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县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2014-08-15黑龙江袁向军孙士富

职业技术 2014年7期
关键词:职教县域职业

黑龙江 袁向军 孙士富

为深入贯彻国家和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11]13号),按照《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协议》要求,我省启动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调研与研究工作,为试验区建设提供决策咨询报告。

县域职业学校集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职业培训为一体,融教学、培训、科研、生产、服务为一身,在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黑龙江省有县域职业学校64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含综合中学)1032所,90%以上的村都建立了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或教学点。近些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大了县域内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力度,县域职业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一、经济社会发展与学龄人口对县域职业教育的需求与影响

(一)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分析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和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以及城乡劳动者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经济社会发展对县级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体现以下四方面需求。

1.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需要

随着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和松嫩、三江两大平原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大力推进,对农村劳动力的要求是数量上减少,质量上显著提高。全省需要具有中专(含职高、技工)文化程度、中级工以上职业技能、懂政策法规、会技术推广、能创业带动的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这需要职业院校要把一大批现有的普通农民培养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2.现有农民转为城市市民和产业工人的需要

全省农村劳动力1052万人,截止2012年共转移农村劳动力520万人,其中内转370万人,外输150万人,人均劳务收入达到1021.2元,占农民纯收入的1/6以上。全省现有耕地2亿亩,按照农业生产规模经营和大型农机具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测算,农村劳动力人均可经营土地200亩,种植业只需要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除去已转移的520万人,还有300多万农村劳动力需要向城镇和土地以外的产业转移。这批农村劳动力迫切需要通过中职教育或职业培训增强自身素质,提高就业技能,成为城市的市民和企业的产业工人。

3.县(市、区)产业调整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要

省委、省政府提出,要用好国家政策,扎实推进“两大平原”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确保粮食产能的巩固和提高。到2015年实现由农产品生产大省向农产品加工大省跨越。同时各县(市、区)通过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和各类专业技能与服务人才,这些人才大部分需要县级职教中心来培养。

4.城乡居民终身学习与素质提高的需要

全省农村人口1702万人,除去婴幼儿、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分别需要到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学习外,其他近1000万居民需要中职学校为他们提供学习场所,以满足其终身学习和素质提升的需要。

二、县域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与具体功能

(一)县域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

1.培养适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服务县域经济与社会发展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现阶段,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大背景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全面展开,培育特色经济、主攻民营经济、发展配套经济、壮大园区经济、提升劳务经济,正在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技术人才的支撑。县域职业学校担负着把县域内的人口资源转换为社会和企业所急需的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重任。它以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坚持学校教育与技能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它是在考察县域内的经济发展状况、社会中企业分布特点、人口结构和层次,及时了解社会、企业需求,掌握人才市场总体的供求情况和学生特点,明晰教育、培训总供给规模的基础上,科学设定专业和学校规模,合理统筹安排各类培训,充分发挥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和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促进县域经济结构调整、保障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2.整合县域职业教育资源,发挥管理统筹作用

资源整合是“职业院校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种类的资源进行识别与选择、汲取与配置、激活和融合,改变其组织结构,使其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并创造出新的资源的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在区域内,县域职业学校对包括学校、设备、专业、课程、师资、信息等多方面的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县政府把过去分属教育、农业、财政、卫生、人事、劳动、文化、广播电视等部门的培训机构,统一交由职教中心管理,职教中心对资源和培训等进行管理和统筹,最终实现对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即根据学校的总体发展战略和社会需求对相关资源重新配置,提高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降低资源浪费。整合县域职教资源,有利于激活分散在部门和系统的服务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潜在资源,打破条块分割资源管理格局,有利于有效资源集成发挥效能的叠加作用。有利于激活相当部门会同支持教育部门履行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责,形成服务合力。

