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中培养学生个性化作文思维能力刍议
2014-08-15郑庆忠
郑庆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但在实际写作教学活动中,学生苦于无话可说或思路不畅,即使勉强写出来,文章也是认识肤浅、立意陈旧,大多数学生把议论文的写作视为苦差。高中阶段,写作训练、高考作文的重点皆为议论文,因此,指导好、写作好议论文,应成为师生共同研讨的课题。
学生为什么怕写议论文,或者写不出较高水平的议论文,谈“议”色变呢?笔者认为: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思维呈现单一性、直线性,缺少发散性、求异性。要改变现状,打通学生写作思路,消除思维障碍,提高思维能力,显而易见,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应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上多做文章。
现代教育科学指出:所谓发散性思维,即主体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对一个问题沿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运用假设、推测、联想等形式生成解决问题的种种方案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辐散思维。发散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从自然科学角度看,它可以发现新事物;从人文科学角度看,它可以突破陈见,创立新理论。对中学生来说,自然科学上的创造发明并不容易,但在作文写作上培养创造性思维并非不可能。笔者在写作教学实践中,就此方面做了初步尝试,深感从思维方式上对中学生进行作文立意训练,可弥补中学生认识水平等方面的不足,使思维世界展现出一片新视野,使学生看到不曾发现的新天地;甚至出现思维上、认识上的顿悟,闪现出灵感的火花,使文思之泉充满灵秀之气。
一次,在上写作课时,我用投影出示了“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理。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者见之,挈妻子而去走”(《庄子·天运》)这样一则寓言故事,让学生阅读,并让学生弄通弄懂这则材料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我对学生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同一材料,观察的角度不同,思维的指向也不同,立论的角度也不同,就这一材料,我们按如下四种思维指向分析,看会得出怎样的结论?
一、顺向思维
指思维循着原材料所告诉给读者的直接指向考虑。学生清楚了这一要领后,开始了思考,一会儿,一位学生开始发言:“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不顾自己的实际,盲目模仿,结果比以前更丑,可以从‘盲目模仿要不得’这一角度立论。”一位学生紧接着说:“东施模仿西施后,乡邻们都避开了,可她仍在模仿,可以从‘东施无自知之明’这一角度立论。”
听了上述两位学生的回答,我笑了,并说:“上面两位学生从东施的行为角度作了顺向思维,那么,谁能从东施乡邻们的角度再做分析呢?”教室里一时静了下来,同学们都在认真思考,不一会,一个女学生站了起来,说:“东施乡邻们象对待瘟神一样避开了东施,为什么就不去帮助她、关心她,为她指出行为不妥之处呢?因而,我认为可以从‘莫做东施乡邻,奉献一点爱心’这一角度立论”。这一学生话音刚落,教室便响起了一片掌声。
二、纵向思维
指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推理和引申。提出这一问题后,我进一步明确,纵向思维是在顺向思维的基础上作深层次地思考,同学们能否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分析?
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积极思考,好一会,还未有人发言。这时,我微笑着向大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西施的美在哪里呢?”同学们不假思索地回答:“在于她的天生丽质,”我因势利导,说:“回答很好,西施之美不在颦,而在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颦是因为她心口痛,但东施却不明其理,误将表面的东西当作实质的东西……”,我的话未说完,一位向来才思敏捷的学生站了起来,笑着说:“老师,我明白了,可以从‘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否则会出差错’这一角度立论”,学生们都笑了。
我紧接着问学生:“假如东施也是个美人,去模仿西施,东施会被人嘲笑吗?她会变得更美吗?”,学生经过讨论,一致认为:东施不会被人嘲笑,但也不会变得更美。我又进一步让学生思考:“东施为什么不会变得更美呢?”,还是刚才发了言的那个女学生举起了手,我示意她发言,她眉飞色舞地说:“我认为一味模仿别人,就永远停留在别人之后,因而,可以从‘美需要创新’这一角度立论”。
三、横向思维
指对联系原材料以外的内容进行思考。听我介绍完这一概念后,一个学生就举起了手,说:“东施效颦给人留下了千古笑炳,而现在社会上也有些人不考虑自身实际,有些单位不结合本部门的实际,借改革之名,盲目模仿他人,盲目模仿外单位的做法,即所谓先进经验,其结果越学越糟,甚至失去原有特色,若邯郸学步,贻笑他人,这类事情,比比皆是。根据以上分析,可以从‘东施效颦’给我们的启示这一角度立论”。
四、逆向思维
指取与原材料相反的观点,进行求异探究。它的主要特征是标新立异,推陈出新。作为求异思维的一种特例——逆向立意,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它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从培养中学生思维的角度看,它可以使中学生的思维变得广阔而又深刻,新颖而又独特。我仍以此材料启发学生。
一位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站起来说:“东施为什么要去模仿西施?因为东施知道自己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她模仿的愿望是好的,不模仿,那么她就无希望使自己变得美些。这比起那些生得丑却自以为不错,不采取措施去改变现状的人,不是更有自知之明吗?我认为,可以从‘东施有自知之明’这一角度立论。’这位学生的话刚说完,她旁边的一位男学生就急不可耐地站起来发言:“我赞同前边同学的意见,再说,要模仿就难免会失败;可是,不模仿就永远不可能提高,不可能改变现状。东施的失败,仅仅是技术上的失败,只要她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总会成功的。我认为,也可以从‘东施敢于直面现实,勇于改变现状,大胆模仿的精神值得提倡’这一角度立论”。
这两个学生的发言不落窠臼,让人耳目一新,我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学生们也报以热烈的掌声。
