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魅与超越:美国影视剧对大学生意识形态观的影响研究
2014-08-15郭明哲汪怡洋
郭明哲,汪怡洋
(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 200093)
在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葛兰西看来,意识形态斗争几乎等同于政治斗争,他把意识形态定义为:“一种在艺术、法律、经济行为和所有个体的及集体的生活中含蓄地显露出来的世界观。”[1]326。葛兰西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中强调和突出了意识形态斗争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鲍德里亚则进一步提出,电影本身可以被视为国家意识形态机器的一个最佳装置,一个可以不断地对意识形态进行复制和再生产的最佳装置[2]188。电影所宣传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对公众的日常生活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影视剧的输出显然已经成为美国政府公开或隐蔽地推销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因为“在全球化信息传播的今天,传媒话语和文化竞争已经成为政府意志和民族形象的重要表达手段。”[3]
近年来,美国影视剧这一外来物种在中国本土已如同“洪水”般泛滥,成为中国社会必须给予足够重视的严重问题。美国影视剧借助于高超的制作水平,加之其在中国大学生中的有效语言学习渠道功能,网络技术的发展的推波助澜作用,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意识形态观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使这一群体的思想观念日益趋向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化。虽然说,美国影视剧的流行利用的是大学生对本土影视文化与价值观的不满与变革诉求,但大学学生作为中国未来社会的支柱,过分憧憬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却有着丧失自我,进而威胁到民族安全的危险。
一、美剧与意识形态
美国影视剧已经成为美国文化扩张的有效手段,甚至有人批评说,美国文化把我们的潜意识殖民化了。[4]现实生活中,美国电影也的确被以大学生所接受,一些电影网站上美国影视剧数以万计的点击量证明了这一点。
在全球化浪潮下,国家间的竞争正从传统的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转向“软实力”的国际感召力和影响力的较量。于是,看似公平竞争的文化输出,尤其是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影视剧造梦工场,通过电影叙事和声光电将意识形态十分隐蔽地表达出来,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会不自觉地接受其传递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对观众的思维产生同化效果,这就是意识形态的“腹语术”的力量。其高明之处在于将其所要传达的意识形态隐藏在动人的故事背后,令观众沉醉于剧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其真正的传播目的,也即观念层面的无意识认同。[5]
美国影视剧担负着延续与再生产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功能。它是用视听语言编码的意识形态语言,作为潜隐的符码,被编排到好莱坞电影文本当中。好莱坞电影忠实地实践着其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功能,构成其最有效和迷人的部分。
传播学家席勒指出,诸如此类的文化产品不仅提供着消遣娱乐,也传播着政治观点和社会价值。美国政府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将价值观植入影片的制作与传播,巧妙地使电影成为体现美国“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构成一种价值观、文化、生活方式和国民凝聚力的综合体,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诉求。它通过吸引力、感召力和同化力,而非强迫来实现对人的软控制。大学生在消费好莱坞大片时,不知不觉地受到其价值观的影响,在其意识中建立了一种对外来文化的憧憬和向往,其结果是对整个社会的精神结构和意识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使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的主流价值观与意识形态面临美国这种“软实力”的威胁。
甚至可以说,美国影视剧的这种影响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有着更深层次的战略考虑。在美中央情报局对华的《十条诫令》中,这一目的已经有所表现。其中提出提出美国要“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一定要毁掉他们强调过的刻苦耐劳的精神。”(《十条诫令》第一条)[6]由此可以看出,《十条诫令》的开篇就明晰地表达了美国的文化扩张野心。
好莱坞在美国的迅速崛起,与其扮演的美国政府的“外交大使”的角色密切相关。然而,在美国影视剧中塑造出来的“美国形象”并非真正的美国,种族歧视、暴力和人权问题等通过影视剧的方式得以粉饰。阿道夫·楚柯尔曾说过,美国影视剧刚好碰到机会来“表现他的爱国主义,并毫无疑问地向政府和美国人民证实了它的价值。”美国政府在电影业方面的积极进取策略和向海外市场的扩张或许正是这一意图的体现。美国的电影制片与发行公司更直接执行了这样的任务,积极使影视剧反映美国的生活、抱负、机遇和人道主义关怀。对电影贸易控制权的争夺,不再是一种纯粹与经济或爱国主义有关的事情,还纳入了国家形象塑造和意识形态争夺的因素。
二、美剧风靡大学校园的原因
问道网的一项在线问卷调查显示,当代中国大学生已经成为美国影视剧的重要观众:选择“喜欢看”和“疯狂迷恋”美国影视剧的大学生比例高达51.2%,认为美国影视剧“无聊,基本不看”的大学生仅占8.72%。为了看美国影视剧,大学生们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在等待美国影视剧更新的日子里,他们坐立不安、充满期待。
(一)这一现象是大学生主客观意愿选择的结果
