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高校与煤炭企业合作培养机械类创新人才模式研究

2014-08-15庞新宇程国锋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机械类创新型煤炭企业

王 亮,庞新宇,程国锋

(1.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2.太原理工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3.川庆钻探公司长庆石油工程监督公司,陕西 西安 710018)

0 引言

煤炭开采历来是山西的支柱产业,曾经带动了整个山西经济的迅猛发展。2009年山西省针对我省煤矿的“多、小、散、乱”,安全事故频发、资源回收率低和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状况,果断采取了煤炭资源整合、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重大举措,并取得了优胜劣汰的显著成效[1]。

目前,全省70%的矿井生产规模达到90万t以上,30万t以下的煤矿已经全部淘汰。保留下的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纵观世界各国的煤炭发展趋势,煤炭产业进步的基础是技术进步。煤矿企业兼并重组以后,可以用大资本、大投入、大改造,来提高煤炭产业新型工业化的程度,以技术创新来提高煤炭产业的附加值。机械化的装备技术成了煤炭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推进煤炭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重要保障。煤炭机械装备科技创新,关键在于机械类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机械类创新型人才,是指对机械装备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因而如何造就适应新时期企业发展要求的机械类创新性人才,就显得特别重要。

1 山西高校与煤炭企业合作培养机械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意义

1.1 面向煤炭企业机械化装备技术产业升级,及时输送机械类创新型人才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提高了产业组织程度,终结“小矿群采”,挺进“大矿时代”,实现了产业规模与生产力的合理匹配,为机械装备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平台。众所周知,技术装备的创新最终要依靠有技术素养、有实践经验、有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去实现和完成。但目前各地煤矿企业大专以上机械类技术人员相对较少,现有机械类技术人员因缺少进修机会,普遍存在知识老化,创新能力不足的现象,难以适应科技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加上部分煤矿落后的用人机制,在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的工作中缺乏长远眼光,使得学有专长的机械类技术人员在本企业的技术创新中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造成机械类创新型人才的急剧短缺。

鉴于此,煤炭企业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煤矿机械类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高校也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机械类教育资源和专业优势,积极承担为煤炭企业培养人才的重任。政府部门则应推动并鼓励煤炭企业和高等院校,在校企之间签订创新型机械类人才长期培养协议,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有的放矢地进行产学研结合。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机械类人才的长效机制,为煤炭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创新型机械类人才,为陆续建成的现代化矿井提供机械装备的技术支持,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为推动煤炭企业产业升级保驾护航。

1.2 有利于高校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新模式,培养机械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目前,高校在教学方法上基本通行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以理论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模式。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培养一般是“先基础、后专业”,过于强调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安排不足,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这种模式下教育出来的机械类专业学生理论水平较扎实,但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却比较薄弱,与用人单位对机械类人才的要求有一定距离。而现代教育方法则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实践,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山西高校和煤炭企业合作培养机械类创新型人才,有助于高校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教学计划,适当减少理论课,加大实践课程数量,煤炭企业则有可能为机械类学生提供拥有先进煤炭生产能力和雄厚科研实力的实习基地,通过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把机械类学生放到生产一线去进行实践锻炼,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克服了传统教育中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的弊端。校企合作不但有效弥补了高校机械类专业实验设备落后、实验数量不足的状况,而且让学生在熟悉先进机械设备的同时,掌握先进的机械技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2 山西高校与煤炭企业合作培养机械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

2.1 订单式培养模式[2]

煤炭企业可以从职工中选拔优秀人员推荐学习,或者挑选有志于到煤炭企业从事机械技术装备工作的人员,由用人单位向高校提供办学资金,高校按用人单位的个性化要求,与用人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和用人协议。企业组织人员参加考试。录取后按用人单位要求确定培养方案,高校教师和煤炭企业资深工程师共同担任导师,煤炭企业机械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过程,教学计划具有灵活性,根据煤炭机械岗位要求,采用模块化组课,菜单式教学方式,集机械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为一体,强调岗位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学考核方式。订单式机械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很重视实践环节,并且尽可能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培养出的人才用人单位“留得住、用得上”,使煤炭企业消除了“人才流失”的顾虑。

2.2 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煤炭企业参与高校实践教学环节,企业向高校提供场地作为机械专业学生的实训基地,并提供资金、项目、资深技术人员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学生需创新性地解决煤炭企业机械装备的技术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成,锻炼机械类学生团结协作和创新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学生在实训基地的学习、工作,作为实践环节列入教学大纲,成为学生必修学分。煤炭企业在深入了解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可提前向学生抛出就业橄榄枝。机械类学生在实习期间直接融入煤炭企业,对企业的生产规模、未来发展前景有较为直观的了解,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可表达毕业后到煤炭企业就业的意向。煤炭企业通过实训基地完成对机械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挑选[3];高校通过学生在实训基地的实习,既提升了机械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2.3 交互式培养模式

煤炭企业与高校加强双方的合作联系,共建科技创新交互平台。煤炭企业以优厚待遇聘请高校具有前沿理论知识、科研创新能力的专家、教授作为煤炭企业技术顾问,指导煤炭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创新;同时邀请高校教师到煤炭企业进行调研,参与煤炭企业机械装备技术的研发和改进,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推进煤炭机械装备技术改造、产业升级。高校为了提升教学质量、科研实力,打造教育品牌,邀请企业机械专家到高校开设讲座,对教学、科研进行指导,使一些新技术、新工艺、新观点充实到教学、科研内容中去,切实提高教师、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校企双方还可以讲座、研讨会等形式,进行不定期关于机械领域创新性研究的技术信息双向交流与沟通[4]。校企双方采取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无疑为培养机械类创新型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3 目前校企合作培养机械类创新型人才存在的问题

