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2014-08-15王以松

中学语文 2014年12期
关键词:紫藤萝切入点课文

王以松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而阅读教学的内容则主要是一篇篇课文,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则是语文教师一直探究的话题。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理清课文层次脉络,理解课文内容,探讨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的观点或思想感情等,最终目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何高效率地完成这些任务,更是语文教师探讨的话题。

语文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教育教学专家精心挑选的美文。作为语文教师,如果能根据每一篇课文的不同特点找到符合教学这篇文章的“切入点”,那么阅读教学就可以顺利的进行,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里所说的“切入点”,不等同于教学环节中的“导入”环节。“导入”是上课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入新课,是学生进入新课的“前奏曲”。而“切入点”是指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进而学习理解文本的过程。一般来说,“导入”在前,“切入”在后。当然,“切入点”与“导入”环节也可能重叠(导入的环节就进行“切入”)。然则,怎样探寻语文教学的“切入点”呢?

一、从文章的题目探寻“切入点”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时能很准确的揭示文章的主旨,有时则对文章的主旨起提示作用,阅读教学中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一点,从文章的题目入手顺利切入。

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一位老师是这样切入的:导入新课之后,教师引导:“紫藤萝是自然界的一种……”学生接:“植物”,师引:“而瀑布是自然界的一种……”学生接:“景观。”师:“这是两种完全不同事物,为什么能够联系到一起呢?”学生思考之后有人回答:“作者是把紫藤萝比喻成瀑布,用了比喻的手法。”师:“那么作者为什么能够把紫藤萝比喻成瀑布呢?”生:“因为紫藤萝长得很长,很宽,很旺盛,和瀑布一样很有气势。”师:“说得好,那么,课文中哪些段落写了紫藤萝开放的盛况呢,让我们一起来研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等方面品味词语和句子,课堂效果很好。本课教师巧妙抓住题目中的两个关键词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切入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之中,自然而生动。

二、从文章的结构探寻“切入点”

这是一种常见而且很传统的切入方式。有一些文章,结构上的特点很鲜明,那么就可以把“切入点”放在文章结构方面。在教学《幽静悲剧》时,一位教师是这样切入的:教师出示要求:默读课文,思考:假如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应该怎么分,为什么?然后学生先思考,之后交流。

生:我认为可以这么分:1—6段划分为第一部分;7—10段是第二部分,11—16段是第三部分。

师:那你的根据是什么?

生:因为第六段写到:“这一条神奇的幽径,情况大抵如此”,说明以上内容主要写幽静的情况(景色);7—10段主要写了幽静中的股藤萝之美,而11段的开头有一个词“然而”,接下来写股藤萝被毁,所以这样分。

师:很好!这位学生眼光很敏锐,善于捕捉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以及关键内容。那我们下面来学习文章的第一部分,这一部分写的是幽静之美,作者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呢?……

还有一类文章很适合采取从结构切入的方式,这类课文就是山水游记,如《阿里山纪行》,因为这类文章大多数要交代时间、地点的变化,这样文章结构方面的特点就十分明显了。

三、从文章的内容探寻“切入点”

“从内容切入”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切入方法,语文教师教学大部分课文都可能采取这种方法。因为每一篇课文都有实实在在的内容,而且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中之重就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才能探究文章的主题思想,才能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才能欣赏文章的语言特色,才能形成独特的,有个性的阅读体验。从文章的内容进行切入就是一种开门见山式的切入方法,很实用,也便于操作。

一位教师在教学《变色龙》时的切入过程:导入新课之后,教师检查了预习,师生共同介绍了作者的相关信息,疏通了生字词。然后出示自学要求: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完之后思考: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读后交流。

生一:讲了一个叫“赫留金”的人被一只狗咬了。

师:你提到赫留金被狗咬的事情确实是对的,但是没有说完整,还有谁补充,或者说有不同意见?

生二:课文讲了一个叫“奥楚蔑洛夫”的警官变化无常的事情。

师:变化无常这个词用得不错,但是你没有概括道奥楚蔑洛夫在干什么时变化无常的,漏掉了重要信息,还有谁来补充?

生三:这篇小说讲了一个叫“奥楚蔑洛夫”的警官处理一起“狗咬人事件”处理时态度老是变化的事情。

师:嗯,你概括的既全面也准确。你刚才提到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时态度老是变化,那么到底变了几次呢?又是怎么变的呢?为什么要变呢?请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点勾画,在文中找出来。……

四、从文章的写作手法探寻“切入点”

这种切入方式不是很常见,因为按照一般的教学思路,总是把作者的表现手法,文章语言方面的特点放在后面的环节进行的,因为学生只有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但这并非说一定不能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进行切入,有一些课文,从这个角度切入,还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应该敢于尝试。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范进中举》一课是这样切入的——一开始学生默读全文,之后老师提问:同学们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主要采取了什么手法来写的?有学生说语言、动作之类。教师进一步补充说明:我说的是从整篇文章的角度去看。学生恍然大悟:是对比的写法!教师进一步启发:对,是对比,那是什么和什么对比?学生发现,范进中举之前和中举之后的对比。老师进一步追问,那么,具体是哪些方面的对比呢?学生通过跳读、思考得出:是从家境状况、社会经济地位和胡屠户、邻居等人对待范进家的态度等方面进行对比。这样,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上切入到文本的核心意义。

每一篇文章的切入点并不是唯一的,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究竟采取哪种切入方式,则取决于执教者个人对文章的理解与把握,取决于执教者自身的执教特点,取决于执教者的兴趣爱好,当然还取决于班级、学生的特点。

猜你喜欢

紫藤萝切入点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美丽的紫藤萝
美丽的紫藤萝
紫藤萝瀑布
背课文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以知识产权为切入点创新德育工作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