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心理与安全问题
2014-08-15梁志洪
◆梁志洪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政治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谋求生计,在农村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全国妇联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全国儿童的21.88%。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安全成长不仅关系到农村家庭的安定团结,而且关系到中国城乡的统筹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因为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呵护,情感丰富而脆弱依赖性和独立性、冲动性和理智性、自觉性和任性并存,极易产生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自我封闭,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二)情绪失控,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三)认知偏差,内心迷茫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父母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二、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媒网络的普及,各种娱乐场所的兴建,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显得更加突出。一方面,农村学校周围的网吧、游戏厅、娱乐城等,对于自制力差的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课余甚至逃学光顾电子游戏室,痴迷电游,看碟片,那些不加限制的媒体镜头如凶杀、淫秽、暴力等引诱着年幼无知的留守儿童不加分辨地加以效法和模仿,从而走上犯罪道路;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经常处于无人监护状态,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乘虚而入,有的把拐卖或利用农村留守儿童当作谋取钱财的手段,有的把留守女童当作发泄淫欲的对象,给留守儿童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其中,在留守女童中,被猥亵、被虐待、被诱奸等问题表现得比较突出。
三、留守儿童心理与安全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1.缺乏正常的亲情
留守儿童年龄多处在7~14岁之间。在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的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正常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必然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往往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悲痛、厌恶、怨恨、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同时,在他们遭受意外伤害或不法分子侵害时得不到来自父母及时的救助。
因此,留守儿童的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监护人,是孩子的首任老师,必须承担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不应为外出挣钱而忽视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双方尽可能留一方在家教育和监护孩子。如果双方必须同时外出务工,应时常通过电话、网络、回家等工具和方式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身心状况、思想动态,叮嘱孩子远离危险源,树立自我安全防护意识。
2.缺乏完善的监护
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主要有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上代监护、同辈监护四种情况,其中以隔代监护和单亲监护居多。其中,“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而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如人意处,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给这些可怜的孩子留下了一生的遗憾,有的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因此,临时监护人应明确监护责任,提高教育监护质量:一是要切实承担起教育监管留守儿童的责任,尽可能地教育和培养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尽量保护他们不受意外伤害;二是应改进教育方式,多与孩子谈心交流,关心孩子的精神世界,切忌溺爱迁就,多加教育引导;三是应与留守儿童的父母加强联系和沟通,随时告诉他们孩子在家和学校的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的情况,与他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避免此严彼宽现象的发生。四是逐步建立多元代理人监护制度,整合政府、学校、社会等多种资源,共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监护体系。
3.落后的农村学校教育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边远地区,许多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严重局限与制约,还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对规模越来越大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管理。而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的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几乎得不到学校、老师的特别关注,加之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同时,农村学校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过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样,留守儿童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往往失去了判断能力和安全防护意识,很容易受到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
还有极少数师德败坏的教师还乘机成为留守女童的性侵犯者。这对女童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社会影响极坏。
因此,当地政府加强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建设,尽可能创造条件建立起与义务教育阶段相配套的实行全日制寄宿制管理的学校,由学校的领导和老师统一对他们的安全进行监护,减少安全隐患;学校还应在节假日乃至赶集日,利用外出父(母)回家团聚之机,分期分批举办家长培训班,免费对留守儿童的父母及其临时监护人尤其是留守儿童的祖辈,进行教育、心理和安全防护等方面知识的传授,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承担起教育和监护留守儿童的职责;学校还要健全安全教育和监督机制,加强师德教育、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特别是应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准确记载家长、代理监护人的联系方式等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特别要注意发现和严惩留守女童的性侵犯者。
4.不良的社会因素
首先,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工业发展快,致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流,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
其次,社会教育制度不够完善,使得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性行不良少年,他们整天游手好闲,拉帮结派,偷摸拐骗,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最终误入歧途。
再次,因有关部门缺乏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致使众多未成年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干劲不足等不良的学习心态,整天沉迷于娱乐场所,不能自拔。
因此,当地政府有责任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的特色经济,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就业,严厉整治社会治安和学校周边环境,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安全的社会环境。同时,组织社会力量开展各种类型的“结对”帮护活动,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重点,以村组(社区)为依托,以家庭为核心的全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给农村留守儿童送去爱心和温暖,引导和确保他们健康成长。针对各年龄段的农村儿童所遇到的不同安全问题,开展形式不同、灵活多样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电视、报纸、网络、讲座、游戏等多元方式,多法并举,加强农村留守儿童防范、抵御风险的安全教育及实践。
[1]六千万留守儿童“情感饥渴”谁来慰藉.
[2]谭凯鸣.世纪关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
[3]高志强,朱翠英,卢妹香.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基于湖南省的实证研究[M].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13.
[4]王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基于陕西省的实地调研[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