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山西民歌

2014-08-15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歌谣民歌技艺

刘 桃

(山西省音乐舞蹈曲艺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体现,是连接人民情感、维护社会团结的纽带。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山西省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地方戏曲剧种占到全国剧种的六分之一,有“戏曲摇篮”之称;民歌地方色彩鲜明,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现已搜集的有20000余首,有“民歌海洋”之称;山西现存的民间舞蹈有200余种,美轮美奂,有“舞蹈故乡”之称;民间手工技艺独树一帜,有早于欧洲1600年的阳城生铁冶铸技艺,有平遥推光漆器技艺、平水雕刻印刷技艺及皮影、剪纸、面塑、绢人、堆锦、木版年画、砖雕、木雕等各种民间手工技艺;独特的饮食文化以及杨氏太极拳、心意拳、忻州挠羊赛等传统体育竞技文化声名远播海外;传统酿酒、制醋、制药技艺名扬中外,晋酒、晋醋、晋药、晋式建筑、晋作家具等更加彰显山西特色。建立有山西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这些珍贵的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发扬,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一、山西民歌特色鲜明,历史悠久

山西的民歌,是祖祖辈辈创作出来的原生态作品,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所谓“原生态”,是指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是一切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原生态民歌未经加工,是自然的人性化的表现形式,来自于人们的内心。民歌所表现的是一种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生活状态,歌唱者可以不拘泥于时间、地点的限制,达到想唱就唱、歌人合一的境界。

山西民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山西民歌,于尧天舜日之时就有传录的,如《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诗三百》中所收集的《魏风》、《唐风》共十九篇,大部分采自山西。山西一百多个县,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民歌。据有关方面统计,现在已经收集起来的民歌达两万余首。山西各地民歌品种繁多,大致可归纳为山歌、号子、小调和套曲四大类。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民歌已成为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每逢节日,尤其是春节、元宵节,更是他们集中活动的时刻。这时,各村村民用大块煤炭在街头或场院垒起高高的“旺火”,人们除白天进行踩高跷、跑旱船、打花鼓及各种秧歌活动外,到夜晚,便都围在“旺火”周围,进行各种形式的民歌演唱。大家兴高采烈地唱至深夜,甚至通宵达旦不肯散去。这种“闹社火”(也叫“闹红火”)的传统习惯,在山西不少农村至今仍然保持着。有些地区(如祁县、太谷、左权、定襄、临县等地)的民歌艺人,每年都要根据当地发生的各种新闻、事件编成新的民歌。这些新编出的民歌,在这种场合演唱,如词、曲都编得好,受到人们的喜爱,便很快流传开来。例如祁县、太谷的《苦伶仃》、《打冻凌》,文水的《拉麦根》,五台的《洪秀英》,定襄的《离婚》,临县的《秋香哭婆婆》、《冯采云》,离石的《下柳林》等,便都是这样流传下来而成为传统民歌的。

二、山西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加以及时保护

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现代交通的拓展和延伸、计算机网络的密集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向、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徙和结集、旅游业发展的持续高涨等,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出现更多的困难,保护形势十分严峻。各种技艺、习俗、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破坏、流失严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乏人;一些传统技艺面临灭绝的危险。

山西民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原生态的歌谣,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并且在民间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歌,也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的重要部分,现在有的还在流传,有的已经失传,有的也濒临危险,需要我们下大气力进行保护。

第一,民歌生存的条件已经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会产生民歌,但一旦民歌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过去传统的民歌就无法生存下来。随着时间的变迁,民歌就会淡出人们的视野,脱离人们的社会,被逐渐边缘化,最后就会被淘汰或遗弃。另外,由于人们习惯的变化,许多传统的民歌人们已经不会唱了。

第二,环境与习惯发生变化。环境的变化,包括居住地的变化,使得民歌产生的物质基础不断丧失。如过去人们居住的是草房或瓦房,烧饭的地方有灶台,因此就产生了《小老鼠》歌谣:“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勿来,叫个狸猫背下来。”而现在现代的生活方式,就不会产生这样的歌谣。同样由于习惯的变化,也会使歌谣的内容发生变化。

第三,生产方式发生变化。过去由于生产力不发达,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人们生活食不果腹,迫于生计于是出现了大量的自发移民,民歌《走西口》也就产生了,并且流传至今。但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交通业和通信技术飞速发展,这种歌谣的内容也会发生变化。

第四,风俗习惯发生变化。由于风俗习惯的变化,民间歌谣的内容及其产生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有些与歌谣相关的活动就不再举行,特别是民间自发的歌谣活动也就慢慢地消失了。

民间歌谣的产生,在一般情况下都需要一个依存的民俗文化基础,这个基础就是老百姓生产生活中的习俗,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就产生了歌谣发生和发展的土壤。但是,一旦这些基础发生变化,民歌产生的条件就发生了危险,同时,民歌的生存也同样遭遇难以维系的境地。

在现实条件下,山西民歌也是如此,面临消亡的危险,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因此必须加以保护,使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

三、山西民歌的振兴

我们的社会为民歌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但是缺少的是好的新民歌作品。因此,我们必须遵循民歌的基本特征以及创作方法,才能够创作出好的作品来。

1.民歌振兴要有自己的个性。民歌与其他艺术品种不同,它不是诗歌,也不是打油诗、锣鼓、快板等门类。首先,民歌是一种艺术,而不能将之变成标语口号式的东西,不是文字宣传工具。其次,民歌需要精心构思,反复吟唱,而不只是信手拈来的,脱口而出,需要不断推敲,才能形成好的民歌。

2.民歌振兴要有自己的风格。民歌要有清新的风格,这是其生存的一个基本条件,也是与其他作品不同的一个方面。不要晦涩,让人看不懂。

质朴也是民歌的主要特征之一。它没有故意的修饰,更没有涂脂抹粉,它不要奢华,喜好率真,毫不虚伪,想唱就唱,使所唱的内容与想做的行为几乎完全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出民歌的真切与质朴,这样表现出来的情感才能感动人。

3.民歌振兴要从孩子抓起。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为载体,开展民歌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促进其融入社会,融入生活,融入当代。比如左权县为保护好左权民歌、左权小花戏,专门成立了左权民歌小花戏研究协会,由县文化馆负责实施左权民歌、小花戏进课堂工程,组织文化、教育有关专家,编纂校本教材一套四册,全县中小学校全面实施,从娃娃抓起学习传统文化,同时,他们每三年举办一次民歌小花戏大奖赛,通过大奖赛发现新人,推动民歌小花戏保护、传承与发展。

4.民歌振兴要注重传承人的培养。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中,我们的传统音乐从形式到内容都在不断萎缩,虽然国家有了“非物质遗产保护法”,各级领导也非常重视遗产的保护,但这种萎缩是遗产本身功能、环境等多方面变化造成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不可抗拒的事实。我们知道,民歌是集体的创造,近万首民歌是一个地域所有人集体创造出来的,具体到某个个人,会唱的不一定很多。我们目前所评定的传承人很少,尤其是国家级传承人更少。由于现在的民歌以表演为主,所以评定的传承人多以嗓子好,或唱得好听为标准,更确切的说是以经常演出的、所谓著名的演员为主。有些演员虽然唱的好,但所会的曲调不一定多,这就造成了民歌数量会逐渐减少,达不到全面保护的目的。为此,我们必须注重传承人的培养和教育,并以此来带动民歌的振兴。

猜你喜欢

歌谣民歌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春天的歌谣》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