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能力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2014-08-15王晓红
◆王晓红 王 超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武警工程大学)
一、引言
近几年来,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低于“985”院校,高于“211”院校和其他本科院校,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连年来持续走高,职业教育旺盛的生命力侧面验证了毕业生就业的关键在于能力而非学历。
根据国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对高职教育的相关定位及要求,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着力培养学生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突破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从学历本位教学模式向企业本位、能力本位教学模式转变。
二、职业能力的基本构成
职业能力(occupational Ability)通常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要具备的多种能力的综合。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法制的不断健全完善,工作岗位综合化特征凸显,劳动者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能力来适应岗位变化。根据对就业市场的相关调查,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从业者的综合职业能力,首先,是职业道德;其次,为专业实践能力;再次,为社会经验,创新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从业者的各类职业证书,等等。
1.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应具备的素质和修养,包括从业者的进取心、责任感,做事认真负责,爱岗敬业、注重细节、对企业忠诚,对他人公正宽容和自律能力等。
2.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胜任工作岗位应具有的专业知识、方法能力和实践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及专业实践能力,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创造性、批判性、策略性地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应变及变通能力,运用数学和测量方法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
3.社会能力。任何工作岗位都需要与人打交道,与他人协作共同完成相关工作,社会能力主要是指在职业活动中建立、适应、发展社会关系的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协调组织及沟通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整合各种资源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和调试能力等。
4.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指在非正式学习环境下,个体组织和协调自我求知的能力,以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的变化,实现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有效管理个人时间,积极拓宽视野,选择性地汲取新知识并能将新知识、新技能和新信息应用到各种工作情景中的能力。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
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评判标准中诚信、敬业、守时、人生观、自信等五项指标分别列前五位,而对现实员工的调查显示,行业、岗位、职业发展、报酬、敬业排前五位,二者形成的较大的反差对深化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
相关调查表明,在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中,用人单位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要求最强。所以,高职教育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2.通识教育的跟进
要适应未来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在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注重人文、社会及科学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体现对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社会适应性提升的高职通识教育。
3.积极探索和完善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培养的职业人培养模式,推行职业导师制度
加强学校、企业间的合作,发挥学校与企业各自在知识传授、素质养成、技能训练和创业就业等方面的优势,整合社会资源,弥补校内教育不足,使企业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并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担任职业发展导师,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学生得学习过程置身于真实的职业场景中,通过职业发展导师的传、帮、带,强化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及职业技能,使职业指导贯穿与学习的整个过程,加快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4.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基于行业岗位工作标准的课程体系
在教育教学课程设置中,注重用人单位及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和产品专业结构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通过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开发、校企合作制定课程体系、校企共享专业教学资源等多种形式共同组织教学和技能训练,使学生接受良好的大学文化熏陶和一流的职业技能训练,为成为本行业高端技能人才和业务精英打下坚实基础。
5.推进以创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及创新水平
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基础,加强对高职生的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将创业意识教育融合于学校整个的育人机制中,制订相关政策制度,在校内构建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制度环境,引导学生树立创业精神,营造一个浓厚的创业氛围,引导学生制订创新创业计划,认真思考创业问题并努力付诸实践。比如,学校设立高职学生创业基金,创办高职学生科技园,从起点开始扶持创新创业;也可以通过建立创业工作室,通过竞聘让学生获取部门及岗位,由职业发展导师适度引导,提升学生自主创业能力。
同时,将职业资格与岗位技能考证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与权威认证机构及劳动保障职能部门密切合作,针对不同专业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及考核系统项目,推进双证考核机制。并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比赛项目,备赛中注重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提升职业素养,强化职业技能。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适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模式为基本特征,推行开放式办学,采用课堂教学与职场训练相结合、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课业考核与岗位考核相结合的“三结合”教学方式,课堂学习、职场实战、赛场竞技并举,培养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过硬职业技能并具有大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的职业人。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高[2006]16 号.2006.11.
[2]邢运凯,谢朝德.以职业能力养成为目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成人教育,2011,(03).
[3]张晓芳.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01).
[4]杨永娟,宣仲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能力指标体系构建.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