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前演讲小活动规范化初探
2014-08-15蔡志贤
蔡志贤
众所周知,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一般都要先进行“暖身”运动,其目的在于增加肌肉的柔软度,于活动前做好热身准备,从而提高训练效果。同样,在开展心理团体辅导时,通过“暖身”活动,可以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起到引出主题的作用。而在语文课上,“暖身”活动就是通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课前五分钟演讲、课前读书报告、课前小辩论、课前小主持等活动,让学生大胆参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对语文课堂的兴趣,提高概括、表述、信息搜索与整合、应变等综合能力。
语文课堂“暖身”活动的开展,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在最大程度上增强学生之间的默契度,促进教学相长,让大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能够拥有比较突出的口语交际能力,从而为应对时下比较时髦的大学自主招生考试面试和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语文课堂”暖身”活动面临的问题
1.内容过泛
俗话说:“开弓没有回头箭”,“覆水难收”,语文教师灵感式授课的类型应该不算少,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某种教学尝试应有比较充分的准备,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暖身”活动中,教师如果对活动的话题、形式、时间等没有作合理的规划,就会出现“过泛”的现象。如,话题过泛。部分老师迫于教改形式不得已而为之,故开展活动时,在话题选择上多采用放任自流的“牧羊式”。结果学生囿于个人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关注面,选择的话题大多为芝麻小事且以自我为中心,久而久之,话题重复率过高,社会关注度不够,学生兴趣无法燃起,“暖身”活动成为一种形式,有名无实。有的课堂形式过泛。教师对单位时间内的活动形式缺少安排和设计,活动缺少稳定性,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活”而不“动”
“暖身”活动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从而在互动过程中撞出思维的火花。“活”的是氛围,“动”的是思维。但是,不少教师开展的课前“暖身”“活”而不“动”,学生笑一笑、乐一乐、嚷一嚷,以个人体验和快乐为主,甚至出现台上同学讲、台下同学自个乐的现象,缺少真正意义的互动。笔者认为,如果学生的思维没有被真正激发开来,“暖身”活动仍然只是一个花样和形式而已。
3.盲目开展
“暖身”活动是语文课堂的组成部分,是传授知识的一种重要延伸,同时是提升能力和达成目标的一种最佳平台,因此,它应该而且必须被纳入教师的备课过程。故而,教师在组织“暖身”活动时,应有比较明确的计划,如在规定的单位时间内,需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能力是什么;下个单位时间,侧重点又是什么,这样进行相应的规划后,“暖身”互动的目的性和作用也便凸显了出来。但是,从目前的课堂“暖身”活动来看,“暖身”活动的目的性并非十分明确。“暖身”活动仅被当做是一种游戏而已,没有真正起到起应有的作用。
4.一成不变
“暖身”活动如果驾驭得好,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若缺少变化,久而久之,“暖身”活动就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肘了,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课堂负担,另一方面身子没“暖”成,倒先“感冒”了。笔者认为,“暖身”活动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是变化发展的,因此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暖身”活动时应考虑到不同年级的心理特征、不同阶段的授课目标、不同班级的学生情况等要素,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选择和设计“暖身”材料,而非一成不变,一贯到底。如高一举行的课前小演讲,到高二时形式、内容、要求等若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吸引力就会逐日下降,学生上课兴趣也会日渐下调,最后,“暖身”活动成为一种负担。
二、语文课堂“暖身”活动的规范化尝试
1.定方案,定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暖身”活动亦然。活动实施之前,教师最好要有明确的活动方案,将活动目的、内容、时间、地点、形式等项目列入其中,并在班级中予以公布,提升学生的期待,提高其对“暖身”活动的认识。之后,教师再设定“暖身”活动单位时间内的活动内容和活动主题,查找相应的符合中学教育实际和阶段教学内容的话题,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注意,另一方面拓宽课内知识的外围。
2.定话题