3.健全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发挥职教龙头作用

职教中心通过建立乡镇职教分校和村远程教学点,构建了以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为平台,以县(市)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综合中学为主干,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教学点为基础,以民办职业培训学校为补充的职成教育网络体系。通过“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办学模式创新,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利用“上挂、横联、下辐射”的农科教结合机制,即“上挂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聘请专家教授上课,设立函授站,横联市县有关部门整合教育资源与部门联合办学,下辐射延伸至乡镇、村屯,甚至每一农户”。职教中心成为“县(市)有总校、乡有分校、村有教学点”,有力地推动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4.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制,发挥辐射示范带动作用

职教中心发挥在区域职业教育、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与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的平台作用,规范培训基地建设和管理,加强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农业、科技、教育、人社、扶贫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形成政府统筹、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工作机制,切实提高培训质量。一是建立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职教中心充分发挥有专业技术人才,农业技术设备齐全、先进,实验基地可供实习、实验等新品种的研发、示范等工作优势,培养、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广大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的机会与选择,为农民增收实现技能支撑和智力扶持。二是建设农民创业示范园区。通过组织实习、实验、开展农业领域新品种和新方法的引进、示验和推广工作,自觉主动的成为农业技术和品种广泛投产的桥梁、纽带。三是创新“校农”结合联动模式。发挥农村职业学校桥梁作用,采取“公司+学校+农协+农户”、“农场+农企+农职+农协+农户”等联动“校农结合”的产业实体形式,学校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发挥上下游技术支撑的职能,在公司、农协与农户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打造多方参与的战略联盟,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探索出了新模式,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

(二)县域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

1.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功能

县域职业学校为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和初中阶段辍学生,提供了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机会和场所。学生通过到职教中心参加中职学历教育或短期职业培训,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为今后的就业与发展奠定基础。使没有升入普通高中的毕业生和辍学生同样接受了高中阶段教育。培养对象针对初中毕业生和辍学生,目标是提升新增劳动者的素质。

2.为高层次院校输送生源的功能

县域职业学校通过开展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参加职教高考和中高职衔接等形式,为具有升学意愿的学生升入高职学院、本科学校,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机会,为高层次院校输送了生源。培养对象针对有升学意愿的中职生,目标是满足中职生的升学需求。

3.培养具有中等专业学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功能

县域职业学校的主体业务是开展以中专、职高、技工为主要形式的中等职业学历教育,为社会培养具有中专文化程度和中级职业技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对象针对有就业意愿的中职生,目标是培养具有中职文化程度的技能劳动者。

4.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功能

县域职业学校通过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工学交替形式的中职教育和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与创业培训,为现代化大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培养具有中专文化、中级工职业资格、懂政策法规、会技术推广、能创业带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对象针对涉农专业学生和中青年农民,目标是培养现代化大农业的产业人才。

5.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劳动者就业的功能

县域职业学校通过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体系,开展农业创业培训、阳光工程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扶贫开发培训、行业企业在岗职工培训,普遍提升城乡劳动者的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为促进就业发挥作用。培养对象针对城乡劳动者,目标是提升素质,促进就业。

6.开展成人继续教育,满足从业人员学历提高的功能

通过农村成人中专、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电大远程教育,开展中专、大专、本科层次的成人学历教育和远程教育,为各行业从业人员以及城乡劳动者参加继续教育提供机会与场所。培养对象针对有提高学历层次需求的人群,目标是提高学历层次和素质。

7.开展社区教育,满足城乡居民终身学习的功能

通过建立社区学校、社区学习中心和学习点,开展社区培训、社区活动,为城乡居民学习与活动提供场所。培养对象针对城乡居民,目标是满足学习需求和活动需求。

8.开展科研试验、生产示范、技术推广与信息服务的功能

县域职业学校通过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和服务组织,广泛开展试验、示范、生产经营、技术推广与信息服务,成为县域内公益性的服务基地。

三、县域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和做法

黑龙江省县域职业学校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整合县域职教资源,立足县域经济发展,拓展服务功能,将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服务。

