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的“生命”意义
2014-08-15茹雯暄
茹雯暄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教育是什么?历史上,人们对这样一个命题曾做过无数次的思考,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上,给出了各种各样不同的解读。其中一个普遍的共识是: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综观历史,对教育的认识总是和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不开的。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对教育的认识也愈来愈趋向于本质。不可否认,教育的工具理性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曾经高效地为当时培养了一批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了社会的整体进步。但作为教育的产品,“单向度的人”、纯技术的工匠越来越显示出其弊端,因而招致多方诟病,教育陷入了意义危机。教育是什么?怎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教育的终极目的何在?当然,教育本身既不是诸多问题的始作俑者,也没有理由承担超过它本身的责任。然而无疑地,这些责难给了教育一个很好的反思机会。我们知道,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正是在实践的反复检验中逐渐趋近于真理。失落的要回归,走偏的要矫正。教育既不能脱离社会,也不能无视人的个性化存在,任何一方面绝对化都不合乎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应植根于个体生命意义的提升
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曾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论断标志着人的主体地位首次得到确立。[1]马克思主义也认为人具有最高价值,一切以人作为衡量的尺度。到了现代社会,在自然主义、存在主义、非理性主义的摇旗呐喊下,人的地位逐渐上升。[2]相应地,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也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教育包括教与学两方面,所教育的内容能否被学习者充分消化吸收,决定着教育的最终效果。只有主动积极而非被动消极的生命状态才能充分汲取教育的营养。真正有效的教育在于激活生命的密码。生命是什么?它不仅仅是一个概念,生命是鲜活而又复杂的个性化存在。太多的无效教育就是因为教育目中无人。无视人的感受、欲念,教育的效果便没有产生的土壤,教育就是一种自说自话。教育往往只是把自己放在主体的位置上,如“教育应该设置什么样的目的?”“教育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教育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教育缺乏一种尊重意识,教育和人是分离的,结果虽然设定的目的十分美好,也难以实现。
教育的生命意识,首先应体现出教育对个体的尊重、顺应、满足其诉求。然而也不仅仅如此,作为社会活动的教育,又必须站在某种高度,引领个体的发展,消除其发展中的障碍,同时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使二者达到某种平衡。
教育还缺乏一种服务意识。教育本质上是提供一种帮助,帮助人们发现并升华生命的价值,使人们的俗世生活无碍,进而有可能获得较多的生命体验,进入较高的生命境界。生命一定是有内在渴望与欲求的,包括可外化的物质欲求和内在的精神渴望。教育的生命价值在于为生命实现其价值增值提供一种凭借,应生命之需,成就生命,实现其价值。
教育的生命意识还在于对个体成长的评价。人是复杂的综合体,生命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教育要面对的人也千差万别。经由教育活动,个体进行自我选择、自我建构、自我创造,教育与人的精神生命存在着一种微妙的互生关系,教育对于人的重要意义正在于此。[3]然而,好的教育效果是需要用时间来期待的,短视的作法不仅戕害了生命,也有损教育本身。
实践表明,种种教条化的知识,并不能解决学生面对现实生活世界的所有困惑和疑难,这也正是教育的困惑和疑难。加强教育对个体的生命关怀,不断总结能够起作用的方式方法。认真地倾听受教育者内在的声音,让教育与人发生交互作用,是教育惟一的选择。
二、生命维度下的社区教育内涵
人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生命不息,成长不止。成长中难免会有许多困惑与障碍,学校教育只是终身教育的其中一环,它远远不能解决全部的困惑与障碍。人除了可通过自我努力外,还需要社会提供有组织的教育帮助,社区教育就是这样一种教育与社会相结合的教育形式。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杜威的“学校是社会的基础”这一思想。社区教育是实现并完善终身教育必不可缺的,其最终目的与终身教育的目的完全一致并相吻合。社区教育在终身教育的实施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其特有的不可替代的功能。[4]
社区教育是教育种概念下的属概念[5],它包括学校教育之外的根据社区民众需要而开设的各种正规及非正规教育活动。对社区教育理解的侧重点不同而表现为社区教育理念的多种维度:1.人力资源开发。通过各种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开发社区居民潜在的人力资本,满足社区经济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2.培养社区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增强居民的社区意识和归属感,让社区更具吸引力和凝聚力。3.强调社区发展。立足社区现实,解决社区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4.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发展人的各种技能,产生更高的生活期望,变得更加自尊和自信,形成更强的成就动机,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享有更高的生活品质。[6]