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暖身”活动对于学生来说也许是一件新鲜的事情。但是,如果“暖身”活动的话题不加控制,一开始便陷入泛滥成灾的局面,那么最终只能宣告“暖身”活动的目标达成失效。因此,教师有必要在开展活动时,对活动所讨论的话题进行相应的规定,从报刊杂志上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紧扣高中阶段教学内容的话题,如在教授《论语》时,可以选入“盐慌”“助人为乐该不该重奖”等话题;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引入“今人续写《红楼梦》如何看”“名著翻拍该不该”等话题……在话题讨论形式上,可采用多话题选择式、固定话题式;也可是一日一话题、多日一话题。这样做,既让学生每天都能从课堂管窥社会,还能够利用话题激发出不同的观点,点燃思维的火花。
3.定阶段达成目标
正如前文所说的,“暖身”活动应具计划性,体现在不同阶段所达成的目标的设定上。在笔者看来,“暖身”活动可以分成六个阶段目标:第一阶段,练胆量。笔者所任教的学校中,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上台发言的机会不多甚至没有,因而高中阶段上台发言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尝试和挑战。学生首先要排除的是恐惧,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可将阶段目标定位为“练胆量”,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台,不失时机对他们多加鼓励,以促其增强自信。第二阶段,扩音量。学生敢上台,已战胜最初的恐惧心理,但还没有掌握相应的演讲技巧,尤其不敢大胆发出自己的声音,因此,教师在本阶段重点点评学生音量,并告知音量提高的方法,使之不仅敢说,而且能大声说。第三阶段,求质量。当胆量和音量都能够基本达到演讲要求时,演讲内容的质量将是重中之重。此时,学生已基本具备了概括、表述能力,可以加大活动的难度,如要求学生要认真撰写演讲稿,要注意控制时间,要注意观点的阐述方式等。第四阶段,促应变。当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驾驭演讲内容时,教师可在提高演讲质量的基础上增加应变能力的训练,如在演讲结束时,可以增加自由提问环节,考察学生在演讲过程中对话题和材料的准备程度,以此来提高应变能力。第五阶段,次综合。教师提供几个话题,对演讲者不作事先安排,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准备相关演讲材料。然后,课堂上随机抽签上台演讲,在本阶段,学生准备的量较大,但其知识综合能力和概括能力也会随之提高。第六阶段,全综合。教师可模仿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面试模式,在授课前随机给出话题,给全体学生一分钟的思考时间,然后给出2-3个名额让学生自由上台表述,每位学生阐述观点后要接受“模拟评委团”的提问。
4.定顺序
“暖身”活动的开展要具有一定的顺序性,以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台,并拥有较为充裕的准备时间。定顺序一般可采用如下方式:一种是以座位号为依据的排列方式,全班从1至末号轮个遍,但时间一长,学生会产生疲惫感和无趣感;一种是以姓氏笔画多少来排列,但此法不利于演讲活动的评分;还有一种就是以班级小组为单位,如有10个小组,就以10人为一轮次,小组内抽签决定先后顺序,然后由小组长抽签决定组别顺序,最后将两者结合起来。笔者在实践发现,最后一种方式在效果上会明显优于前两种。
5.定时间
无规矩,无以成方圆。既是“暖身”活动,就应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前文已经讲过,“暖身”活动的时间一般为2-5分钟,教师在开展活动前要将时间事先定好,然后不折不扣地执行。考虑到学生在不同阶段活动中会出现“意外”:初期,有些学生胆量明显不足,时间可以控制在1-2分钟内,适可而止;中期,学生胆量有所增大,音量有所提高,其表现欲也随之增强,内容准备也相对充足,时间可以控制在3-5分钟;末期,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已得到有效提高,演讲内容会越趋于理性化,内容会更丰富,教师此时应该引导学生对演讲材料去繁就简,讲究凝练,时间可以控制在3分钟。当然,在活动中若出现超时现象,教师可作进一步引导,尤其是对超时过多的同学,在表扬的同时指出其问题所在。
6.定等级
“暖身”活动是课堂的组成部分,适当的奖励与惩罚是符合要求的。教师在最初的安排设计中要定好奖罚规则,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成立“模拟评委团”,专门负责评分定级工作。每一轮结束,可以评出诸如“最佳演讲者”“最佳撰稿者”之类的荣誉,颁发奖状,有条件的班级还可以对之进行相应的物质奖励,从而让学生既能够享受到自己努力所得到的快乐,同时也能在认真自觉地准备演讲材料过程中提高个人的语文综合能力。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思辨表述等方面的能力。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差已成为困扰语文教学的一个问题。而课堂上必要的演讲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除了培养学生的大胆表达的勇气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能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实现师生、生生良性互动,较大程度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因此,语文老师有必要认真对待语文课堂上的“暖身”活动,以此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