1.学习英语的客观需要。在中国的人才评价标准中,英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接触美国影视剧的初衷是为了学习英语,锻炼听力,了解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2.心理需要。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敏感、最活跃的群体之一,他们憧憬通过奋斗成就事业,美国影视剧中表现的个人奋斗精神,正迎合了当代中国大学生的需求。因为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造成的美国影视剧与国内影视剧的反差,满足了大学生对中国影视剧不满的心理需求。
3.美国影视剧构成大学生了解西方社会的重要渠道。很多大学生将观看美国影视剧看作是在其国家的虚拟旅行,另外,美国影视剧不仅展示了其新鲜的生活画面,还提供了思考问题的另一种方式,满足了大学生挑战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的诉求,正是借助于这种独特的功能,美国影视剧得以在中国大学生中迅速传播。
(二)网络媒介为美国影视剧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网络的发展使传输更为便捷,从而拓宽了影视剧的境外传播渠道。同时,借助于互联网传播的形式,美国影视剧更加能够不受控制地进入国内,同步、不删节、不配音、按照原文翻译构成了美国影视剧网络传播的特点,它具有电视节目配音难以比拟的效果,促生了“字幕组”这一特定群体的诞生。大学生通过迅雷、BT等软件和“人人影视”、BBS、贴吧中的论坛等下载、观看、讨论、交流,实现了局域网内美国影视剧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
三、美剧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尽管当代大学生具有敏锐的判断力,但在本民族文化传统日益削弱的背景下,很难在外来流行文化面前保持客观和冷静,这应当引起关注。然而,通过出台相应的影视剧与网络管理政策以加强管理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说,更应该辩证地看待美国影视剧的影响,在使其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规避不良影响。
(一)积极方面
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较为缺乏,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亦存在着流于表面、方式僵化、不够贴近大学生活的弊端,这对于成长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的当代大学生来说,难以起到理想的效果。社会主流媒介提供的“英雄形象”太过刻意、不够真实生动,很难从内心获得大学生们的认可。在此情况下,美国影视剧表达的自由、民主、平等、正义、责任、爱、独立等理念,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空白,潜在地起到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对培养大学生们的坚强乐观、积极奋斗精神具有一定作用。美国影视剧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节:注重能力,轻家庭背景,提倡平等,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女性在家庭中享有与男性同等的地位……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理解自由、平等、民主的理念,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美国影视剧中宣扬的开拓进取精神,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代社会,激励着当代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勇于担当,造福社会。美国影视剧不拘囿于家庭纷争、儿女情长,而是更多地站在他人、国家、社会甚至人类的高度上思考问题,拥有这样宽阔的视野,有利于大学生反思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培养其对社会、国家和自然的责任感。
(二)消极影响
在让·鲍德里亚称为“白色弥撒”的消费社会中,“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7]。在这样的消费社会里,大学生对于美国影视剧的消费已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制片人通过影视剧将美国的意识、思维和文化观念自觉地“强加”到观众的意识之中。
在传播自由、民主、平等理念的同时,美国影视剧掺杂的消极文化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对我国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产生着影响:一是对金钱和享乐的推崇,对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和接受。在大学生中热播的《绯闻女孩》,剧中主角们身着昂贵衣饰、出入高档场所、结识成功人士,这样的奢华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视觉和心理冲击,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是通过美国影视剧知晓全球奢侈品牌的。当代大学生过多地接触这些充满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色彩的美国影视剧,无疑会对其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产成消极影响;二是对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的过度宣扬;三是对犯罪、暴力、性开放、吸毒、离婚、自杀等不良社会现象的大肆渲染。这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和生命观产生着非常不利的影响;四是对利己主义价值观的过度宣扬,容易使大学生人际关系观念冷淡,自私自利,缺少谦虚谨慎、与人合作的精神。
