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新思路

2014-08-15刘光照

中国校外教育 2014年22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品德课堂教学

◆刘光照

(山东省昌乐县城关街道小学)

在我国最新的小学课程改革方案中,将综合课列为小学课程的首要课程类型是一项重大的突破。综合课这一课型虽已有很长研究和使用历史,但是对于我国的基础教育来说依然是一门新内容,其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使用时间很短,研究经验也不够深厚,这使得在快速发展的课程改革进程中,该课程方面的探究及其成功都不够满足实际教学中对于该门课程的需求。为此,我们申报了相关方面的研究课题,结合试验对小学教育阶段的《品德与社会》进行研究。该项研究的立体标准即为能够为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的课程模式转换起到推动作用,从而有助于我国综合课的发展。这门综合性基础课程在我国现阶段的小学教育中还没有实施的非常完全,可以算作一个新的探究领域,但其在国外已受到了高度重视,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并拥有自己的基本原则。总的来讲,《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程的教学基本任务即为提高我们青少年的基本素养,能够在社会中健康的成长。现阶段,这门课程的研究课题有很多,主要包含课程的基本性质以及基本地位的确立、课程核心内容的构建、开发科学合理的教材等几大研究模块。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相关研究

为了能够深入地提升该门课程的课堂水平,首先要了解现阶段世界各国对该门课程的研究程度。《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是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社科类综合课程,其在国外也不再是新兴的课程,而是有着不同课程形态历史长远的课程,然而在我国研究领域却较为狭窄,且研究时间比较短。我们开设本门课程的根本宗旨即为能够将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紧密地联系起来,如学校的学习,面向社会时的学习,基础知识理论的学习,等等。在这一基础上,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能够帮助其更好地发展。现阶段很多国家都认识到社科类课程的重要性,并形成了一定的统一原则。笔者通过对该课程的研究、分析得出的其共同点:

1.社科类课程的课程目标为提高公民的基本素养。提高包括人际关系处理、人格的未来发展以及公民在社会中的行为和对社会的了解状况等在内的公民素质都是各国的素质培养方面重要的组成成分。其体现了对于一个国家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

2.社会类课程的中心思想为价值观的培养。现在我国的学校教育基本是主张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那么作为人格素质培养的基础课程,社科类课程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发展能够符合国家相关方面的要求,能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类课程核心思想即为使学生能够正确的看待社会,能够独立的处理和承担社会义务与责任。

3.社科类课程的基础即为学生对于社会的基本认识,这类课程基本是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社会的基础课程。正确认识社会能够使人更好地适应社会,与社会融为一体,是思想道德方面培养的重要部分。

二、《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研究

明确课程性质是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模式选用等的基础,只有熟知课程性质,才能有的放矢,准确合理的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调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品德与社会》课程在我国是一门开设期较短的课程,在以往的小学教育中多为将品德课程与社会课程两者分开设课,如此一来,两个学科分别制定了各自的学科地位、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等,如我们所知两门课程的很多地方存在相似之处和差异,这样就会使得学生在学习时有很多的知识重复点和漏洞。将两门课程融合在一起,不仅仅是简单地编排在一起,而是将课程的性质等各方面都进行融合,使学生在学习时更加容易理解和消化。该门课程的基本目标,即为提高青少年阶段的公民基本素质以及思想道德水平,使其能够更加充分的认识到不同的生活范围的文化底蕴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身边每一个人、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在与人交际的过程中拥有社会责任感,乐于参与社会活动,等等。由此可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课程内容包含了很多,不仅仅是品德科学与社会科学,而是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等在内的很多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由于《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与公民生活的关系,也体现了其实践性,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简单将知识进行罗列,而是应该将知识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深切的体验课程内涵。

三、《品德与社会》教材开发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探索之旅最终目的,即为提高《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全面综合的发展。上文作者已经深入的分析了该门课程的性质,然而这些是不够的,完善课堂的另一种新思路即是开发研究科学合理的教材。

现在中小学教育阶段部分实验区已经开始,使用《品德与社会》相关课程的实验教材,这意味着《品德与社会》这一门综合性课程开始走入课堂,其研究也在逐步进行中。每一门课程教材的开发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通过长期的适用和完善来达成目标。除此之外,这项工作的评定要通过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检测决定的。在课程目标中有两点很重要,即为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和注重课程的综合性。

教材研究与开发的前提是确立课程的基本性质,《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在课程目标中有两点很重要,即为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和注重课程的综合性。部分研究人员认为其仅为“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简单相加拼接,也有研究人员认为在“社会课”的社会性学习时是以品德的发展为前提的,故其已经包含了品德的学习。然而无论是哪种观点,在研究与分析之前必须要考虑到学校教育的本身特点,学校教育中每一门课程都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特别是对于这种《品德与社会》这种综合性德育教育的课程。加之,该门课程是以儿童在社会中的真实生活为基准形成的,其实已经是在表明儿童的品德是在社会中形成中,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体,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

四、结束语

小学教学标准近年来逐步在提升,对于品德与社会这门综合性的课程在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时一定要确定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中心思想,结合其课程性质,选择科学的教学方式和合理的教学手段。然而对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发展的探索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地发展。

[1]李黎红.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社会实践中教师的指导[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1).

[2]王凯松.浅议现代小学生公民教育[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06).

[3]仇海燕.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游戏教学[J].文理导航,2010,(12).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品德课堂教学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品德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