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有艺术表演院团体制改革的支撑体系探究

2014-08-15张艳婷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艺术表演院团演艺

张艳婷

(山西省音乐舞蹈曲艺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1)

国有艺术表演院团体制是文化体制的重要部分,其改革也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我国国有艺术表演院团体制改革正在朝着市场体制的方向不断前进。

一、艺术表演院团

艺术表演院团是指由文化部门主办,实行行业管理的专门从事戏曲、话剧、音乐、舞蹈、杂技以及曲艺等表演艺术活动的文化机构,是我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表演院团担负着传播先进文化、开展艺术教育、繁荣演出市场、提升全民素质等重任,艺术表演院团的发展和繁荣是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之初,艺术表演院团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专业文艺团体、部队文工团;另一类则是民间艺人自发组织的演出班子或民间剧团,这类艺术表演院团大多数是个体的,通过市场来求发展。

二、国有艺术表演院团的体制改革

纵观我国文艺领域的体制改革,艺术表演院团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改革历程。

首先为改革的起步阶段。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进程,在这种大环境下,艺术表演院团的体制改革也接踵而来。在1980年3月由文化部组织召开的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上讨论和交流了艺术表演院团体制改革的问题,于是拉开了艺术表演院团体制改革的序幕。随后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计划商品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使艺术表演院团的改革也受经济改革的影响向前迈进了一大步。198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转了文化部《关于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意见》,艺术表演院团的改革真正纳入到了各级党和政府的工作日程当中。在此文件精神指导下,全国艺术表演院团的改革都模仿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推进了承包责任制,并实行以文补文、多业助文等改革措施,在内部运行机制方面也做了调整。1988年,国务院批转文化部《关于加快和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艺术表演院团的组织运行机制要逐步实现“双轨制”的具体改革意见,在内部分配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改革措施,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完善的文化市场体系。

第二为改革的推进阶段。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同时对文化建设也提出了改革要求,指出加快进行艺术表演院团的改革,建设一批能代表国家级艺术水平的表演院团。之后两年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和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通知》和《关于继续做好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指明了国有艺术表演院团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同时对院团的总体布局、人事制度、薪资制度、领导管理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整体推进,分布实施,在内部机制改革中采用人员考核的聘任制,创新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

第三为改革发展阶段。2000年文化部下发了《关于直属艺术表演团体深化改革的意见》和《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促进了艺术表演院团体制改革的方向向企业靠拢。2001年,在中直院团改革和创作座谈会上,相关中央领导明确提出了艺术表演院团体制改革的目标:改革后的艺术表演院团要有文化实体的地位,能够自主经营和独立运作;内部要建立起科学高效的现代管理制度,加强参与市场竞争的综合实力;要遵循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不断树立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合理配置和使用艺术资源,担当起弘扬我国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该阶段艺术表演院团体制改革的方向朝着组建演艺集团的方向迈进,其中成功的案例之一是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该集团公司由江苏省十一个院团和单位等省属表演艺术团体整合而成。

第四为改革的深入阶段。随着2000年“文化产业”概念在中央正式文件中提出,这一概念的突出和强化,更进一步明确了国有艺术表演院团的改革方向,加快了改革的步伐。2005年,文化部下发《关于鼓励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 》,2006年文化部继续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文化系统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指明了国有艺术表演院团体制改革要分类别和多渠道进行,以整合机构、突出优势资源的方法探索转企改制,积极培育新型的市场主体,实行产业化运营的新模式,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力度进一步加大,在2012年6月国有艺术表演院团完成体制改革任务的最后期限内,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绝大多数艺术表演院团完成了改革的任务。从此,国有艺术表演院团延续多年的旧体制格局被打破,迈出了改革的大步伐,转企改制后要逐步适应市场的竞争,在市场中突显出自身的优势,推动表演艺术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三、国有艺术表演院团体制改革的支撑体系

国有艺术表演院团体制改革的支撑体系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政策的有力引导和多样化、多层次的演艺需求三个方面。

