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栏目对第三世界学报生存发展的特殊意义
2014-08-15杨荣星
杨荣星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编辑部,山西太原030027)
学报依托于学校发展,与学校的各方面发展水平相适应。高校的办学层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才培养层次和学报的办刊层次,学报的办刊层次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报发表科研成果的学术层次[1]。第三世界学报①参照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历史沿革,以内涵切入的方法,笔者斗胆借用“第三世界”一词,把科研实力、学报影响因子明显居于“985”、“211”高校、普通高校学报之后的高职、成高、专科学报称为第三世界学报,将“985”、“211”高校学报,普通高校学报,分别称为第一、二世界学报,各种内部资料性的学报称为第四世界学报。为了论述方便,相对应的把这些学报的主办高校分别称为第一、二、三、四世界高校。只是为了分类,没有厚此薄彼之意。尽管在全国高校学报中数量上占有优势,但在社会影响力、学术层次等方面,都与第一、二世界学报没有可比性。笔者认为,第三世界学报只有结合办学特点及自身环境,创建一两个特色栏目②学报特色由诸多子系统组成,特色栏目是其中最主要、最关键的一个子系统,而特色栏目也是一个涉及面广、牵扯问题多的论题。限于篇幅,本文只围绕第三世界社科学报特色栏目方面的话题展开论述。,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逐步树立起自己的品牌。打造品牌是由学报的基本属性决定的,是知识经济社会市场竞争的需要,是学报塑造个性风格的必然结果。[2]十余年来,在教育部倡导的名刊工程、名栏建设③2003年,教育部《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实施方案》和2004年《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实施方案》。活动的推动下,第三世界学报普遍开设了特色栏目,自觉担当起学术组织、学术引导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任,其效果日益彰显。笔者在分析第三世界学报的相对优势和绝对劣势基础上,探讨特色栏目对其生存发展的特殊意义④拙文《办好特色栏目是第三世界学报品牌化的捷径》(《太原大学学报》2013,(4))从第三世界学报特色栏目的建设路径、特色栏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等方面,揭橥了第三世界学报品牌化建设的规律。这些问题本文不再赘述。,以期推动特色栏目理论探索的不断深入和第三世界学报特色栏目实践的稳步发展。
一、第三世界学报的优劣势
第三世界高校在建校时间、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学术氛围等硬软件方面,都与第一、二世界高校没有可比性。同理,同样依附于高校的学报,处于学术末端的第三世界学报与第一、二世界学报,在学术高度、理论厚度和探索深度上,也没有可比性。第三世界学报的优劣势具体表现在:
(一)第三世界学报的相对优势
地域性、行业性、职业性和学科性是第三世界高校的普遍特点,这些特点都可能转化为第三世界学报的相对优势。因为,第一、二世界学报多数位于大都市,一般不设或者不屑于设地域性太强的栏目,第三世界学报正好可以捡漏补缺,变特点为特色,在这些特点上寻找并培育新的生长点,发挥出相对优势。以这些特点为基础,创设一两个特色栏目,逐步将特色栏目办成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大社会影响的品牌栏目,进而带动整个学报学术水平的提高和学术影响力的扩大,实现可持续发展,则是有可能做到的。事实表明,名校不一定能办出名刊。不少名不见经传的第三世界学报,利用自己的相对优势创建特色栏目,在某一专业(学科)领域中,进入了全国的领先行列,吸引了不少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该高校也成了某一专业(学科)领域的研究中心。①倪玲玲在《试论高职院校学报特色栏目开发建设的实现途径——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古都名城研究”为例》(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一文中,从理论到实践,对《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的特色栏目“古都名城研究”进行了深入分析。比如,《许昌学院学报》在许昌师专时期的1985年就创设特色栏目——魏晋史研究。经过30年的努力,已经成为闻名遐迩的优秀品牌。这个品牌支撑着许昌学院、许昌地区文化、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厚重。魏晋史研究栏目两次被评为全国高校学报优秀栏目,刊发的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转摘,为魏晋时期历史文化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3]
(二)第三世界学报的绝对劣势
第三世界学报创刊历史很短,与第一、二世界学报相比,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先天不足,没有可比性,尤其在作者、稿源、学术声誉、编辑团队等方面缺乏积累,一般很难产生较大的学术影响力。这些绝对劣势具体表现在:
一是吸引优质外稿乏力。从现行的制度设计来看,职称评定、课题结题、院校(单位)科研奖励等,都倾斜于全国核心(专业)期刊发表的论文,甚至是硬性规定。不少课题(基金项目)结题,不少高校对教师规定的科研任务中,明确要求必须在核心(专业)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论文。校内科研计分制度中,发表在核心(专业)期刊上的文章计分也是一般刊物的数倍。所以,优质外稿投向核心(专业)期刊是作者的理性选择。第三世界学报目前几乎没有进入全国核心期刊的,也就无法与第一、二世界学报相较,自然对优质外稿缺乏吸引力。
二是靠高代价吸引优质外稿也难以持久。第三世界学报几乎不可能吸引著名高校、科研机构的优质稿件。即使主动通过感情沟通,有名望的作者,科研任务完成了,职称评上了,若有富裕的稿件(多是“边角料”),可以友情支持几篇,也需要付出高成本(稿酬)。即使这样负重前行,以高代价吸引优质外稿,还是难以持久的。
