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三动 阶段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重庆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典型案例

2014-08-15杨小刚

中国校外教育 2014年24期
关键词:顶岗课程体系校企

◆廖 建 杨小刚

(重庆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包括“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在内的八点要求。

一、实施背景

(一)政策依据

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和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都对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重要指导意见,特别是《重庆市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规划(2012-2020年)》更是明确提出了“与充分就业和市场需求相适应,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重庆特色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努力培养培训数以百万计的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建成职业技术教育强市”的要求。示范校建设的核心是改革,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改革。

(二)市场需求

“十二五”期间,重庆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汽摩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等重点产业的优化发展,对重庆的中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加快改革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摆在重庆中职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学校基础

作为重庆办学历史最悠久的技工学校,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稳步提升培训质量,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学校计划项目的建设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先后与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的ABB(中国)有限公司、上汽集团菲亚特红岩动力总成有限公司、重庆长客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内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学生教学实习基地;在重庆长安铃木汽车有限公司、中国重汽集团燃油喷射系统有限公司等50余家知名企业内建立了学生顶岗实习基地。

为破解上述问题,我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了“校企三动、阶段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企三动 阶段融合”培养模式的内涵及主要目标

(一)内涵解读

校企三动是指校企驱动、校企联动、校企互动。一是校企驱动,即学校与企业分别发挥两个主体的作用,解决当前校企合作中,“企业一头冷,学校一头热”的问题。二是校企联动,即学校与企业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共同建设优质教材,实现在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上联动。三是校企互动,即学校与企业共同打造兼职队伍、打造专业文化、制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现在兼职队伍建设,校企文化对接和学生评价方面的互动。

阶段融合是指把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即基础培养阶段、校内外生产实训培养阶段、顶岗实习培养阶段。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培养需要,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学校理论与实训教学融合,企业教学实习与顶岗实习融合。

(二)主要目标

实现校企驱动、校企联动、校企互动,共同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通过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训、教学实习与顶岗实习相互融合,将课堂理论学习与社会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学校学习与企业实习的有机统一。

三、工作过程

(一)校企三动,制定各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校企驱动,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学校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学校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广泛市场调研,确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和岗位群,在此基础上,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制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掌握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2.校企联动,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共同建设优质教材

通过对企业调研后基于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按照“岗位(群)——工作过程——岗位能力——核心能力——核心课程、支撑课程及相关课程”的课程建设思路,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校企共同开发专业课程标准。同时,将企业典型生产任务转化为课程中的课题,并将企业管理与职业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体系中,编写专业规划教材。按照企业生产过程要求,遵循生产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以工作任务为主线,校企共同开发特色校本教材。

3.校企互动,共同打造兼职队伍,共同对接工业文化,共同考评学生综合素质

(1)队伍建设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校企合作定期互动制度》等制度,实现校企双方的“二级互动”:学校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或挂职锻炼,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同时,学校派遣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为企业开展技能培训,并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学校通过聘请企业高管、总工作为指导专家,参与制订或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并为学生开展前沿讲座,企业提供技术骨干担任学校兼职教师。

(2)文化建设

校企互动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增强专业吸引力,丰富校园文化,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传专业之道。校企互动提升文化融合,吸引高端企业参与学校专业文化建设发展,增强师生的职业归属感和专业成就感,授长青之业。校企互动对接文化建设,吸收企业文化精华,打造工业文化特色,引入企业核心价值观,知名企业产品展示,工业文化发展历程等,解生涯之惑。

(3)学生考评

与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合作开发学生综合素质“多元立体”评价体系,建立有学校、企业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实行课程考核以学校自主考核为主,实行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形式;顶岗实习考核由合作企业和学校共同考核;技能考核由学校和技能鉴定机构共同考核,从而形成开放的、多元的、立体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二)阶段融合,实践各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校企三动,阶段融合”的培养模式下,学校结合各重点专业实际,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构建了“教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构建了“阶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构建了“四段式、双循环、校企联动”人才培养模式。

1.数控“教产一体化”人才培养实践

“教产一体化”人才培养,即把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教”是指学生在学校教学环境中,通过学校教师或行业企业专家指导,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产”是指生产,主要是指在校内实训基地或顶岗实习基地,充分利用实习时间承担生产任务,实行“教学与生产,工作与学习”一体,变消耗性实习为生产性实习,从而提高学生的产品质量意识和实践能力。

