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草原》教学设计的几点看法
2014-08-15闻艳艳
◆闻艳艳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马头镇张林小学)
《草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篇课文。文章节选自老舍先生的《内蒙风光》。该文描述了作者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内蒙古同胞热情款待的美好情景。作者用极其清新、优美的语言,把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渲染的淋漓尽致,学生通过学习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从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并升华为民族情,同时激发学生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为本组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本人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基于对学生能力、课程目标、教材主题的认识与理解,觉得可以从三个维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对于我们大部分学生来说,茫茫草原是遥远而陌生的,只有在新闻或者宣传片、影视剧中看到过。因此,品味优美的语句,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就成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应当立足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努力追求扎实、简约、自主、发展的课堂,力求做到省时高效。教学过程可以这样设计:
一、情境导入,检查预习,大致了解行文顺序
先播放歌曲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在优美的旋律下向学生展示迷人的草原风光,通过这样的视听感受,学生心神被带入那广阔无垠的大草原,此时不失时机地导入:“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去感受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紧接着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教师的引导,让他们认识到本文是按照“迎客、相见、款待、联欢、话别”的先后顺序行文的,写出了草原的风光美和草原人热情待客的人情美。
二、自主阅读,揣摩想象,初步感受草原之“美”
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描写了草原的风光以及草原人民喜迎远客的情景,既是朗读背诵的重点,又是体会作者表达方法的关键点。
为了让学生读懂内容,读出感情,本人觉得要适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马疾驰,车相随,襟飘带舞,欢声笑语迎远客”都是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大家带进草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样的方式,学生很快可以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从而达到读通读懂,读出感觉的教学目标。同时习得了读书的方法,为学生今后阅读同类作品做好了铺垫,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
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抓关键词至关重要。例如写作者感受的“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一句中“既……又……”的表达,把作者初到草原,面对清新的绿意又想站又想坐,不知如何是好的情怀,表现的淋漓尽致。要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讨论,发现其中妙处。
最后引导学生把目光关注在语言文字上,从怎样写的角度,说说自己的发现。通过简单交流,可以感受到两大特点:一是景物描写很有序,作者从天写到地再写到“我”:二是矛盾中见精彩。如“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把草原寂而不死,静中见活的特点蕴在其中。
三、细品语言,体会特点,深入探究文字内涵
学习本课,更重要的是欣赏老舍独特的语言,体会艺术化的表现方式。
课文中,作者多处运用了“反复”句式。典型的两句: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第一句通过“握手”和“笑”的反复,把双方初见时的激动与友好表现的更为充分;第二句通过“敬酒”与“回敬”的多次反复,把宾客双方喝酒时你来我往的热情殷勤表现出来了。通过这样的反复,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时,可先出示范例,引导发现反复;再放手让学生去读、去寻找文中的反复句式;然后通过群组讨论、对比阅读,感受这种特殊句式的表达效果,发现这些反复里所强调的文意,领悟作者表达的艺术。
这样,抓住文本的细节,引发学生的深思,引领学生从偏差走向正确,由浅表逐步深入,对草原风光、人情的认识也逐渐丰满,从中感受到作者语言的魅力!
四、拓展阅读,猜想下文,开阔延伸文化视野
文本是阅读的凭借,但阅读不应局限于文本。那么,实现语文学习的生活化,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将阅读的视野引向课外非常重要。
课末,可以借助文中“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一句引发学生猜想老舍先生的《内蒙风光》还会写些什么来表现浓浓的民族情呢?激发学生走进名著、读整本书的愿望。
通过这样细致的教学,学生对经典作品中精妙文字的捕捉能力和赏析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对大师的语言表现方式会有一定了解,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