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说高考诗词鉴赏中“枝叶”的妙用

2014-08-15王春荷

中学语文 2014年9期
关键词:借物题干枝叶

王春荷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诗经》到《离骚》到魏晋诗歌再到唐诗宋词元曲,可以说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鉴赏这些古典诗歌,要从意象、意境、炼字、炼句、思想感情、表达技巧等“主干”内容入手,但是也不能忽视题目、作者、注释、背景等“枝叶”成分,尤其是在考试中,关注“枝叶”,能帮助学生较为迅速地理解诗歌内容,掌握答题要点。

一、读懂诗歌的题目

我们读一首诗,首先看到的是诗歌的题目,而题目往往就是这首诗的核心,并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景物、事件等内容,阅读时将这些内容合情地代入,合理地联想,就容易读懂诗歌。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个题目,它点明了地点、人物,尤其是“送”这个字告诉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所以诗歌的感情基调可以大致理解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和留恋不舍之情,而下文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就进一步验证了这种感情。再如《蝉》《咏梅》《孤桐》等题目,一般情况下这类以物为题目的诗歌作者意在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这就暗示我们要对该诗内容作深层理解,且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往往为象征、借物抒怀、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等。2004年江苏省高考诗歌鉴赏题,选的是柳中庸的《征人怨》,题目中的“征人”一词表明这是一首边塞诗,“怨”字体现了人物的内心情感,就像很多边塞诗一样,该诗通过描写边塞地区的风物景色来表现戍边将士艰苦的战地生活及内心的哀怨思家之情。像这样读懂了题目,抓准了字眼,也就理解了诗歌的思想内容。

二、关注诗歌的作者

诗人创作诗歌往往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正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而鉴赏作品时是和创作过程相反的,我们是先看作品的文辞,以文辞为媒介,深入到诗人的内心去追溯源头,这就要“知其人”(诗人的基本情况),“论其世”(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然后才可以“见其心”(诗人写作的动机,想要表达的情感)。很多同学熟悉李清照的《声声慢》,但仅将词中所写的“愁”理解为少妇独处的相思闲愁,这就是因为不了解她的人生经历,不知道她的作品前后时期的不同,才体会不到国破家亡之浓愁之深恨。再如王维的诗歌,在语言方面,清新自然,诗中有画;在内容方面,主要写山水田园生活,特别是清静优美的自然景物,画中有诗。2007年全国卷Ⅱ选用的是他的《新晴野望》,学生如果对王维的诗歌特点了然于心,赏析这首田园诗就容易多了。平时阅读诗歌时,有些同学不大关注作者,对于他是什么样的人,处于什么样的时代,处境如何更不去思考,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解的障碍。人们常说:屈原瑰丽奇异,陶渊明清静平和,曹操慷慨悲怆,杜甫沉郁顿挫,李白豪放飘逸,白居易通俗,苏辛豪放,李柳婉约……了解这些主要诗人的风格流派,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三、利用诗歌的注解

从高考诗歌鉴赏的试题来看,有些诗歌后面会加注释,为什么要加注释呢?有以下几种情况:①难懂的词语,不加注释,容易形成理解的障碍;②生僻的字,加注释便于识别;③典故标明出处或内涵,便于理解;④交代写作背景,帮助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⑤对前人有争议的诗歌列出不同的理解,以供参考。凡是所加的注释,一定会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有帮助,教师要提醒学生一定不能放过,认真阅读,好好利用。2006年浙江卷高考试题选用的是无名氏的《叨叨令》,其中有“鹦鹉洲:此为渔父居处的代称”这样一处注释,“渔父”一词暗示学生这是一个脱离尘俗的人,一个隐逸之人,再结合“流水”“青山”“白云”等词所构建的“世外桃源”的环境,就能够体会到渔父超然物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再如2008年湖北高考试题选用的侯蒙的 《临江仙》一词,直接提供了该词的写作背景,若不能认真阅读这段背景,就体会不出诗人的诙谐幽默和达观自信。因此,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指引学生关注注释,利用注释,让其为己所用。

四、分析诗歌的题干

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它包括三大要素,问题要素 (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 (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学生一定要仔细审读题干,理清共几问,分清各问的类型,明确要求。特别要注意“什么作用”“结合全诗”“如何描写”“艺术特色”“内容要点”“简析”等字眼,它们指明了答题的角度或方式,对学生是一种提示。审题时教师应指导学生紧扣题干,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若有几问,最好能够一问一问分条作答。这是一种很好的答题习惯,但部分学生往往认为这不重要,过多地注重对内容的思考,而忽略了题干中的暗示以致答题扣不住要点。有时借助于题干可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深入体会诗歌的内容,有些题干甚至直接有显性或隐性的提示。如2004年高考诗歌鉴赏题选用的欧阳炯的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题干明确说出这首词明写眼前景,暗寓历史沧桑,那么问题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的深意是什么就很明显,要和历史兴衰联系起来,作答时明确回答该景明写什么,暗寓什么。这样的题干对学生是一种帮助和暗示,关键就看会不会利用了。

猜你喜欢

借物题干枝叶
数字算式
延续风雅
枝叶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柳杉枝叶化学成分的研究
借物思考解难题
提纲挈领 拨云见日
黄花三宝木枝叶化学成分的研究
杜甫:大唐枝叶压上眉梢
掌握方法 有效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