2.汽修“阶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实践

通过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共建校内模拟生产环境的实训基地和校外教学实习基地,推行“阶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内基础教学、校内模拟生产环境实习、校外真实生产环境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四个阶段在整个专业教学中的结合。

3.电子“四段式、双循环、校企联动”人才培养实践

通过对企业生产实际和人才需求的调研,构建“校企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校内1.5+企业0.5+校内0.25+企业0.75”实施四段式、双循环、校企联动培养,注重实践教学,突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强化学生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环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四、条件保障

(一)机制建设保障

学校聘请专家教授、企业负责人、企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负责审核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方案、把握专业发展的方向。定期召开会议,吸收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确保专业建设的科学性、适用性、前瞻性。

(二)组织建设保障

学校成立“校企三动 阶段融合”培养模式领导小组,指导并实施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工作。同时,学校成立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及兼职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负责组织实施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工作。在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项目负责人按照“逐级分解、责任到人、层层落实”的原则,与各子项目负责人签订《项目建设责任书》,实行“五定”,即定任务、定人员、定职责、定时间,定进度。建立进度定期检查制度,确保建设任务保质保量完成。

(三)制度建设保障

学校出台了校企合作等相关制度,先后与重庆长安、武汉华中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学校遵照《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等文件,拟定了示范校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相关文件,依托学校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和学生评价相符合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确保该项目的顺利推进。

(四)资金投入保障

根据示范校建设要求,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试点经费给予重点投入,学校按建设规划资金,确保落实到位,保障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改革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的正常实施和运行。

五、主要成果与成效

(一)主要成果

1.分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重庆机床(集团)有限公司、重庆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调研,走访兄弟院校,在行业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学校总体提炼出了“校企三动、阶段融合”的培养模式,各专业分别提出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2.构建课程体系

按照职业教育自身规律,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和岗位标准构建了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代表的“教产结合”课程体系,以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为代表的“职业能力为导向”课程体系和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代表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3.创新教学内容

(1)设计课程内容。各重点建设专业打破了学科体系,将职业岗位能力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重新组合,构建新的课程内容框架,形成新的课程。

(2)制定课程标准。制定了《数控加工工艺与装备》等28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3)开发专业教材。编写了《数控车工编程与操作》、《电工基础与实训》等16门专业规划和10门特色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

4.改革评价模式

制定了学生素质“多元立体”评价方案、开发了学生素质“多元立体”评价体系,开展了“多元立体”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开发了《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学生评价手册》《班主任工作手册》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手册》等工具,形成了《学生综合素质”多元立体“评价模式推广试点工作成果集》,出台了《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办法》《学分制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

(二)主要成效

1.专业吸引力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升。示范校建设两年来,各重点专业招生人数增加,专业吸引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学校向社会输送了毕业生4543名,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对口就业率达82%、毕业生双证书获证率100%,两年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率均达到95%以上。重点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学生技能水平明显提高。先后参加第42届、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重庆选拔赛、中国重庆第三届技能大赛、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第六、第七届学生技能大赛。建设期内,学校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类竞赛累计获奖341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9个、二等奖30个、三等奖17个,省级一等奖51个。

2.校企合作形成新机制,达成双方共赢新目标。全面推行“校企三动,阶段融合”的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了校企双方双赢机制、保障机制、互动机制、考核机制,实现校企之间的合作共赢。两年来,学校邀请30余名企业骨干、管理高层、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材开发工作;选派20余名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技术革新;建立了由43名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的兼职教师师资库。同时,学校牵头成立了“重庆数控职业技术教集团”,并与42家兄弟学校、企业及行业协会签订了加盟协议,开展了快速制造技术新技术培训。据统计,校企合作年均培训鉴定受益人数达5000余人次。

六、体会与思考

“校企三动 阶段融合”培养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岗位能力,也有效地提升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吸引力。但是,在应用过程中,教学方法还不能完全适应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体现不够充分,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高水平的教研项目不够深入,高质量的教学成果有待提高等。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我们将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校企三动 阶段融合”培养模式,以改革为动力,以质量为重点,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猜你喜欢

顶岗课程体系校企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教育部要求保障顶岗学生实习安全
高职煤炭类顶岗实习“421”运行机制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