(一)政府统筹管理,整合县域职教资源

县(市、区)政府着眼“大农业”、“大教育”、“大科技”,统筹管理区域内职业教育工作,负责制定与实施区域内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并将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政府统筹整合县域职业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有效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黑龙江省率先启动了省部共建农村职业教育试验区项目之一:职成教育试点县项目以来,有效的推动了县级政府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县级政府以提升职业教育资源服务县域经济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县域职业教育资源统筹为突破口,围绕确保实现职普比大体相当,确保职业教育经费有较大提高和增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吸引力,构建新时期职业教育网络体系等诸多方面,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之路,试点县依据本县职业教育资源特点,不唯模式,积极创新,在机构设置、整合模式、管理体制和部门合作机制等方面均有创新和突破,从试点初期看,试点县项目通过职教资源统筹明显激活了分散在县域其它部门的职业教育资源,打破了部门行业界限,形成了新时期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的职业教育合力;另一方面,试点县项目明显促进了县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从首批十个试点县的建设方案和政府承诺书中统计:共计一个亿的专项资金投入最少拉动了五个亿的地方资金配套投入,仅宁安、穆棱两个县市资金配套额度就达到3.3个亿,三年建设期满黑龙江省的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将有大幅度提升。

(二)创新办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走联合办学之路。职教中心为了满足学生技能提高和学历提升的要求,使学生向更高层次就业、创业,更有发展后劲,与省内外大中专院校联合办学,优势互补,长期合作。黑龙江省今年在六个涉农职业教育集团内,由六所职教集团牵头高职院校携手近三十所职业教育中心,在八个涉农专业开展了中高职贯通培养试点,首批招生2400余名涉农专业学生,通过中高职学校共同制订培养方案、教学基地共享、教学资源共享、师资共享等合作育人举措,较好的提升了职教中心的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水平,充分显现了高职的示范引领作用和中职的基础作用,实现了互赢。

二是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县域职业学校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参与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和培训,增强专业发展活力,实现职业教育效益最大化。

(三)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美化办学环境。近年,县域职业学校硬件条件逐年改善,育人环境逐步完善。如,北安职教中心近三年,采取向上级争取资金、政府投入和学校自筹相结合的办法,投资近600万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五大连池市政府近两年投入资金3500万元,新建教学楼和实训楼13200平方米,并将价值3000万元、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的邻街商服用地和原讷谟尔中学、建设中学、永丰小学闲置校舍无偿划拨给职教中心,建立培训实训基地。宁安、穆棱、桦南等县均投入1.5亿元以上异地新建职业中心。

二是创新机制,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县域职业学校积极与区域内企业深度合作,采取引企入校,共建共享、共建共管等多种模式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同时依据专业特色探索校内实训的运行管理模式,以此为载体在提升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同时提升了老师的双师素质,提升了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此外,县域职业学校还依托乡镇综合中学实验实习园区和“站校合作”体的师资、技术优势,以乡镇综合中学实验实习园区为基础,创办乡级以上的教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争取政府将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纳入规划,由教育、农业、科技部门共同实施。采取政府投入、土地无偿划拨、与农民串换土地等多种形式,强化基地建设,扩大基地面积,提高基地的科技含量和建设水平。职教中心坚持“小面积实验、大面积推广”和“一个基地、多种功能”的原则,为畜牧业品种繁育和大田作物实验提供实验和示范、辐射推广服务,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

三是建设特色专业,形成学校品牌。根据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县域职业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和布局,依托产业办专业,促进产教融合、农科教结合,积极构建“一县一品”、“一校一特色”的专业格局,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专业发展和服务能力。桦南职教中心根据县域经济发展需要,重点建设为“三农”服务的畜牧兽医、现代农艺两个重点专业建设,使之成为为桦南县经济建设架桥的领头专业,为桦南县经济建设起到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