3.1 订单式培养的机械类学生知识面窄、技能单一,不能满足煤炭企业发展的长远需求

在订单式机械类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由煤炭企业和高校共同协商确定,岗位特征明显,专业能力突出。高校受“订单”的约束,没有更多时间培养学生诸如外语、高数、计算机编程等其他知识和技能,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狭窄、技能单一,出现“有技术无素质”的“人才”。煤炭企业根据自身需求确定人才培养,强调实用性,没有进一步考虑职工的发展,培养目标和手段带有较强的短期效应。订单式培养的学生技能单一,综合能力欠佳,缺少相关专业的经验和能力储备,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严重制约,不能满足煤炭企业长远需求。

3.2 煤炭企业对与高校合作培养机械类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尚需提高

煤炭企业愿意与高校进行机械类研究成果合作,而不愿与高校进行机械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合作。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高校培养的机械类学生综合素质达不到煤炭企业的用人要求。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中的教师“所教”、学生“所学”与煤炭企业“所需”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另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缺乏吃苦耐劳和爱岗敬业的精神,不能忍受煤矿艰苦条件,易离岗离职。(2)煤炭企业在校企合作教育人才过程中要承受机械类学生实习的安全风险,但相应的费用支出却得不到合理补偿,在校企合作中难以实现责权利的对等。(3)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无论是煤炭企业提供一定岗位用于高校学生的实习实践,还是煤炭企业输送员工进入高校进行培训,都是以经费为基础的。如果缺乏足够的经费保障,校企合作的进程必然举步维艰。

3.3 高校机械专业缺乏“双师型”教师,严重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不仅具备较强的机械专业理论知识,还拥有机械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的指导能力。校企联合培养机械类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而不单单是机械专业知识的学习[5]。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领跑者,“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机械类创新型人才培养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阶段高校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格外突出,然而“双师型”教师的师资匮乏已成为制约高校机械专业发展的瓶颈,使得有些高校培养机械专业创新人才后劲乏力,同时也严重阻碍了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4 山西高校与煤炭企业合作培养机械类创新型人才模式的改进措施

4.1 订单式机械类创新型人才培养应注重提高综合能力,防止机械岗位技能培训单一化

订单式机械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不仅要满足煤炭企业当前的需要,同时还需要满足煤炭企业发展的长远需求。

首先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教学主线,对所学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重组,让所学课程内容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防止学生岗位技能培训单一化,使得综合素质教育和机械专业技术教育有机相结合。其次在订单培养模式下,教师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而不是纯粹的岗位技能培训。这样,就能使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从而实现煤炭企业对机械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要求。

4.2 采用责、权、利统一的运行机制,调动企业的参与积极性

首先煤炭企业与高校合作建立融企业需求、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学籍注册、实践能力、教学效果、工作业绩等一体化的机械类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确实把培养目标落在实处。并且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责任操守的教育,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进而在上述基础上,与学生签订用人协议和违约合同,确保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用得上、留得住”。其次,完善关于机械类学生实习的各项政策规定,对于学生实习过程中涉及的风险因素,通过社会保险予以规避。最后,通过财政补贴、税收返还,银行信贷优惠等方式,鼓励煤炭企业向高校投入资金和技术,使得煤炭企业在得到经济补偿的同时还可录用优秀毕业生,从而激发煤炭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4.3 高校建立专兼结合,具有创新和实干精神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煤炭高等院校应切实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求高校教师亲自到煤炭企业调研,参与煤炭企业机械工程项目的开发研究,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训练,使其不但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高校聘请煤炭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指导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其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强化理论功底。通过校企兼用制度,打造出具有创新和实干精神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促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顺利进行。

4.4 政府出台有力的奖惩、补贴措施,从制度上加强政府对校企合作的支持和督导

校企合作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有效督导。(1)政府应加大公共财政对校企合作的经费投入,保证校企合作的正常运行。(2)政府应尽快出台有力的奖惩、补贴措施,对校企合作进行导向和监督。对在校企合作中评估效果达到一定水平的优秀企业,给予减免税收或资金补贴等优惠。同时对于在校企合作中给予实习学生一定报酬的企业,加大补助力度。对于不顾自身资源、师资的实际状况,盲目跟风,教学质量无保障,对用人单位造成严重损失的高校,政府应强制取消其与企业合作的资格,并处以适当的罚金。对于“只摘桃子不种树”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或者违反用人条例,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做出侵害学生权利的企业,政府应该予以行政和经济处罚。政府可运用资金和行政措施,奖优罚劣,充分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管理职能。(3)地方政府及时学习和总结我国各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成功经验,进而在不同地区推广和应用,以推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更好发展。

5 结语

山西高校与煤炭企业合作培养机械类创新型人才,是山西煤炭资源整合、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大势所趋。对于煤炭企业机械装备的技术升级、安全生产、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工业附加值,都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当然校企合作培养机械类创新型人才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实践,总结经验教训,理顺各种关系,才有可能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使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真正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

[1]崔润花.浅谈煤炭资源整合的重要性[J].煤炭经济研究,2010,30(6).

[2]刘卫国.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煤炭专业人才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7(8).

[3]高忠华.关于煤炭机械企业人才引进问题的思考[J].社科纵横,2009,23(12).

[4]于乐宝.“校企结合”模式视野下的企业与高校人才之间的供需对接机制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4).

[5]章国平.当前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困境与出路[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09,28(9).

猜你喜欢

机械类创新型煤炭企业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试述煤炭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行与有效实施
煤炭企业走好走实群众路线的制度思考
基于OBE理念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机械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报告定量分析计算若干问题探讨
机械类“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浅谈新形势下煤炭企业政工干部的休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