立规[J].上海人大,2012,(5).

[6]蒋华东.转变政府投入: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业[J].农村经济,2006,(11).

[7]侯方玉.古典经济学关于要素流动的理论分析及启示[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3).

[8]陈柳钦.社会资本及其主要理论研究观点综述[J].东方论坛,2007,(3).

[9]刘平清.对民间资本投资农业的评析与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4,(10).

[10]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1]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12]曹跃群,孙小玥,张卫国.省际农业资本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基于东中西部面板数据的检验[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2).

[13]郭剑雄,鲁永刚.劳动力转移、物质资本深化与农业产出增长[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14]蔡银寅,杜凯.资本投入、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经济增长[J].产业经济研究,2009,(3).

[15]程国强.投资农业要深刻把握农业的本质特征[N].农民日报,2013-01-12.

[16]杜江,刘渝.农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还是对外贸易?[J].南开经济研究,2010,(3).

[17]高梦滔,姚洋.农户收入差距的微观基础[J].经济研究,2006,(12).

[18]李勋来,李国平,李福柱.农村人力资本陷阱:中国农村的验证与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5,(5).

[19]沈坤荣.新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增长[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0]李建民.人力资本与经济持续增长[J].南开经济研究,1999,(4).

[21]白菊红,袁飞.农民收入水平与农村人力资本关系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3,(1).

[22]龙翠红.人力资本对中国农村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8,(1).

[23]吕亚荣,王春超.工商业资本进入农业与农村的土地流转问题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

[24]郭红东,姚芸芸,王丹丹.浙江省工商资本投资农业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2008,(20).

[25]薛薇,谢家智.我国农业资本配置效率的比较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1,(7).

[26]吴方卫.我国农业资本存量的估计[J].农业技术经济,1999,(6).

[27]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7).

[28]王金田,王学真,高峰.全国级分省农业资本存量K的估算[J].农业技术经济,2007,(4).

[29]谭亚川,朱炎亮.关于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J].商业时代,2011,(13).

[30] Romer. P. M.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

[31]R.E.Lucas.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

[32]Barro,R.J.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 Section of Countrie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1,(5).

[33]Mankiw.Gregory N.Romer.David Wen.David N.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2,(107).

[34]Tang, Anthony. Chinese Agriculture: Its Problem and Prospects[Z].Working Paper,Vanderbilt University,Department of Economics,1981:91-182.

[35]G.Chow.CapitalFormationand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Quarterly[J].Journalof Economics,1993,(3):28-36.

猜你喜欢

资本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资本支出的狂欢:投资潮即将到来 精读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当资本无处可去时,可以造车啊!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