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朗诵训练 提高读写能力

2014-08-15李媛媛

中学语文 2014年9期
关键词:韵律语感节奏

李媛媛

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作活动。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水平,还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朗诵是听读活动中最重要的教学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长久以来,语文教学忽视诵读,教师“讲解”、学生“理解”,围绕“高考”的指挥棒运行,语文课堂听不到读书声,语文教学脱离了应有的轨迹。朗诵对培养语言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一、朗诵是培养语感的捷径和最重要的手段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曾回忆说:“小时候在家乡上学时,作文写得非常好,篇篇是范文,还经常被老师当成范文朗诵”。朗诵侧重于感性思维,大声读实质是朗读者在自我欣赏自己的声音,有利于形象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语言文学中的韵律美、结构美,思辨美,情感美,很大程度需要在朗读中感受,朗读,是让学生享受语文的一种方式;中国古典文学一个基本的美学要求就是韵律美,这作为一种文化基因也遗传到现代汉语文学中。朗读,是感受这种美的重要途径。在古代教育中非常重视朗诵教学,古代的私塾教师几乎是每天要求学生背《三字经》、《百家姓》等。诵读是节奏和韵律的感染,这样的节奏感是利于学生记忆的,就像儿童学歌谣,儿童可能不理解,但他们能唱歌似地唱出,并且他们唱出时按一种节奏韵律,这说明这种节奏韵律是记忆儿歌的一个重要种体验性阅读的表现。

二、朗诵可以提高记忆力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记忆能力是完全可以通过科学的训练得以有效提升的。人对经典诗文的背诵量一旦突破两百篇以上,接下来的背诵就变得非常容易而且高效。因为在强化记忆的过程中,人的记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持久的大量的诵读经典,绝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和知识,它对人最大的影响就是形成一个丰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人一生发展的基础。以语文学科为例,如果孩子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古今的名著,熟练地背诵下了几百篇汉语言文字的精华篇章,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和知识储备,攀上了群山之巅自然就有了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的气魄,有了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视野,各种能力的发展就会水到渠成,学习写作更是事半功倍。

三、朗诵能够增强理解能力

朗诵不等于阅读,阅读固然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大视野,增长才干,为学生以后的写作提供并积累丰富的语言信息,但语言的本质是交流,故应创造一个语言氛围,通过读出声音去感受语言,做到对字音、词语以及句子读得准确与流畅,注意连读、重音、节奏、意群、停顿等。大声朗读文章是语感形成的必经之路,没有真正的大声读文章,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语感。诵读和背诵可以把情绪最广泛地调动起来,名篇佳作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只有在诵读中才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的起、承、转、合,只有在诵读中才能深刻地体会到。大声读他人作品是学习的过程,大声读自己的作品是修改完善的过程。所以朗诵教学也有其他方面的语文教学不具有的特点,它在培养学生的语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以及提升学生在语言方面的审美能力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朗读,要基于内容理解和情绪认同,朗读好文章,感受文章的结构的精巧,思辨的灵妙,情感的起伏,能让人心旷神怡。

四、诵读能够提高写作能力

如果说积累是写作源泉的话,那么写作就是清澈的泉流了。古今中外的名人大家背名篇、背名著,就如同不拒细流蓄水成渊一般,为他们创作备足了丰富的水源,才有“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文传诵。当代的中学生如果熟读经典,头脑里记住了大量的词语、精彩句段或者美文,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形成新的观点,那么,读起文章来,也就会有了自己的理解;写起文章来,自然也有了内容可写。读是与写紧密相连的。这也告诉我们一个写作规律:积累是为写作筑坝蓄水,只有大量储存,才会有源源不断的输出。

总之,朗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悟到了生命的伟大、人性的美好,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也激起了他们情感的共鸣。让他们明白了语文学习与做其他事情一样都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朗诵不应是“深挖洞”,更应是“广积粮”。阅读量不够,感性认识不足,哪来理性的飞跃。朗诵不是技能训练,而是通过在大量的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思考创造,照亮学生的心灵、释放生命的力量。

猜你喜欢

韵律语感节奏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春天的韵律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韵律之美——小黄村
偶感
YOUNG·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