四是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打造“双师型”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流的教师队伍是维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县域职业学校通过国家、省级培训、赴外地学习考察、网上学习、校本培训、上挂下派、企业实践等多种方式,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注重各专业、各学科的带头人培养,建立各层次教师创优争先激励机制。组织广大教师开展教师基本功、职业道德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全员培训,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四)长短结合,灵活开展短期培训

县域职业学校坚持学校教育与技能培训并举,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提升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和贡献度。县域职业学校的发展“无长不稳,无短不活”。所谓“长”指的就是全日制长线专业,学制在二至三年;所谓“短”指的就是短期培训,学制一般在半年左右。县域职业学校在办好长线全日制专业的同时,积极配合农委、扶贫办和人社等部门,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实施“阳光工程”、“雨露工程”,开展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职教中心在开展学校集中培训同时,还下移重心,深入村屯开展各类培训。如,宁安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绿证教育”,纳入了校本课程管理,以职教中心为主体,进一步开发“绿证教育”实用技术教程,为“绿证教育”增加了新的内涵。穆棱市职教中心开展人力资源储备培训。穆棱市政府出台了《穆棱市人力资源储备班三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职教中心师资力量和实训设施优势。招生对象为穆棱市域内具有农村户口的30周岁以下初、高中毕业生和退伍军人。学员三年学习期间的学费、书费、住宿费、实习费等费用(2940元/人)由市政府统一承担,学员不享受国家免学费政策。这既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又缓解了学校生源不足的问题。

(五)科研促教学,课题带项目,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县域职业学校重视教育科研工作,通过科研促教学、课题带项目,提供科技培训和服务,使学生和学员运用所学技术,走上就业和致富之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宾县职教中心创办了双峰玉米研究所,把教学、科研、生产与培训进行了有效整合,形成了“教研产培”一体化服务农业产业发展的专业建设模式,探索出了涉农专业建设和县域农业主导产业对接的有效途径。已经培育出哈丰系列1、2、3号玉米新品种,哈丰2号累计推广300万亩,农业增产3亿斤,农民增收2.2亿元。

(六)社区教育工作取得新进展

黑龙江省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建“没有围墙的学校”,筑全民终身学习平台,以电大系统和职教中心为依托,组建社区教育学院和社区教育学校。县域职业学校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使之成为满足社区居民学习文化科技知识、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生活质量和享受社会发展成果需要的重要平台,为加快城镇化步伐和新农村建设,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县域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思想认识还需提高,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1.对职业教育认识高度不够。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观念影响下,社会上“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重文化教育、轻技能培养”的思想倾向仍未根本扭转,全社会关注支持职成教育的氛围尚未完全形成。很多农村家长的思想认识未能解放,对于到职教中心“学一技之长而受用一生”的认识不够,认为孩子进城务工还不如在家务农。部分学生由于家庭贫困,只顾眼前经济利益,不上职高、不学技能就自发外出务工。

2.就业准入制度实施不力。早在2000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出台了《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2000年7月1日起施行),对90个工种实行就业准入。这一规定,要求对从事技术职业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方可就业上岗。虽然劳动部门不断加大监管力度,但就业准入制度尚未真正落到实处,特别是一些小型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就业准入制度难以实施。这样,直接影响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职业教育发展。

(二)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统筹规划尚待加强

虽然有些县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已多年,但在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等方面缺少宏观统筹协调机制和制度保障。政府没有牢固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建设、抓就业创业、抓民生工程的意识,没有真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政府名义出台的职业教育政策文件少,对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不够、解决不力。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宣传力度不够,对技能型人才的成长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没有形成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氛围。在培训上,政府各部门间相互配合少,培训资源没有真正整合共享,因此,有些培训项目特别是培训经费难以纳入到职教中心的统筹范围,职工培训和再就业培训还存在管理分散、资源建设重复等现象。

(三)经费投入有待加强,整体办学条件改善缓慢

近几年来,虽然国家、省、市、县政府加大县域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力度,由于历史原因,仍存在经费投入不足,设备陈旧、简陋的问题。

