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主问题设计为抓手 提升小说阅读能力

2014-08-15刘团结

中学语文 2014年6期
关键词:林鱼大马意蕴

刘团结

我们要明确小说这一文体,它的核心任务就是刻画人物,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本质性的东西。可见,人物形象与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便自然成了教学的突破口、切入点。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等手法。小说往往通过设置情节和环境来塑造人物的形象,使他们变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起来。各种手法、情节和环境等对于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语言描写入手,分析主题

小说长文需短教、精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握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进而分析小说主题。《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都“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可以抓住“留心在意”,引领学生探寻林黛玉“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心态下所说的每一句话,无论是谓众人、谢邢夫人、问王夫人、还是答贾母、回宝玉等,抛出一个主要问题让学生围绕它去体悟揣摩、去品读,从而一石激起千层浪。

另外小说中的人物分为主角和配角,主角是小说主旨思想的形象代言人,所谓主角和配角也是以小说的主旨来区分决定的,主角的语言描写分析非常重要,配角的衬托作用也不可忽视。

二、从情节构思入手,感受性格

小说的故事情节是为塑造典型人物,表现典型人物的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服务的,也就是说,小说情节最根本的作用就是表现人物心理或性格特点。小说的情节可以先分析根本性作用和常规性的作用,再分析特殊情节的特殊作用。因而,以情节为抓手,设置主要问题欣赏小说,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沈从文的《边城》节选部分的情节构思极有艺术性,可谓精巧绵密、天衣无缝。首先一个节日联缀了所有故事的演绎,课文所有内容都是围绕端午节展开的,让学生围绕这一主问题理清小说的顺序,进而体会翠翠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按照“眼前的端午——两年前的端午——上一年的端午——眼前的端午”顺序来写,安排极为巧妙,每个时段翠翠的性格呈现都有体现。

再如辨析小说情节的合理性,也会感受到小说构思的精妙艺术。欧·亨利小说结尾有一个特色即“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体会小说精彩的构思艺术可以设置一组主问题来加深感受人物形象。如问题一:叶子是假的,是否合乎情理?问题二:琼珊为什么没有识破叶子是假的?问题三:琼珊的病情好转是否合乎情理?问题四:贝尔曼之死是否合乎情理?立足这一点解答小说,还可以设计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手中的笔将贝尔曼顶风冒雨画长春藤叶的场景描绘出来,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也将会使学生真实深刻地理解欧·亨利小说结尾的精妙设计。

三、从象征手法入手,把握意蕴

我们要领会小说的艺术特色。小说家只有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才能恰如其分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人与海》重在阐发对人生的思考,无论故事还是人物形象都充满象征意味,在艺术上更多地运用了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而我们抓住了这些特色,也就能够更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老人在长期的斗争中,永不言弃,就算离成功遥遥无期,但他还是一直坚持下来,不断地向成功靠近。即使他死了,他的精神也永远不会消失。海明威在文中安排了这样一个人物,并把这个人物提到一个更高的象征状态,赋予整部作品一种永恒的生命。小男孩的执着和宽容象征着人类的智慧和精神力量将代代相传,并将取得最终胜利。大马林鱼象征着老人理想的追求之物,而老人对大马林鱼的征服,则表明了人类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克服许多困难和阻碍。大马林鱼是老人理想事物的象征,老人对大马林鱼的追捕象征着他用坚强的意志去追求理想事物的实现。鲨鱼是邪恶、冷酷、缺乏人性的象征,老人与鲨鱼的斗争表明了人类的幸福是建立在与邪恶力量斗争并取得胜利的基础上。马林鱼骨架代表老人精神上的胜利,是敢于面对失败和死亡的象征。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以有意味的象征形式表达了有关存在的哲学意蕴,大胆地叙述与独特的创意,颠覆了学生原有的阅读经验,如果以传统的记叙要素来解读,可能设计使故事情节支离破碎,只有从象征修辞与哲学意蕴的角度入手,全文整体象征的是告别纯真、追寻梦想,前行寻找旅店,构成另一个主题:寻找心灵的归宿。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出现的局部意象,文章开头出现的“马路”“海浪”“山路”“船”“起伏不止”和结尾出现的“红背包”,如果不从这些意象入手,那开头难度就很大,晦涩难懂。这篇小说整体象征与局部象征结合在一起,为读者了解文章内涵提供了一把钥匙,整体象征与局部象征形成两个主问题引领学生深刻领会小说的意蕴。

高明的教师往往能够通过核心知识与方法的简明“学习设计”来促成具有本质意义的学习的发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作为教师,我们应多尊重学生的这种心灵的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究文本深层的意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画龙点睛的方法,点重点,拨疑点,帮助学生化难为易,拨疑为悟。

猜你喜欢

林鱼大马意蕴
犹似握住一生的雷电
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
大马林鱼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如果大马不是马?
穿越大马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直面失败,迎接成功
过气神明
劳作(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