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辅助情感线 盘活新思维—多媒体在现代诗歌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2014-08-15赵丽丽王金杰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4年2期
关键词:理想意象辅助

文 赵丽丽 王金杰

语文的阅读学习总是伴随着思维和情感。阅读教学只有充分唤醒学生的情感活动,让学生带着情感去理解、体悟和表达,才能展现出他们的个性创造力和品质思维力。然而,在以传统教学手段为主的学习环境里,学生的学习往往止步于“满堂听”“满堂记”和“满堂看”,忙忙碌碌,只有被动地回答,被动地接受教师或优生的“外来”结论。如此情形,学生没有了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情感体验就会被风蚀,参与热情被风化,积极探究匮乏,主动思考丧失。这样一来,连“思考”都已经不是自己的了,又谈何培养个性思维呢?

多媒体环境的植入,对解决上述问题无疑就是一个“支点”或“拐点”。多媒体辅助阅读教学,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技术”的更新升级,而是让多媒体去熏染和唤醒学生的心灵世界,辅助情感线,让学习主体有着更多的语言实践和真诚体验,带着自己的独特体验去参与学习,主动构建,从而自然而然地让自己“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释放情感力,盘活新思维。笔者现结合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现代诗歌的学习,谈谈自己的几点实践和思考。

一、创设情境,激活感知思维

2011版课标指出: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这些都与感知感受性阅读思维密切相关。

在诗歌教学中,感知思维的激发,往往需要学习者在最佳状态下才能“发酵”而成,为后续的思维交流和碰撞夯实基础,铺路搭桥。为此,我们需要让学生在积极的语言活动中培养感知思维,积淀感知思维。

感知思维需要情景创设和铺垫。我们知道,人的认识感受并不是靠外部刺激直接获取的,而是外部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交融交互产生的,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是获得思维感知的友好、有效途径。

多媒体的恰当介入,正是给了情感元素丰沛的诗歌学习互动而生动的情境。多媒体所创设的,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直观世界、直面世界,让学生穿梭在诗歌情境里,“直视无碍”,感知被激活,思维更活跃。

譬如学习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我们为了达到“激活学生感知思维”的目的,就可以设计如下多媒体辅助方案:

欣赏MTV《乡愁四韵》,品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等句子的朗诵语气和韵味。

在这样的MTV情境里,优美而感伤的旋律能让学生“怦然心动”,自觉不自觉地进入特定的意境里,浓浓的乡愁、深深的哀思、久久的期盼,如同腊梅花一样的芬芳绽放,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了一位漂泊他乡、归国无望的老人的酸楚和无奈,学生的情结被打开,思维情点被触动。

反之,如果没有多媒体音乐和画面的“牵引”和“梳理”,对于这样深切的情思,阅历尚浅的初中生又如何能体会得到,情感思维又如何被激活呢?

二、发散意象,拓展探究思维

诗歌是意象群的组合,很多时候,这样的意象群是抽象而模糊的,在通往“从文字到旨趣”的道路上,学生的探究难度可想而知。只有给学生搭建一个支点,搭建一个阶梯,学生的诗歌探究思维才能更流畅、更舒畅。

多媒体所互动和辅助的正是这样的“支点”和“阶梯”。在多媒体辅助的环境里,那些抽象的意象会因为“如临其境,如在身边”的生动元素而变得形象,变得清晰,此时此刻的探究思维也会从“惊奇和问题”开始,冲破教师预设所不能及的“笆篱”,萌生新颖的看法和观点,带来意想不到的神奇和惊喜,让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对诗歌的情感体悟也会升华到新的温度。

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理想》这篇诗歌时,面对刚刚踏上“理想”之旅的初一学生,诗歌丰富而集中的意象显然是“在山的那边”,如此情形,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更形象、更直观”的动态功能,对理解和破解意象作一点“铺垫”,用“他山之石”辅助“攻玉”。

欣赏配乐诗朗诵《理想》,模仿屏幕上的动态提示语,仿写句子“理想是 ”,利用电子白板的“擦除”“圈点”和“回看”功能,看看哪一组写得最精彩。

在这样“有情有景”的氛围里,学生的探究思维正如袁宏道《满井游记》中所言,“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探究热情被点燃,发散思维被扩散,一组组充满诗情画意而又极富创造力的句子便跃然纸上。如:

理想是高山上的雪莲,绽放纯洁的花朵;

理想是梦中的珠穆朗玛,跨越岁月的坎坎坷坷;

理想是笔尖下的流淌,理想是众志成城里的船桨;

理想是《少年中国说》,理想是《梦想中国》;

理想是贝多芬的“命运”,推开坚强的大门;

理想是海明威的“硬汉”,演绎百折不挠的精神……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这里,多媒体“入情入境”的多维触动,给予学生的恰恰是“零距离”的激发和启示,让“理想”这一抽象的意象变得可感可知,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探究度和发散度,理解更通俗、更便捷、更深刻,或隐或现地生发出多媒体“互助”的力量。

三、丰富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新课标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诗歌教学因其丰厚的艺术性“难为”“难懂”,在初中阶段一度被搁浅,被冷落,在此背景下,重拾“拓展思维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

品质思维力源自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比宇宙更辽阔的是什么?是想象力。”诗歌阅读就是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启迪创新思维,丰厚语言实践能力。

想象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培育、培养和培植,而学生的想象力却是参差不齐的,我们如果在诗歌教学中一味强调学习个体的“顺其自然”,就只能导致有的“吃不消”,有的“吃不了”,“遇强不弱,遇弱不强”,效率指数会大大下降。

多媒体辅助和补充的恰恰就是这样的丰实想象力。无论是穿越时空的诗歌背景、音乐背景,还是入情入境的动态画面补充,多媒体的艺术世界创设的,正是穿透文字的丰厚而立体的想象空间。

让我们来看一下《再别康桥》的多媒体设计方案:

夕阳西下,火焰般的背景下,逐行动态显示《再别康桥》文字,背景音乐是《二泉映月》和《梁祝》。师生共赏。

透过这份设计,我们不难想象到《再别康桥》美美的学习环境,这样的“唯美”状态,最适宜盘活学生的想象,释放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终究,美美的背景音乐、美美的背景图景,入脑、入耳、入心、入情,带来的必定是心灵的浸润、情感的熏陶、思维的激越。

当然,多媒体辅助诗歌学习的“长板”自不待言,但在实际操作中还要在煮透诗歌、渗透情感上做足文章,以防“蜻蜓点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喧宾夺主”等“短板”元素的交叉混搭。唯有如此,多媒体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才有力更有效。

猜你喜欢

理想意象辅助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小议灵活构造辅助函数
倒开水辅助装置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易混淆车辅助识别系统设计与实现
意象、形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