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人格与高中语文教学的关系
2014-08-15刘安洪
刘安洪
教师人格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是指一个教师的全部行为,包括行为、认识方面和情态方面的因素,如态度、兴趣、判断、需要和价值等。
而教师人格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我理解为教师要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亲其师、信其道”——古老的智慧横亘千年沧桑,即使事易时移,它依然符合当今时代“和谐”的主题。
多少年来,我们把尊师爱生奉为调节师生关系的准则。现在看来这是不够全面的:为什么老师对学生只能是爱,而学生对老师只能尊敬甚至敬畏呢?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成长。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而从我们登上讲台,为人之师,甚至可追溯到跨入校园,求取知识之时,没有谁不知道,一个学生对一个老师的感情,直接影响着这名学生对这位老师所教学科的情绪。喜欢你这个人,就喜欢听你的课,喜欢学你这一科。相应的,这一科的学习成绩就好。反之,就如鲁迅先生所说:“师如荒谬,不如叛之”。可见教师的人格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之密切。
那么,教师如何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呢?
德高为师、学高为范,“德”是根本,“学”是保证。有德无学可补学,有学无德则妄学。因此,我尽力内修品德,以“德”垂范,让学生有“师”可“亲”;同时,外增学识,以学立威,让学生有“道”可“信”。
一、以“德”垂范,让学生有“师”可“亲”
众所周知,古今中外,对教师赞誉的美词佳句甚多。认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干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具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然而,我却不那么认为。我认为教师就是“渡手”,学生就是过渡口的“渡客”。我们教师三年一渡,往复依然!因此,在以“德”垂范方面,我特别注重与学生平等称呼,用微笑扮靓生活,用心底的关爱去引领学生三个方面,让学生有“师”可“亲”。
首先,是平等称呼,尊重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有“师”可“亲”。
其次,用微笑扮靓生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有“师”可“亲”。
再次,是用心底的关爱去引领学生,以心换心,让学生有“师”可“亲”。
与学生相处,我做到了内树品德,以平等的称呼说德,以脸庞的微笑展示德,以心底的关爱呼唤德。实现了“以‘德’垂范,让学生有‘师’可‘亲’”。
二、以“学”立威,让学生有“道”可“信”
首先,不断填补自身的知识空白,做学生眼里的“偶像”。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现在的学生从各种渠道,尤其是网络了解到各种知识,他们不再是老师教什么就做什么的“乖”孩子,而是一些有思想、有主见的人,这样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填补自身的知识空白。古今中外,上到天文,下到地理,我们都应了解、掌握一些,这样在学生问到的时候,我们老师才可以滔滔不绝,准确无误地讲解。试想,如果学生问到我们,我们只能含糊其词,甚至一无所知,那么,从哪里让学生有“道”可“信”呢?
记得在我第一次登上讲台,教《社戏》一课前,收集了大量的鲁迅的相关资料,防止学生问起有关知识而说不清。果然他们连续发问,我便给他们讲解。一节课过后,他们便把我当成了“偶像”。从此我在每次上课前总会准备丰富的资料;在每学期开学之前写好教案;利用假期不断学习,填补自身的知识空白,就这样,一直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
其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做学生的心中的“明君”。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都向学生征求教学建议。记得第一次教高一,在我向同学们征求教学建议时,有一位同学,也模仿了古代谏官给我写了一封“万言书”。我针对“万言书”比照自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最终,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至今,仍有同学称我为“明君”。
再次,不断总结学生的得失,做学生学业上的“良医”。教学之余,我时常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分析原因。真正做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让学生在考试的成败中成长。做学生学业上的“良医”,非朝夕之功,亦非点滴积累。同样也需要不断的填补自身的知识空白,正所谓“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先要有一桶水”。很多时候学生是作为“当局者”,迷;但教师一定要做到作为“旁观者”,清。一迷一清,耳濡目染,自然能成为学生学业上的“良医”。
与学生相处,我做到了外增知识,我不断变换自身角色,填补知识空白,做学生眼里的“偶像”;改进教学方法,做学生的心中的“明君”;总结学生的得失,做学生学业上的“良医”。实现了以‘学’立威,让学生有“道”可“信”。
综上所述,“德”是沃土,“学”是慧根,以“德”之沃土,种下“学”之慧根,方能结下硕果——学生“亲其师、信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