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如何感悟写作
2014-08-15石峰
石 峰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难以打动人心。”文章不是无情物,任何文章都应该是感情的流露。同样,作文是为了表情达意,也应该“情以物兴”、“缘事而发”,在不断的感悟中赋予作文以鲜活的生命。“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豁然开朗的读书之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如梦生花的写作之悟。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感悟写作呢?
课堂上感悟 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运用,提高写作水平才是它的最终归宿,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感悟能力的培养上。当然,对作品的感悟是多方面的,思想的、内容的、人文的、历史的、选材立意的,这些,都需要学生在课堂上悟,在课堂上能够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推动学生更加勇敢、自信、主动地去学习,不断获得成功。在课堂上能够创设情境,诱发情感,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创设一种感情的意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文章的情感世界。如《我与地坛》是一篇感情十分强烈的散文,尤其是文中第二部分讲述自己的母亲时,情感真挚。学生可先默读文本,从文字中体验史铁生母亲母爱的博大和深沉,然后以低沉充满情感的语调向学生简介史铁生母亲在他患病期间精心照顾儿子的事情。在这种情境之下,教师再有感情地朗读,带领学生走入文本之中,激起他们去感受一位坚忍伟大的母亲无私付出的真情实感。此时,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事,能深切地感受到文中所蕴含的情感,这种课堂上的情感体验能使学生进入到一个审美的天堂,并且能够很容易将情感体验带入到自己的文章体验中。
阅读中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但是,也要把这些积累变成活的东西。法国作家法朗士在《乐园之花》中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一本书是否呆板乏味,或是生趣盎然,感情是否热如火、冷如冰,还要靠读者自己的体验”。这里的“体验”就是感悟,而且法朗士认为阅读作品需要用“心灵”去感悟。这种在阅读中的感悟才能给写作提供生动的素材。我们在阅读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的时候,能够用心去感受此文的朴素,平淡其外,激情其中,没有渲染铺张浮华的辞藻,却凸现朴实无华崇高的人品,极舒崇敬赞美之的真情。茨威格1928年亲见了此墓之后,他把初瞥托墓的看法形诸文字,这需要学生进入这朴素而内涵隽永的美文之后,才能有那种共鸣。在作文教学中,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动脑思考,产生认识,形成感悟,感悟的境界要像林黛玉读《西厢记》,“嘴角不禁生出缕缕的清香来”。随着感悟的进一步深化,学生从心灵深处所迸发出来的情感、认识,不断堆积,“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这时写作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学生思想就在感悟中深刻,人格就在感悟中升华,写作能力也在感悟中自然萌芽并提高。
生活中感悟 日常平凡的生活,似乎波澜不惊,但只要静下心来,细心品味,便会发现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中,我们会发现,真正感动自己的往往不是生活琐事本身,而是点缀在这些事情之中的一些不可或缺的细节。比如妈妈的一根白发,运动场上的一次搀扶,惜别时默默的挥手……陶行知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为宗旨的作文,自然也不能离开生活而存在。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为积累素材进行生活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验生活。如取得成功时的高兴,碰到困难、挫折时的懊丧,经历失败后的难过,受到误解、嘲笑时的愤慨等。这些都是以生活为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的有效之路。
社会中感悟 我们可以从自身所处的社会时代来感悟,最重要的是能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深入体会时代的精神,只有和时代同跳跃、和时代共振的情感,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教会学生从社会中汲取原始素材,提醒他们留意身边的任何事,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人生世态。尽可能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多了解社会,多接触大自然,组织参观、游览,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样,使学生不但会学习、能分析,而且见多识广,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感悟生活,锤炼文字”,“为情造文”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效方法,感悟是写作的中心,是重点,是灵魂。它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处处体现了信息的开放性、教育的丰富性、思维的发散性、能力的综合性、训练的自主性,培养了创新精神,促进了人的发展。
素质教育尊重学生,把个体生命发展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已越来越成教师的共识。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激活感悟,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可以说,激活感悟,既是新世纪对作文教学的一项要求,也是对语文教师的一项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