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谱写优美的文字音乐
——谈诗歌写作

2014-08-15郭春伟

中学语文 2014年9期
关键词:意象诗人诗歌

郭春伟

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中,诗歌是一曲永恒的文字的音乐。诗歌不仅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而且为社会生活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雎鸠、明月、杨柳,这些诗歌中的意象,已成了我们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象征;诗歌,成了我们民族文化中最精美的一部分。

关于诗歌,古往今来人们有多种定义。《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严羽《沧浪诗话》中说:“诗者,吟咏性情也。”张舜民《跋百之诗画》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但丁在《论俗语》中说:“诗不是别的,而是写得合乎韵律、讲究修辞的虚构故事。”

尽管看法各异,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共同点:诗乃“志之所之”、“吟咏性情”,着眼于诗的内容;诗乃“无形画”,着眼于诗的意象特征;强调诗乃“合乎韵律”,着眼于诗的形式、语言。

诗是抒写情思的艺术,诗是借助意象表现的,诗的语言是具有乐感的。乐感即音乐性,包括节奏、韵律等,这是诗歌语言区别于散文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

那么,如何能写出脍炙人口的诗歌呢?

第一,要注重诗歌的抒情性

诗歌是一种抒情的文学样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诗贵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别林斯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白居易)诗歌的抒情与其他文学样式的抒情相比较,其表现特别强烈。

诗歌抒情要从两方面着手:

1.留心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涌动的诗情

生活是广大的,广阔的生活不仅处处有快乐和宝藏,而且处处充满了诗情和诗意。不过,这诗情诗意只有善于观察生活的眼睛才能发现,只有异常敏锐的心灵才能捕捉。诗人艾青说:“生活实践是诗人在经验世界里的扩展,诗人必须在生活实践里汲取创作的源泉,把每个日子都活动在人世间的悲、喜、苦、乐、憎、爱、忧愁与愤懑里,将全部的情感都在生活里发酵,酝酿,才能从心的最深处,流出无比芬芳与浓烈的美酒。”在生活中,我们必须注意敏锐地捕捉瞬间的感受和体验,及时将它储藏在思维的信息库中,以备日后的诗歌构思和诗歌创作之用。

2.选取恰当的角度

抒发诗情应选择合适的角度。一般地讲,有两个大角度,一是直抒胸臆,诗人直接站出来抒情。从这个角度写诗,应忌空泛,要创造出鲜明的个性化的诗人形象,否则容易直露。另一个角度是象征寄托,借物寄情,借人表意,借景写感。如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激流》就是借助激流、荒林、破旗的形象来表达“我”对“爱人”的强烈的情感:

第二,要注重意象的塑造

意象是诗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作为一门语言艺术,诗一般不会通篇以抽象语言直接表达抽象的情思,而要借助意象表达。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融汇着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作者将自己的情感,以饱蕴深情的意象,做委婉的表达。如舒婷的《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理想中的爱情,诗中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诗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种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爱的前提的爱情观作了深刻的否定,“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全诗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使读者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征服,意象的塑造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意象一般以两种形态出现于文学作品中,即单个意象和整体意象。单个意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艺术形象,整体意象则是一组或一串意象构成的有机的整体画面,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作者用了鸡啼、寒月、板桥、白霜几个意象,创造了一幅清冷、辛劳的踏霜早行图,寂静之下的羁愁旅思历历在目。凄清、寂寞的环境,有力地烘托出出行的艰辛,衬托出思乡的深切。此联每字一种物象,合在一起意蕴无穷,真正达到了“状难言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境地,这几个单个意象,若离开了整体,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

意象是诗歌写作的焦点,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有意象就有诗味,无意象就无诗味。因此诗歌的写作既忌有意无象,也忌有象无意,如果诗歌只是一般哲理的直白,缺乏比喻象征,忽视形象,不讲意象,那么就谈不上诗情画意。

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是第一步,意象的组合则是第二步。意象组合必须着眼于诗歌意境的创造,所谓意境,是指作品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与诗人主体审美情感融合为一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它能使读者在品味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获得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在意象组合的谋篇布局中,作者应把思想感情浓缩于有限的生活图景中,通过意象组合,营造意境,做到情景交融。好的诗人,能够使意境“景中生情,情中含景”。如著名元曲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中,有一支著名的曲子[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支曲子选取了蓝天,白云,南飞的大雁,火红的枫林,这些富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意象,这些意象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神伤的境界,渲染了悲凄的氛围,衬托出主人公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可谓情景交融。

第三,要注重诗歌的构思

写诗应该重视诗歌构思的技巧。郭小川主张:“没有新的构思,没有新的创造,就不要动笔”。因此,构思必须做到新、奇、巧。诗的开头、结尾怎么写,各部分之间如何组成有机的整体,都需要认真考虑。在一首诗中,用什么把诗情串连起来?一般抒情诗,“总是以情绪(感情)的变化的层次来贯穿的。”(郭小川《谈诗》)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由低沉缓慢到高亢急速,前三节末尾的“——祖国啊!”和全诗末尾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直接显示出诗歌感情基调的变化,写诗时要注意这一点。