四、美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前美国商务部官员戴维·罗特科普夫在谈到全球化促进不同文化整合时说:“如果世界趋向一种共同的语言,它应该是英语;如果世界趋向共同的电信、安全和质量标准,那么它们应该是美国的标准;如果世界正在由电视、广播和音乐联系在一起,节目应该是美国的;如果共同的价值观正在形成,它们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民意愿的价值观”。[8]541冷战后,美国政府迫切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普世价值体系,很多国家因此面临着美国文化侵入的严峻挑战。目前,六十多个国家正在讨论签署一项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联合国公约,旨在对抗“美国制造”的好莱坞文化,帮助其保护本民族文化。[9]中国正积极融入全球化,因此其传统民族文化也面临着这种挑战。
另外,作为当前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状况却不尽如人意:首先,苏联解体使全球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传播陷入了相对的低潮,好莱坞文化在“普世价值”的包装下粉墨登场,传统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严重挑战。其次,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模式亟待转变。区别于电视、报纸宣传和大学课堂中主流传播渠道的形式化、八股化和空头政治,情节跌宕起伏、动人心弦的好莱坞影视文化显然更加引人注目。另外,美剧作为美国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在塑造虚拟的美式影像帝国方面有过人之处,而与美国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显然会受到这种文化的攻击与侵蚀。在全球化时代,特别是在好莱坞文化流行的环境下,中国的实际状态和真实形象,常常由于国外强势媒体的新闻过滤和话语霸权,而受到歪曲或片面的宣传。[10]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不考虑这一点。
全球化不仅是经济的全球化,也是文化领域的全球化。越来越多的中国观众从引进的作品里吸取了民族文化之外的内容,在本土化的基础上接受着多元化的挑战,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该辨证地看待美国影视剧在中国的热播,从中总结相应的教育经验:
(一)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
从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方面来讲,美国影视剧确实比国产剧更胜一筹,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因为其存在消极因素就一味地排斥,最为重要的是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同时加强民族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认知和辨别能力,帮助其欣赏美国影视剧的优点,同时避免其可能带来的消极认知。比如,我们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与美国影视剧中的个人英雄主义相对比,分析其各自的特点和潜在社会影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当代中华民族现在和未来生存与发展的一个强有力的精神支持,是增强全民族凝聚力、向心力、自豪感、自信心的重要渠道。”[11]
(二)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媒体的功能、性质与作用;(2)帮助学生甄别媒介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理性地选择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信息;(3)帮助学生建立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提高其思想审美水平;(4)帮助学生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为此,可以通过举办相关讲座,解析美国文化和美国影视剧,让大学生更加理性地看待美国影视剧,而非停留在对相关剧情的认识与感受方面。甚至,可以考虑开设相关课程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系统的学习来提高大学生的甄别能力。
(三)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和主流文化竞争力
校园文化亦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必须弘扬主旋律,始终以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倡导和鼓励体现主流价值形态的流行文化,以良好的人文环境,营造健康向上的大学文化氛围。”[12]具体操作层面可以通过支持和引导大学生开展积极向上、内容丰富的学术、科技、体育、文娱、社会实践等活动,还可发挥网络、广播、校刊、校报等校园文化载体的作用。大学的各类社团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平台,可以通过社团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1]葛兰西.狱中札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倪震.中国电影和国家形象[J].艺术评论,2007(10).
[4]芦世玲.帝国神话——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文化传播[J].新西部(下半月),2009(7).
[5]香凝.从美国影视剧《摩登家庭》看美国意识形态腹语术[J].东京文学,2012(4).
[6]李刚文.美国中情局对华十条诫令[J].党政论坛,2001(9).
[7]波德里亚,刘成富.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9]全球阻击“巨无霸”文化[N].参考消息,2003-10-22.
[10]倪震.中国电影和国家形象[J].艺术评论,2007(10).
[11]刘爱军.当代大学生应当持有一种什么样的主流意识形态[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
[12]顾洪英.流行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