1.职教经费投入仍显不足。县级政府对校舍扩建、维修、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调配、中职助学金的匹配等加大了投入力度,但仍无法满足职教事业发展的需求。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经常性经费投入不足,财政每年安排的职业教育经费达不到国家规定,农村职业教育经费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农村科学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经费的比例。财政用于职业教育发展的专项资金数量小。企业对实用技术人才重引进、轻培养,经费中用于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比例,待遇等同于一般的个人。

2.办学条件有待完善。职教中心教学设备“残、破、老、旧”,办公楼取暖设施老化破损严重,缺乏与专业设置相配套的教学仪器和实验实习场地,学校硬件设施需要充实。由于实训设备短缺,学生的技能性和实践性环节得不到加强,不能培养出合格的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或达不到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要求,致使职业教育发展缓慢,缺乏后劲,举步维艰。

(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待加强

1.师资力量满足不了事业发展需要。职教中心的教师编制应该比普通学校多,但实际情况是少,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缺乏。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行业专家型外聘教师以及企业技能大师型兼职教师的数量相对不足。一些社会需求的高精尖专业,因为没有专任教师而无法开设,尤其是涉农专业的教师更为缺乏,给职教中心的发展带来了很大隐患。受本地经济发展制约,相应的对口企业规模较小,技术含量较低,难以满足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现有的教师队伍中,专业课教师大多是文化课教师转过来的,其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不强,整体素质不高。

2.教师队伍结构仍需调整。根据职教中心教学教育工作情况,职教中心教师应由文化基础课教师、专业理论课教师、专业实训课教师和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四部分构成,并且文化基础课教师占30%,专业理论课教师、专业实训课教师、专业实习教师占70%。但从职教教师队伍来看,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偏少。职教中心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一线热门学科专业教师短缺,专业设置变化不明显,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现有的人事制度不能吸引企业的高级技师、工程师来校任教,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制约职业教育发展。

3.教师补充较为困难。由于职教中心教师福利待遇普遍低于普高,不仅无法吸引外来优秀教师,还造成了部分有能力的骨干教师流向普高或跳槽考入机关。目前,高职师范本科毕业生很少,市场前景看好的专业学科教师十分缺编,普通师范生又难以胜任。职教中心部分超编教师却分流不出去,新开专业急需教师,又因编制限制,引不进来。

(五)生源趋减与分流,招生困难

2020年,黑龙江省高中阶段学龄人口将降至谷底,势必影响中职招生工作。当前,中职招生未列入中考录取范围,同时普通高中无限制扩招造成应届毕业生基本没有分流。县城参加中考升学考试的学生人数少,普高录完后所剩无几,生源质量差、招生困难已成为普遍的难题。许多没被录取的初中毕业生却自费上普通高中或到外地上普高,职普比很难达到大体相当。另外,很多培训机构进行虚假宣传,有的还采取招生回扣等办法,这些做法造成了招生秩序混乱,也给职教中心招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再加上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还出现了重高学历和人才“高消费”的现象,更为普高热推波助澜,使职教中心出现招生困难局面。黑龙江省近年已有县域职业学校面临无生可招的尴尬。

五、黑龙江省县域职业学校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政府统筹,营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

1.政府统筹协调,整合县域职业教育资源。县(市、区)政府成立由县(市、区)长为组长、主管副市长为副组长,教育、人社、财政、农业、林业、扶贫、科技、文化、民政、工青妇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县职业教育宏观指导、统筹协调各个相关部门和督促检查工作,制定出台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和优惠政策,细化目标,分解任务,并将职业教育工作纳入政府年度考评内容。政府定期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和调研县级职业教育工作,为发展县级职业教育提意见、建议和出谋划策。政府统筹安排职业教育布局,可以尝试整合电大、技工学校、卫校、农技校、农广校等学校,形成全县职业教育一条龙,教育培训一盘棋的局面。以职教中心为龙头,打破部门之间的限制,将零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发挥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实现以强带弱,强强联合。