对这一寓言故事多角度评析完毕以后,课也快结束了,我当即布置了下次作文:以“周衰,有秦青者,善讴,而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而辞旧,青饯之于郊;乃抚节悲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薛谭遂留不去,以卒其业”(《宋书·志第九》)这则故事为材料,多向思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学生不久便交上了作文,从学生作文实际看,有五分之三的同学倾向于顺向思维,他们主要从“‘求反’是明智之举”或“秦青的教育方式值得提倡”等这样的角度立论。五分之一的学生能从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的角度立论,从横的方面,他们这样来立沦:“‘求反’给我们的启示”,“从秦青对待学生谈起”等;从纵方面,他们提出了“成就事业必须持之以恒”等论点:只有极个别学生能够运用逆向思维,提出了“广投名师,博采众长”的论点。约有五分之一的学生抛开原材料,立论不着边际,甚至是错误的。
通过写作课的思维训练和学生作文的实际水平,我明确地认识到,要启迪学生思维,寻求众多立意,提高立论水平,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单凭几节思维训练课和几次作文训练是远远达不到预期目的的,真正要解决问题,必须把思维训练纳入语文教学这个大系统中,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去,长期多层次,多渠道地强化训练,才会优化思维品质,逐渐培养出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基于上述认识与思考,在语文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重视了这方面的探索,其基本做法有三:
1.结合课文内容,因势利导
在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古文以后,我要求学生以“从《邹忌讽齐王纳谏》说开去”为题写一议论文,并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立论:①正面评述;主要论点有“做人应当象邹忌那样有自知之明”,“提倡领导干部学习齐王纳谏”等;②反面评述:主要论点有:“妻、妾、客美化邹忌的真实用心”,“谨防糖衣裹着的砒霜、献媚前后的祸心”等;③正反结合评述:主要论题有:“自知之明与盲目自大… ‘臣服四夷与四面楚歌”等。在学习完了,莫泊桑的《项链》以后,我出示了这样几个小题目:①假如玛蒂尔德永远不会知道项链是假的以后,⑦假如玛蒂尔德没有丢失项链,③当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以后,④当佛来思节夫人归还项链给玛蒂尔德以后等。就上述问题,让学生进行大胆思维,合理想象,构思以后情节,续写小说结局以训练学生思维,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2.提供课外材料,专项训练
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在作文教学中,我适时提供一些学生感兴趣,能联系社会现实,能启迪学生思维的课外材料进行强化训练。
有的材料或命题,从正面去立论,符合人们传统的习惯认识,使文章能大开大合,如果从求异思维的角度去思量,会得出不同的认识,使文章立意新颖,一枝独秀。有一次,我提供了这样一则材料:牵牛花是缠绕茎草本花,夏季长成即攀附在篱笆和支架上,为人们送来一道绿色的瀑布。花开季节,紫的、红的,映着霞光,如同绿色缎带中的彩色宝石。对牵牛花,有的贬斥,有的赞美。根据你的态度,写一篇议论文。
师生通过共同思考、讨论、分析,最后形成如下共识:这则材料的“价值”不在于事理,也不在于物性,而是它的象征意义——“人格”和“个性”。牵牛花的象征意义有两种:第一种,它攀援他物方能走完生命的历程,可以象征某些人的心无主见,身无硬骨,总是仰仗攀附他人的丑行,这是从“否定”的角并立论,贬斥那些依附他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这种认识符合传统习惯,易言之成理,使人赞同,但很难写出新意。第二种象征意义,它自身柔弱,先天不足,却能利用他物的支撑开花结果,给自己留下一片绿意,这是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发展自己特长,成就一番一事业的壮举。这是从“肯定”的角度立意,赞扬生性柔弱而又不折不挠,顽强奋进的个性。这种认识独辟蹊径,新颖独到,极富创造性。
懂得如何立意以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行笔成文后,作文很快就交了上来。翻阅学生作文,看到两种立论,都分析人理,论之有据,言之成文,不由喜上眉梢。
3.利用辩论形式,提高思辩能力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人们一般习惯于固有的思维定势,从众心理极强,而很少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发现,同时,也缺乏或不善于进行辩证分析,很难做到“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叶燮语)。为此,在作文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 “逆众心理”显得十分必要。
鉴于以上认识,我根据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根据他们生活阅历的深浅和知识水平的高低,结合他们的兴趣爱好,积极创造条件,多次组织辩论会,把“知足常乐”“开卷有益”“有志者事竟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命题分为正反观点,让学生开展唇枪舌战的辩论。利用辩论这种形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好地拓宽和加深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并使学生初步懂得了如何辩证的分析问题,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上述途径,较为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了当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中时,如何去寻找那“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具有多面性,这就要求我们应从动态去观察、认识、分析事物,变单一思维为多元思维,平面思维为立体思维,封闭型思维为开放型构思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正确地认识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写文章,才有可能立意新颖,构思巧妙;才有可能摇曳多姿,妙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