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生活走进语文

2014-08-15梁宗仁

中学语文 2014年9期
关键词:教学服务东坡沈从文

梁宗仁

每个语文教师都承认语文就是生活这一说法,但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又自觉不自觉地把语文和生活区隔开来:语文就是语文,生活就是生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今天的语文教学,应非常明确一点:那就是自己的职责——生活为语文教学服务,让我们的受教育者以语文去认识感知生活,达到提高自我素质的目的。这就是近年来语文教改的方向。

语文与生活是双向互动的。当然这仅是理论,对于我们语文教师而言,不能停于这一理论上,而要身体力行地实践。这是我们语文教师不同于常人的义务与职责。对于大多数的语文教师的困惑不在于对理论的明白与否,关键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如何让生活为语文教学服务。

语文教师面对的每一个受教育者,他们已经有了生活,当然丰富程度是不同的。我们当前在教学中就是要充分地调动和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他们已有的生活是远远不够为我们的教学服务的,解决的方法就是尽最大努力地让他们去从文学作品中获得阅读。所以每一位语文教师,以及家长都有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的责任。这是走向语文的第一步。

语文教材是当前学生一种重要的阅读材料。阅读的培养是一项极其重要又久远的工程。可以说对一个人而言,阅读能力的强弱影响到其一生的成功与否。一个民族阅读能力的强弱决定其民族的发展与否。而今天我在这里只就教材的阅读而谈。很显然,阅读结果就是理解,没有理解的阅读不为阅读。不过任何阅读都有理解,这是毋庸质疑的。只是理解深度是不一样的。而我们的教学则是要学生发挥最大潜能,尽可能深入地理解教材中材料。有时教材编写者和从教者站在同一个面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均要达到同一个高度,这是很有难度的,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艰难与尴尬之所在,因为每个学生有属于自己的不相同的生活经历。而我们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克服这些差异而求同。一个问题部分学生理解了,而部分不能理解,这就要求教师来承担起这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却要达到理解的任务。我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的生活走进教学中来进行帮助。

例如:在八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材的《核舟记》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学生就此便质疑,为何“东坡抚鲁直背,而鲁直不抚东坡背”?此问题咋看如同为啥不把狗当初叫做猪一样荒唐,但无论怎样,学生提出了,作为教师必须想法给以解答。关键是如何对学生解答?教参中没有答案。就课文回答,只能说:作者就是这样写的,或者艺人在核桃上就是那样雕的。如果学生再进一步问,艺人为啥雕成东坡抚鲁直背,而不雕成鲁直抚东坡背?显然教师这样的回答是不能让学生满意的,但如果教师以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行打比方来解决此问题:每个同学几乎都有关系不错的朋友吧!那么大家现在仔细想一下,在你们俩人之间处理一些事情,或者外出时,是不是常存在着一人依赖着另一人的情况。学生经思考之后,发现朋友之间大多都是有一个依赖另一个的现象,特别是外出到一些公共场合时,往往是那个显得较强的照顾另一个。如看电影时,这个强的关顾着另一个不要走散,当需要零食或饮料时,让那个受依赖的不要动,他马上就买来。现在再回到刚才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上,学生会马上明白,苏东坡学识高,社会影响大,而鲁直则次之。那么苏东坡为何抚鲁直背原因是显然的了,这时学生就会更进一步感受到了此文中所介绍的艺人不仅仅是手艺高超,而且还对生活有深入的理解,“东坡抚鲁直背”这一细节并不是他随意地雕成,而是有其内在的根本原因。这时学生不但明白原来的问题,也对雕核的艺人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敬佩,时则发现这不是一个荒唐的问题,而是深入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教师这时马上鼓励提此问题的学生,那他定会开始喜欢你的语文课了,也敢大胆质疑了。这就是生活对语文教学的作用。当然这类事例是很多的,我相信每位语文教师或多或少的碰到过,只是是否留心记下来。

我不妨再举一例:鲁彦的《听潮》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课下注释是这样的:慵(yong)懒:懒,这是同义复合词,慵即懒。而在《现代汉语词典》对“慵”有这样的注解:慵:〈书〉困倦:懒②:~困。把这两个注解比较一下,我认为《现代汉语词典》的注解较准确的。其原因是提出“困倦”的解释。而就教材的注解让学生去理解这一词语,我认为是根本不能理解这一词语的妙处的。如果按教材上的注释,那在现代汉语中有一个“懒”就行了,何必又多出一个“慵”字呢,岂不累赘。如果我们这样引导学生:中午有些学生往往提前到校,完成作业后常把凳子拿到楼道去晒太阳,当上课预备铃响时,你是以怎样的心情及感觉走进教室的?学生的回答是困倦、晕晕乎乎的,不愿上课又无奈、摇摇晃晃地走进教室。我说这就是“慵”。那这能是“懒”吗?很显然其意义要比“懒”丰富的多。这也是我认为《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注解好的原因。

其实我们以生活为教学服务,说透了就是教会学生把生活与阅读理解结合起来。当学生具备了这一能力之后,他们会一生受用不尽的,接下来他们会自觉地发现并运用生活为阅读服务,阅读又使他们发现认识生活这一规律的。我认为这也是他们以后治学的一条最佳途径之一。黄永玉在回忆他的叔父沈从文时,就谈到沈从文在考古时非常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一次日本一学者持他们历史上一皇太子的画像求访沈从文辨别真假,因为画中的皇太子是当年到唐朝的国都长安所画的像,之所以怀疑不是真的,是皇太子不该身着中国的唐服,应该是日本的朝服。沈从文则说:皇太子较为年轻,他来到如此繁华的长安,看见美好的唐人衣服,好奇之心使他会穿起唐人的衣服而画像留念。如同我们今天旅游到异国他乡则身着当地人的服装摄影留念一样。这是非常自然的、合情合理的生活现象。日本学者释然而归。

当每位语文教师能很好地把语文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时,学生定会喜欢与尊敬你,学生的语文成绩也是不会低的。当然有一个前提:就是语文老师必须常读书,自己有丰富的知识与深刻的理解力,才能很好地在教学中把语文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

猜你喜欢

教学服务东坡沈从文
来华留学生对全英文授课教学服务满意度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以昆明医科大学为例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宜兴:东坡书院忆东坡
东坡画扇
沈从文小说开头艺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