三是优质内稿大多流失。第三世界高校内稿中优质稿件本来就奇缺,而少之又少的优质内稿,同样流向了第一、二世界学报(核心、专业期刊)。甚至,有的已经投向本校学报的文章,经编辑几次指导修改后,以为质量提高了,又投向了核心(专业)期刊。
总之,优质稿源与核心(专业)期刊实现了良性互动,以至于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第三世界学报只能尴尬无奈。
二、特色栏目对第三世界学报生存发展的特殊意义
第三世界学报在相对优势和绝对劣势的环境中,只有强化以创建特色栏目为主导的品牌意识,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和学科优势,开设适合本校本土的特色栏目,从而逐渐扩大学术影响力和对读者的吸引力,才有可能跨入全国核心期刊之列。具体表现为以下七个“有利于”:
(一)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不同的地区都有其不同的社会经济和社会活动特点。第三世界学报是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理论支撑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和地方政府沟通的桥梁。第三世界学报可以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学术优势和地域优势,有效地开发利用当地经济资源,前瞻经济建设的需要创建特色栏目,通过推动知识创新、科学研究及发展高科技产业等途径,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地方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反过来又为第三世界学报的科学研究开拓了新视野,从而把学报的发展同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⑤而且第三世界学报吸纳地域特色,更易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以及地方科研人才的支撑,为特色栏目的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有利于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
1990年,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首次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约瑟夫·奈认为,在国家软实力的诸要素中,文化无疑是基本内核。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民族的自强崛起,不仅表现为经济的发达,更意味着文化的昌盛。其背后往往充盈着一种深厚的文化力量。文化软实力的提出,确实揭橥了我们认识世界、促进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4]。
作为推动地方文化软实力建设重要动力的第三世界学报,依托其地域文化优势,创办极富地域特色的个性化栏目,能有效地整合学术资源,优化刊物办刊环境,凸显地域特色,延伸刊物的生长空间。
学术研究成果能真正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真正的学术研究就是既要超越现实政治,以“求真”为根本;又要服务现实政治,为改革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事实依据。[1][5]高校学报内容的思想性、成果的文化性、品位的崇高性,决定了学报具有传播先进价值观念、引导文明发展的功能。作为理论探索、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高校学报肩负着为地方文化发展提供思想武器、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的历史使命。所以,高校学报在地方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
例如:河北邯郸市文化源远流长,悠久的历史孕育出邯郸独特的文化脉系。《邯郸学院学报》早在邯郸师专时期,就以博大精深的赵文化为研究对象,以“赵文化研究”为特色栏目,发表了大量有关论文,一举入选全国学报特色栏目,并与人民出版社、河北大学出版社一起出版了两本特色栏目论文集。2012年,邯郸学院以“赵文化研究”为学术积淀,主办了“荀子思想的地位和价值”国际学术研究会。《邯郸学院学报》为提升邯郸市文化软实力发挥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6]。
(三)有利于促进重点学科建设
第三世界高校都在实施精品战略,着力建设以人才梯队为核心的重点学科,突出本校的学科特色,以此引领工作实践。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学报特色栏目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源”与“流”的辨证关系,唯有创新的“源头活水”,学报特色栏目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目前第三世界学报的主编、编辑,也越来越多是在某一领域、某一学科有一定造诣的学科带头人甚至专家,承担着重点学科的教学,利用自己在学界的学术影响力打造特色栏目,将特色栏目与重点学科建设紧密地揉为一体[1]。
重点学科的建设可以为学报创建特色栏目提供必要的学术支撑,可以缓解学报普遍存在的优质稿件匮乏的困难。学报以学校重点学科建设为后盾,以特色栏目为抓手,逐步将特色栏目办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栏目,学报办成品牌学报。而特色栏目的建设可以为学校重点学科建设提供一个展示科研成果的平台,既为学校打造了潜心研究学问的科研骨干、师资队伍,又发现、扶持学术新人,培养有发展前景的学术团队和学科族群,使学校重点学科成为国内外这一学科领域的研究中心。学报特色栏目在促进重点学科建设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