我们首先来看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人员的重新安置一直是体制改革中的难点,同时也是改革中最重要和最受关注的问题。我国国有艺术表演院团普遍面临两个问题:一方面负债多、底子薄。长期文化资金投入的不足导致大多数院团缺乏有形资产,院团可支配的资金少。另外,上世纪80年代以文补文、多业助文的“三产建设”,由于经验不足,经营状况不佳,使得很多艺术表演院团出现了负债现象。另一方面,国有艺术表演院团高龄演员队伍庞大,发展后劲不足,很多院团人员虽多,但一线演职人员匮乏,由于收入低,有些年轻演职人员另谋出路,使得很多院团难以支持正式演出的人员储备。国有艺术表演院团转企改制后组建演艺集团,撤销事业单位建制,全部收回人员编制,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对于不能参与一线演出的职工,从保障每个人的合法利益出发、以给每个人更好的发展机会为前提,通过有保障性的退休、有针对性的转岗和参加社保等有力措施来进行妥善的安置,让改制后的院团轻装上阵。其他演职人员通过实行聘任制,进行业务培训、考试竞聘上岗,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提升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再看政府政策的有力引导。自实行文化体制改革以来,政府政策的有力引导也促进了国有艺术表演院团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不断改善。近几年,全国自上而下重新统一认识,更具信心。2013年6月,文化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支持转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政府按照“扶上马、送一程”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长期的、符合演艺企业特点的扶持政策,以此来帮助演艺企业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建立和完善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来壮大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成长为充满活力、具备实力和竞争力的国有演艺市场主体。《意见》强化了政策扶持,从财政、基础设施建设、演出院线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同时实施转制院团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计划,促进转制院团自我发展能力的建设。

再次为多样化、多层次的演艺需求。经济的繁荣发展,带动了强劲的文化市场需求,观众的文化需求是多样化和多层次的,要想留住观众,必须找准定位,这种市场的竞争,使得艺术表演院团都发挥自己的优势,逐步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条特色之路。体制改革后的山西省话剧院,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使得精品话剧剧目《立秋》突破了700场的演出场次,他们通过专场演出,如校园专场、单位包场等形式,以及送戏到特殊群体中,如部队、低收入群体等各类特殊群体,让更多的人了解话剧,赢得更多的观众。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挖掘、传承、恢复了200多出传统昆曲折子戏,送戏下乡,开展基层演出,2012年全年演出场次超过了2700场,演职人员收入翻番。河北大厂评剧歌舞团扎根农村,满足农村市场看戏难的特点,把戏送到农民家门口。体制改革后的中国木偶剧院,除了创作精品剧目,还开发与剧目相应的玩偶形象,实现了剧目和产品开发的双赢。

文化体制改革激发了演艺市场的活力,演艺市场的需求又使得体制改革后的国有艺术表演院团看到了机遇,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国有艺术表演院团逐渐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

结语

国有艺术表演院团体制经过了三十几年的改革,已经从计划体制转变为市场体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行了自我调整和完善。

国有艺术表演院团作为文化体制的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其经营管理的不完善导致资金的短缺是体制改革进程中的绊脚石,高龄演员队伍庞大,发展后劲不足,院团难以在市场中取胜,需要撤销院团的事业单位建制,全部收回人员编制,组建演艺集团,在政府政策的有力引导下促进国有艺术表演院团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不断改善,同时市场需求让体制改革之路多了选择的途径。

国有艺术表演院团未来的改革之路还在继续,需要不断的深化,最终实现国有艺术表演院团完全实现市场化经营管理,最终建立完全的市场体制下的艺术表演院团体制。

[1]蒋昌忠.深化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基本思路与评价标准[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1).

[2]谢伦灿.阵痛与重生:国有文艺演出院团改革路径之抉择[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郑伟.云南省国有艺术院团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2010(1).

[4]刘筠梅.我国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探寻[M].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

[5]杨绍林.表演艺术院团改革何去何从[J].戏剧论坛,2009(3).

猜你喜欢

艺术表演院团演艺
Jiao Ayi| 《娇阿依》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2020年《演艺科技》总目录
演出监督在艺术表演中的作用分析
街场黄梅戏的艺术表演风格
体制改革对艺术表演团体财政补贴效率的影响*
大型体育赛事中体育艺术表演运行管理探析
生态学视角下得演艺产业——评《演艺产业生态学刍论》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