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将金针度与人——诗歌鉴赏与创作教学中的要点

2014-08-15胡永生

中学语文 2014年21期
关键词:移情物象主观

胡永生

语文教师是中学生诗歌鉴赏与诗歌创作的引路人。虽说最终学生能力的形成不是教师教出来的,但老师教什么,怎么教却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对处于启蒙阶段的学生,更是如此。

一、一枝一叶总关情:“意象”

“意象”这个词很早就出现在诗论中。简而言之,意象就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象”是指诗人的感知。“意”是“象”的触发,“象”是“意”的载体,二者水乳交融,互为依托。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里提出“窥意象而运斤”的美学命题,含有依循意象来运用技巧的意思。为表达特定的情感,诗人选取进入到视野的特定物象,再通过有组织的语言文字的传达,就形成了诗。

鉴赏诗歌也好,创作诗歌也好,抓住了物象,就等于抓住了“藤”,只有顺藤,才能摸出诗歌所要传达出的情思这个“瓜”。没了物象,诗歌就成了白开水,就成了大白话,就成了空口号,就成了没了血肉的“干尸”,就没有了艺术性和文学性这个诗歌的灵魂。所以“物象”是诗歌鉴赏和创作的第一要务。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以一组蕴含着情思的景物,构成了秋日黄昏的一幅图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画面透射出荒凉、萧瑟的气氛,表现了诗人客居异乡、日暮途穷、凄凉窘困的心境。这种选取特定的物象,通过形象的描绘,寄托传达出作者的情思,具有鲜明的可感性。陆游的《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以“瓜州渡”和“大散关”两个典型场面为物象,概括了自己一生金戈铁马的抗金生涯。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心中泣血的痛楚与遗恨曲折地表达出来。“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叙写出诗人当年的威武雄壮。一个渴望抗金收复失地恢复中原富有壮志的高大爱国者的形象鲜明的矗立在读者的面前。

有了诗人精心挑选的物象,又在诗中组合的物象里渗透了作者主观的情感,诗的意境也就营造出来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作诗的首要要求,“意与境二字而已”,“有境界自成高格”。自古及今凡有成就的诗人无不重视物象的运用。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清幽闲适的意境,王维的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则有恬静优美的韵味。因此,意境是从诗作的整体效果上说的。“意”即情意,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境”即境界,是诗中“寓情”的意象的排列层次。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互相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总之,诗的情感抒发是建立在形成意象的基础上的,在“情”和“景”的交融层面上,“意象”与“意境”是统一的,但“意境”更强调主体和客体交融所形成的境界。开掘诗意,深化意境,是诗的永恒追求。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鉴赏诗,从意象的选取入手来构思诗。必须让学生树立意象意识,牢记没有物象入诗,最好就不要动笔写诗。

二、便引诗情到碧霄:“移情”手法

诗歌中的“移情”手法,是指主观情感移置于客观物象,使客观物象人格化,具有特定对象的人的情感,或者承载独特的主观意识。它以客观物象的审美特性同人的思想、情感相互契合为前提,借助联想和想象,是客观物象人格化与主体情感客体化的统一。自古以来,文人雅士们在诗歌创作中往往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性格、生命及思想感情,使得草木含情,山水有意,借以表达个人的思想情趣和丰富的社会内涵。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到杜甫的《蜀相》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再到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国古代诗歌中随处可见这些脍炙人口、有着极其丰富内涵的“移情”诗句。再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的这四句就是运用移情手法抒发了壮志难酬、宏性思维;只有让学生以自主寻求审美情趣为目的,按怀疑—探讨—创造的步骤去欣赏文本,而不是在教师的诱惑里用肢解分析含义的方法把学生压迫到终点线,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语文文本教研能力,提高他们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本位意识,才能让语文教学的理念和素质教育,也就是学生个体能力的提升真正地融为一体,从而真正体现语文教学中的“人本”意识!

让我们一起重视“人本”意识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让语文阅读教学在迎面而来的教改春风里焕发出更大的活力,取得更大的成就。

猜你喜欢

移情物象主观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主体的突围
——论移情行为中两种现象的区分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对立与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