2.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省市县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并明确县级职教中心的培训地位。初、高中毕业生、社会青年和农民工必须经职教中心培训1~2年或经过短期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方可上岗,用人单位必须使用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县内各部门、用工单位在招收录用职工时,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毕业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人事、工商、政法、教育等部门要联合成立就业准入制度监督管理组织机构,加大对就业的监察管理力度。

3.出台政策,扩大中职招生规模。县级政府出台中职招生政策和措施,实现普职比大体相当。建议将中职招生纳入全市初中升高中考试,统一管理;划定普通高中最低录取分数线,对于没有达到最低录取分数线的学生,教育行政部门一律不建普高学籍;将职教中心录取放入中考录取工作中,放在普高最后一个批次,允许兼报职高,统一录取;坚决制止不正当招生行为。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做好招生宣传与动员工作,打破地方保护主义。进一步放宽新生的入学年龄和届别限制,简化招生手续,加大招生工作的灵活性,可以一年两次或几次招生。在政府引导下,学校和工厂挂钩,与企业合作,实现学生入学、毕业、就业推荐安排服务一条龙,吸引生源。在招生工作中,各级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职教中心要相互协调沟通,打破地域界限,把区域内有同一专业学习需求的学生集中招收到区域内本专业有领先优势的职教中心就读,形成局部优势和“名牌”效应。

4.加强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将职业教育作为考核县(市、区)政府教育工作目标之一,以此敦促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针对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经常性的职业教育专项督导评估,督政与督学并举,检查与指导并重,下发督导通报,进行约谈,“下督上谈”,敦促工作落实到位。

(二)加大投入,为职教中心提供财力支持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课程设置更加复杂,需要更多的实验器材和教学设施,改善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

1.确保“三个增长”、金额预算和公办职校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以稳定职教中心的教师队伍,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教学。

2.省级政府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各县(市、区)也要研究制定本地的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拨付经费。

3.市、县两级政府在教育经费支出项目中单列一定数额的职业教育发展专项经费,保证做到专款专用,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和专项资金审计制度。另外,政府部门要对职教中心加强监管力度,监督资金的使用情况。

4.整合县级政府相关职业培训项目和培训经费到县级职教中心,统一实施和使用。

5.积极寻求国家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对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支持,争引项目、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省级专项资金的投入上要多向县级职教中心倾斜。

6.政府要积极出台各类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到职业教育中,增加和扩大职教中心的融资渠道,促进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助学,凡通过政府部门或非赢利组织对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可在应纳所得税中全额扣除,吸引社会资本多种方式参与职业教育发展,切实推行职教中心投资主体多元化。

7.自主创收。积极办好校办产业,广开渠道,力争取得更大经济效益。加强与行业、部门和相关企业的交流沟通,争取更多的培训和服务项目,作为财政投入不足的有效补充。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职教中心提供人才支撑

1.落实好国家和省里的有关政策,参照国家有关职业学校人员编制标准,解决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缺编问题。

2.有计划地从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招聘一批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大学生或研究生,补充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把好招聘入口关,新进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二表B以上院校)并持有省级及以上机构颁发的技能证书。尽快建立“免费中职师范生培养制度”。

3.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由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各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督促学校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更好地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有计划地安排专业课教师到生产一线实践锻炼,参加各种专业等级培训和技能鉴定。长期实行并逐步扩大中职特聘教师计划,吸引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学校任专、兼职教师,弥补“双师型”教师的不足。对教师进行培训,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使教师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成为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能讲会做的“双师型”教师。

4.保障教师收入和待遇。努力提高职教中心教师的收入和待遇,积极为教师排忧解难,稳定教师队伍。设立单独的中职教师职称评聘体系,体现科学性,增强针对性。给予外聘教师和企业兼职专业课教师以相应的待遇和地位。