(四)有利于形成优质稿源与特色栏目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三世界高校也有自己相对的优势学科和专家学者,特色栏目的作者群理应主要集中于本校,依托于本校的科研力量和学术资源。经过长期苦心经营,特色栏目会逐步引起校外优秀作者群和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学报要以特色栏目为平台,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撰稿,通过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和邀请海内外学人讲学的形式,加强国内外学界的相互对话[5]。因此,我们透过学报这个窗口,所看到的是校内外、国内外的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正如袁贵仁部长2002年在关于学报发展的讲话中所说:学报不但要为本校作者、读者服务,更“要为高等教育服务,也要为国内外学者服务,为一切对哲学社会科学感兴趣、有需要的读者服务。”[7]
通过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吸引校外、国外优质稿源,引领学术潮流,使特色栏目成为学术领域的重要阵地和了解学术动态的主要窗口,聚集校内外优秀作者,为特色栏目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优质稿源。学报编辑就能在优质稿源和特色栏目之间形成有效互动和长期积累,无疑是提升学报编辑品位和学术层次的重要动力。这样,就“从完全依靠编辑到广泛吸纳学者、从封闭办刊到开放办刊”、“从学科综合到问题导向”,“在神与形、主与客、内与外三个层面实现了新的有机统一。”“对提升高校社科学报的学术引领功能,推动高校社科学报的可持续发展有特殊意义”。[8]
(五)有利于填补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空白
学报的综合性决定了内容的分散性,难以像专业期刊那样对某一专业集中深入研究。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第三世界学报通过创建特色栏目,能有效地对学术资源进行整合,使自身的学科优势得到有效开发,促进了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9]。影响力日渐扩大的特色栏目周围,有可能云集着校内外、甚至国内外某一专业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形成团队优势,全方位探讨理论难题,追踪学术前沿,形成学科(领域)研究体系,在学界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学报的“马太效应”,有利于填补国内外某一学科(领域)研究的空白。
比如:河南三门峡市,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虢国国都,是重要的古都名城之一。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就以虢国文化及崤函文化为中心开展古都名城研究,形成了以高职称、高学历为核心的研究队伍。为了体现本院的研究特色和学术专长,该院学报以促进中国古都名城研究为己任,探索中国古都名城发展规律,倾心打造特色栏目—— 古都名城研究。学报特色栏目既重视理论的研究,又注重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该院学报的学术影响力也随之提升,先后被国内四大图书馆收藏。2008年入选“全国高职高专核心期刊”,2009年评为“全国高职院校优秀学报”,同时也填补了国内外学界在古都名城研究方面的空白。
(六)有利于增强学报的核心竞争力
学报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学报在文化知识传承中,为取得行业竞争优势,吸引更多作者、读者,取得更好的传播效益,通过整合各种资源而形成的独特的创新后劲和可持续的发展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促进学报发展的不竭动力,而特色栏目是学报核心竞争力的源泉,赖以生存的重要因素。
作为代表学报特色、学术水平的特色栏目,已经成为衡量学报办刊水平与办刊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提高学报的核心竞争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全国数千种学报、专业性期刊竞争白热化的今天,探寻学报特色,使学报个性鲜明,栏目独特,已经成为学报编辑的努力方向。而第三世界学报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需要寻找并培养相对优势,通过特色栏目的构建,由整体打拼转为特色化经营,“以点带面”跨越式发展,实现内涵和外延的扩展与延伸,促进学报提升整体质量和品牌形象,无疑是学报拓宽生存空间,实现品牌化发展的捷径。可见,通过特色栏目培育学报核心竞争力必将成为第三世界学报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着力点。
(七)有利于提升学报主编(编辑)的整体素质
特色栏目建设是一项有关策划、培育、管理和维护等多方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体现了学报主编(编辑)的能动性、创造性和战略眼光。
学报主编(编辑)一般由具有研宄背景的专家担任,他们以自身的学术优势强化学报优势,以学者化的编辑彰显学报特色,以特色栏目形成学报特色。主编(编辑)作为学报出版的主体,对特色栏目的策划,体现的不只是学报主编(编辑)的学术前沿意识,同时他们的肩头还担负着引领学术发展方向、引领作者规范化的研究行为、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1]特色栏目从创建到发展巩固,都离不开主编(编辑)的精心筹划、倾力组织、细心培养。特色栏目的定位、栏目的发展方向、学术质量的把关、优质作者群的建立与培养等,主编(编辑)要有系统的思考和规划。通过精心策划而产生的特色栏目,是对学报主编(编辑)思想观念的更新。特色栏目要求学报主编(编辑),在熟悉编辑流程和编辑业务的基础上,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广博的专业知识,能以学术慧眼审鉴特色栏目所涉专业的学术动态和发展走向。办好特色栏目需要能引领学术潮流的专业办刊人和编辑家,需要他们以毕生的聪明才智把编辑工作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来追求,更需要有超越单一专业的宽广视野、对学科动态的高度敏感和学科前沿的精准把握,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真正起到整合学术资源、打通学术藩篱、提出重大学术问题和引领学术方向的作用。[10]当然,这是一个主编(编辑)成长发展的漫长过程,这个过程会推动主编(编辑)按照特色栏目的需要,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掌握最新的学术成果,成为学者型主编(编辑),成为编辑学家,从而充实壮大特色栏目作者队伍,引领大学作为国家创新基地功能的进一步发挥。这种精心策划既是对制度的创新策划,也是对主编(编辑)自身的定位策划。诚如谭长贵先生所说:开门办刊的核心是走出编辑部了解更多的教学科研的一手信息,根据特色栏目要求,有针对性地发现苗头和约稿,使学报更加贴近教学科研实际,办出特色,让学报更具生命力。因此,学报主编(编辑)要以开门办刊的眼光盯住校内校外,抓住亮点,形成特色,这样就能在出版宗旨的框架内开门办刊。[11-15]