第四,要注重锤炼语言

诗是一种浓缩的艺术,是用最凝炼的语言来抒写最复杂的情感的。诗人公木曾说过:“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特别是诗,它是经过提炼的最精粹的语言。语言的选择应该是和诗的构思、和诗的形象同时到来。离开了音节就没有了音乐,离开了语言就没有了文学,特别是诗。”(公木《谈诗歌创作》)可见,诗人有无创造的才能,是否能创作出感人的诗章,往往体现在其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

诗歌语言必须具有强烈的抒情性、新颖的形象性、高度的凝练性、丰富的含蓄性以及鲜明的个性等特征。诗歌是文学样式中语言最为绚丽灿烂的种类,诗歌语言有的瑰丽多姿,有的气势畅达,有的简洁跳跃,有的言约义丰。具体到运用,要做到如下几点:

1.精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什么是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动词、活用词、多义词等等。对于诗意呈现来说,动态的意象比静态意象作用更大,它能使诗歌更显得情绪流溢,力度扩张,意蕴生动,充满饱满的内在张力。动态意象还能抓攫住读者的阅读视线,引发他们丰富的审美联想与想象。一个恰切的动词会让诗歌意象变得灵动鲜活,从而使整首诗歌的艺术水准跃升到更高层次。如藏克家《老马》:“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扣”极为传神,富于表现力。

词类活用在诗歌作品中是相当平常的现象。诗歌中的词类活用一般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之间相互的词性转换,通过活用,扩大了现代汉语词汇的意义空间,充分挖掘了词语的表达潜能,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审美表现力。如席慕容的诗《雨中的了悟》:“如果雨之后还要雨/如果忧伤之后仍是忧伤”。“雨”就是“下雨”的意思。

一词多义,一语双关,这也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我们知道,古诗中常用自然之“丝”来表达心理之“思”,以天气之“晴”暗示情感之“情”,以“折柳”的动作行为来喻示对朋友的依依难舍和百般挽留。新诗中的一词多义现象也不少,如席慕容《接友人书》:“那低首敛眉徐徐退去的/是无声的歌/无字的诗稿”。“无声的歌”“无字的诗稿”即是对往昔岁月的回忆。

2.要注意省略与跳跃

诗歌写作通常要做到言简意赅,讲究简约之美。诗歌中因而常常充满了意义省略和情感跳跃,这些意义省略和情感跳跃为读者预留了发挥想象的巨大空间,也使诗歌的意蕴无限,经得起多次阅读与欣赏。如余光中《乡愁》,诗歌选取了人生四个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以四个典型场景表达不同意义上的“乡愁”,从而使诗歌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3.运用博喻、铺陈、拟人、夸张、双关等各种修辞方法

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诗句含蓄、新颖。博喻,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写同一个事物,以各不相同的喻体来喻指同一个本体,如舒婷《思念》:“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一连用四个比喻句写出“思念”的各种内涵。

铺陈,就是对同一事项从不同侧面反复铺写,以达到意义强化和情绪渲染的目的,如食指《相信未来》用多个排比句反复表现“相信未来”,显示诗人对未来的永不泯灭的希望,表达效果异常突出。

其他如拟人、双关等也是写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

最后我想以现代诗人宗白华的《诗》来总结全文:

啊,诗从何处寻?

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

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诗并不难写,只要我们拥有一双慧眼,能看到生活中的“诗情”;只要我们能拥有一颗善感的心,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画意”;只要我们多一点努力、一点用心,那么,我们就能谱出自己的语文的乐曲。

诗歌练习三部曲:

(一)仿写:

请选择某一事物,通过情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

原作: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就小了。

习作示例:①峭壁的松!/你顽强生长时,/高天就近了。

②井底的蛙!/你跃出井口时,/天地就大了。

③笼中的鸟!/你安于供养时,/自由就没了。

④破茧的蝶!/你炫耀环舞时,/死亡就近了。

(二)改写:将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曲词改写为现代诗歌。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改写示例:

离 别——根据[端正好]改写

是天的妩媚

还是花的憔悴

是风的萧索

还是雁的伤悲

是秋的凄凉

还是叶的飘飞

陪你渐行渐远的离去

陪我千行万行的红泪

送 行——根据[一煞]改写

是青山么

青山遮住了他的身影

是疏林么

树林遮蔽了我的眼睛

是烟霭么

烟霭模糊了我的泪水

是夕阳么

夕阳照见了我的离情

你的离去,我的忧郁

你的远别,我的心痛

望啊,望穿了双眼

盼啊,盼老了心情

(三)试分别选择任何一种物象和主题,写成一首5-20行的短诗。

物象——花;长春藤;风;镜子;塔;椅子;鞋子;玩具;录音机;落叶;石头;树;车站;云;手推车;高山;风筝;窗子;旧杂志;记事簿……

主题——思念;等待;永恒;死亡;人之渺小;宇宙之广漠;寂寞;快乐;友谊;失望;希望;孤独;爱情;亲情;崇高感情;品德……

示例:落 叶

舒 婷

残月像一片薄冰

飘在沁凉的夜色里

你送我回家,一路

轻轻叹着气

既不因为惆怅

也不仅仅是忧愁

我们怎么也不能解释

那落叶在峰的撺掇下

所传达给我们的

那一种情绪

只是,分手之后

我听到你的足音

和落叶混在了一起

思 念

舒 婷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到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猜你喜欢

意象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意象、形神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人与花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