(四)注重内涵建设,提升职教中心造血功能

1.推行灵活有效的办学模式,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推行灵活有效的办学模式,要在“多时空入学、多平台毕业、多渠道升学、多资格就业”的大框架内实行培养、培训并举,职前职后教育结合,全日制与工学交替融通,努力把职教中心办成面向社会、开放、多功能教育的培训中心。继续走联合办学的路子,探索实施“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更要注重与市场衔接,培养目标与市场保持一致,分三个层次:“现蒸现卖”的“短平快”培训,培训时间3至6个月,学员结业后,很快能“学以致用”;中等技能型人才,主要走校企结合路子,学习时间在1~2年;培养综合素质的职教人才,具体体现在“对口单招考试”和“学历教育”层次方面,学习时间在2~3年。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合作。一要引企入校,学生入厂锻炼技能,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教学链”与“产品链”对接,使企业和学校相融。二要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学生入校即入厂,毕业时通过学校和企业的考核,由企业负责安置就业。三要项目研发,校企合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使学生及农民运用所学技术,走上就业和致富之路。四要实施“分段教学、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对于涉农、旅游、建筑、焊接等劳动季节性强的专业,实行淡季集中学习、旺季分散实习的分段教学形式,工作和学习交替进行,做好学习、生产两不误。另外,职教中心还可以成立为农服务队,开设农村工学结合班,定期下乡为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和服务,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加强特色专业建设。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企业,面向市场科学设置专业,建设特色专业,形成品牌效应,提高学校竞争力和影响力。在此基础上要切实加强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加大农字专业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五)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促进劳动力就业

1.完善“县乡村”技能培训体系。县级职教中心发挥龙头作用,带动乡镇综合中学和村文化技术学校,构筑功能完备、体系完善的人才培训网络,以缩短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周期。

2.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训工程。充分发挥示范专业、重点专业,新型专业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教育创新等方面的辐射、带动影响作用。

3.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充分发挥县职教中心培训的主导作用和优势,根据南方沿海城市和境外企业用工需求,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上岗就业方面的技能性培训和依法维权、适应城市生活方面的引导性培训,切实为他们实现就业,融入城市奠定良好基础。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企业用工缺口无缝对接。

4.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程。加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围绕农村新兴产业、青年农民创业需求、种养大户发展需要、新技术推广应用等,以初高中毕业返乡人员和新型农民培养培训为重点,广泛开展农村先进实用技术培训,使广大农民熟练掌握1~2项农业实用新技术。加快培养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实用人才。县级职教中心结合各乡镇、村屯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采取“送培训”、上门服务等方式,对在乡务农农民加强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发展现代农业的水平,根据市场需求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培训。会同农业部门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标准》,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具有中专学历和中级工职业技能,懂政策法规、会技术推广、能创业带动的新型职业农民,以适应现代化大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

5.实施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以种养大户和科技示范户为重点,采取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网上课件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产教结合、送教下乡、远程教育等办法实施定向培养。

6.实施农民创业培训工程。职教中心面向学生和青年农民、返乡人员,开展KAB、SYB创业教育,提供技术支持,引导学员参与带领农民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创办新兴产业,使毕业生和农村青年走上创业道路。

7.开展社区教育培训。实施牵手帮扶工程,切实加强“牵手帮扶”队伍建设,将帮助困难居民生活延伸到帮助困难居民解决就业问题。强化老龄服务,开设系列老年教育课程,满足老年人的学习和文化需求。

(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新闻媒体,应通过电视、宣传板、网络等多种媒体宣传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建立职业教育宣传队伍,扩大职业教育社会影响,营造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加强对技能型人才典型的宣传报道,营造一种尊重技能人才,尊重一线艰苦行业人才的社会舆论氛围。加大对《职业教育法》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要让学生家长,特别是那些学习成绩比较靠后的农村学生的家长,认识到读职业学校比自费读普通高中的费用低,而且入学还享受政府助学资金,帮助这些家长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将来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业门路。

猜你喜欢

职教县域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职业写作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我爱的职业
对县域卫生管理要特别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