编辑与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的研究切入点越贴近,就越能对学术资源和学报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开发。因此,特色栏目建设对主编(编辑)的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主编(编辑)学者的胆识,不断增强选题策划意识、专栏意识、精品意识和主体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策划有关学术论题。在改变学报“千刊一面”的同质化现状,摧毁学术壁垒,形成开放性办刊的大编辑格局的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报主编(编辑)的整体素质。
以上七个“有利于”在内涵上可能有重叠的地方,但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特色栏目对第三世界学报生存发展的特殊意义。
三、结语
“在当前的高校社科学报管理体制、学术评价机制及教育体制没有根本转型的条件下,特色化办刊虽说是无奈的选择,但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发展方式”。[8]创设特色栏目可以实现以点带面,形成传播强势,使第三世界学报在特定受众中具有广泛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当然,特色栏目的“形成又受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和科研管理体制的制约。虽然社会科学研究从综合不断走向专业化、分支越来越细化,但现实是当前的学术管理体制决定了专业化不能根本实现,因此转而走向特色化。”[8]于是,学报界开始了特色栏目的大规模创建和深入持久的理论探索。
当然,学报特色栏目不能凭空创设,必须依据一定的特色构成要素[8]。第三世界学报积极创设特色栏目,既有理论基础又有现实需要,可以发挥相对优势,避开绝对劣势,在与第一、二世界学报的竞争中,以创设特色栏目为抓手带动其他栏目,为创立品牌学报提供支撑点,从而提高学报核心竞争力,努力跻身于名栏名刊行列。创建特色栏目可以通过局部性优势突破来带动学报的整体优化,可谓一种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可见,办好特色栏目无疑是第三世界学报通过特色化发展,打造品牌学报的有效途径,对其生存发展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创建特色栏目可以弥补体制缺陷,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报专业归属问题。[2]作为一种有益尝试,在特色栏目在理论研究和运作实践中,第三世界学报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都是前进中、改革中的问题,这正需要我们更深的理论探索和更多的实践开拓。坚信,在国家出版体制改革大背景下,在探索中前行的特色栏目,在顺应期刊国际化、数字化、专业化的潮流中,必将助推第三世界学报阔步走向品牌化。
[1]畅引婷.学报为何 学报何为——纪念《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40周年[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2]杨荣星.试论高校学报的困境与出路——《光明日报》“高校学报出路何在”系列报道述评[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3]朱国君.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特色栏目建设学术研讨会在许昌学院召开[EB/OL].中国高校之窗,www.gx211.com,2013-9-23.
[4]萧江·文化软实力:一个未尽的话题[N].浙江日报,2010-5-24.
[5]畅引婷.高校学报人才培养功能的层次性及提升路径——以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为例[C]//学报编辑大视野——第四届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优秀编辑学论著评选获奖论文集粹.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6]刘艳霞.通过加强高校学报建设提升秦皇岛市文化软实力的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6).
[7]彭希京.认清形势·找准位置·迎接挑战——《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3(4).
[8]赵强.高校社科学报“特色论”的多重维度[J].编辑之友,2013(8).
[9]王佳玲.试论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创建[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
[10]廖毁.锐意改革 提倡创新 寻求突破——“高校学报出路何在”座谈会发言摘要[N].光明日报,2011-04-02.
[11]谭长贵.中国高校学报出版定位的现状分析[J].中国出版,2004(8).
[12]尹玉吉.关于“学报特色论”的全方位审视[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13]谭长贵.中国高校学报出版定位的尴尬、困惑与迷失[J].编辑之友,2004(4).
[14]尹玉吉.大学“学报特色论”质疑[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3).
[15]石勇妮.也谈高校学报的开放办刊[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