由上可见,对社区教育的理解主要是以“教育”和“社区”进行拆分而形成的。以“社区”为主的理念,强调的是社区教育的社区性,社区教育是与社区发展融合在一起的,社区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以“教育”为主的理念,强调社区教育是在社区范围内进行的教育。社区发展的重点是人,是人的培养、发展和教育。厉以贤认为,以物为中心的发展只是社会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人的发展、“主体”的发展才是发展的最终目标。物的发展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一种物质手段和前提。[5]基于这种认识,社区教育的重点仍然是教育,是教育中的人,社区的发展也必须建立在人的发展的基础之上,这与社区教育创立的初衷也是一致的。现代社区教育的创始人柯隆威对教育的界定体现了社区教育的生命维度:教育是一种精神的激励和心灵的启迪,目的在于解放人们的思想,使其获得发展。社区只是教育的依托和平台,它不能成为最终的目的。概而言之,所有的教育形式都必须以生命的成长为目的。社区教育的主旨和教育是一脉相承的,它在学校教育之外,以社区为中心,旨在唤醒生命未开发的潜能。教育的意义在于帮助人获得提升自己生命价值的能力。社区教育的意义,在于根据人自身的内在需求,有针对性地帮助其为实现自身所期望的生命价值作出努力。
三、社区教育如何体现对生命的观照
对社区教育的理念的探讨本身并不是目的,最终要将社区教育落到实践中。体现生命关怀的社区教育实践,一切都应着眼于主体,思考应该设立怎样的教育机构、提供怎样的教育服务、创造怎样的条件才能最大程度地为生命服务。是否考虑了社区所有居民的需要,内容是否是学习者所需要的,学生能否真正参与学习的过程,教育者是否起到了引领的作用,让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得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实践中始终不偏离人,才是社区教育生命视角最关键的方面。
(一)社区教育要关注弱势群体
社区教育向社区居民开放,为社区内所有愿意接受教育和培训的人提供教育和学习的机会。和学校教育不同,社区教育对入学年龄、入学资格、学历没有要求,它要面对的是各年龄、各层次、各种社会地位的人。然而,生命从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所有生命的诉求都应该受到关注。尤其要关注由于生理、家庭及社会原因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弱势群体,他们包括残障人士、老年人群体、妇女等有特殊需求的人群,以体现教育公平。
社区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现实的鲜活的生命,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使得社区教育承担了很重要的社会责任,发挥着别的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意味着社区教育有效实施的难度。
(二)社区教育应能够满足个体生命的多方面需求
人的生命是完整的,是精神与肉体的统一体。生命的需要又是分层次的,第一层次是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第二层次是人的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第三层次是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7]社区教育也要体现这种完整性和层次性,至始至终紧扣生命的需要,既关乎生存又关乎精神世界的发展。[3]满足人的种种诉求,包括生存的、生活的、发展的以及审美的各种需要。即在社区教育内容的设置上实现多元指向。对各种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指向俗世的成功,满足人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精神类教育内容满足人的境界提升和审美需要;休闲娱乐类教育内容满足人的生活情趣和享受生命的需要。以内容的多样性反映出服务生命的意识。居民的需求总是和社会的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满足了人的需要,就间接地促进了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二者并不矛盾。
由于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续,社区教育的绝大多数对象是成人,他们在步入社会后会产生一些新的教育需求,这些需求是在学校教育中没有得到充分满足且又急需得到满足的。成人的教育需求更加理性、务实,贴近生活,贴近生命的真实意图,有生命自发地寻求教育的深层动机,也是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在一个学习型社会,学习不仅具有工具性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学习”本身成了或者应该成为个人有意义的生命活动的目的。[8]社区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习意识和学习期待,最终实现自我教育。自主的学习方式最能彰显生命的活力,是主体性学习程度最高的形式,是学习型社会的最基本元素。[9]通过自学,人的主体性、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有动力和能力去寻求生命价值的最大化。
(三)社区教育的成败由个体和社会共同评价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要让人“学会生存”。这里有一个关键词“学会”,即学习了并掌握。是否达到了学会的效果,是社区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志。一方面,社区教育是否为生命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生命的认同度、满意度可作为衡量社区教育效果的依据之一。另一方面,社区教育面对的是一个现实世界,同时又接受社会的检验。
传统的观点,把教育看作是一种义务,并仅仅看作是一种获取知识训练能力的手段;而今,应把教育看作是一种人的自身发展的需求,教育是一种社会的责任,社会以及社会的各个组织和机构都需要承担教育的责任。[5]终身教育的体系之下,教育被纳人社会大系统,“教育不再是一种义务,而是一种责任了。”[10]社区教育作为实施终身教育的载体,要担负起生命关怀的责任。
[1]王蓉拉,姜艳萍.试论“人是价值的尺度”的价值意义[J].社会科学,2003(5).
[2]阎光才.教育的生命意识——由荒野文化与园艺文化的悖论谈起[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
[3]韩淑萍.体验:教育生命维度的诠释[J].现代教育科学,2004(6).
[4]厉以贤.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共同要求[J].教育研究,1999(7).
[5]厉以贤.社区教育的理念[J].教育研究,1999(3).
[6]郝美英,桂雪梅.国外社区教育理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
[7]厉以贤.社区教育 终身教育 学习社会[J].湖北教育,2001(4).
[8]厉以贤.让教育走入社区[J].中国远程教育,2003(12).
[9]叶忠海.自学,学习型社会的最基本的元素[J].成才与就业,2011(19).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