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文化教育学对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价值观改革的启示

2014-08-15◆李

中国校外教育 2014年33期
关键词:陶冶视界价值观

◆李 洋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德国文化教育学,是一种力图从精神科学的角度来探索人以及人的教育问题的教育思潮。在他们看来,教育活动应将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放在核心地位,促进人的生命的总体生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些观点为我们克服当前课堂教学中的狭隘的理性主义,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活生生的人,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生活体验、情感陶冶、人格培养和心灵唤醒提供了思路。

一、德国文化教育学倡导的教学价值观

诞生于德国的文化教育学是20 世纪西方最重要的教育哲学流派之一。作为一个教育流派,文化教育学的思想先导为狄尔泰,而在狄尔泰之后,李特、斯普朗格、诺尔、福利特纳、鲍勒诺夫也都是这一教育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德国文化教育学的理论深邃、系统,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感,而且具有一定的历史视野。其中,对体验、表达、理解、唤醒、陶冶等问题的探讨尤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1.体验。“体验”是狄尔泰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狄尔泰的“体验观”超越了“经验”的局限性,破除了教育场域里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外在关系,使人真正回归到自身发展完善的道路上,开拓了人向自身探索的新途径。狄尔泰的“体验观”在其教育哲学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一观念的核心思想与独特之处给我国的传统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2.表达。狄尔泰所倡导的“表达”是人类探索外部世界,建构自身生命体系的重要出路。表达“使得个人能超越自身的局限而走向广漠的人的生活世界,并享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使人类生活成为可能,也使得人的教育成为可能。”在表达中,个体不仅可以把握当下,更能对话过去,展望未来。而在这种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整合中,个体的内在体验世界与人类广袤的表达世界豁然贯通,个体生活被赋予历史性的本质和深度。而这,正是教育的核心与本质之所在。

3.理解。狄尔泰认为,所谓“理解”,即是“我们理解体现在一个物质符号中的精神现象的活动”。而福利特纳作为解释学教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提出了自己对“理解”的看法。福利特纳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以“理解视界”为出发点,所谓“视界”即指人的前判断,学生进入学校学习时,就已经带着从家庭和周围环境中所得到的零散知识参与学习,这就构成了他们的前判断体系和理解视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种“理解视界”,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4.唤醒。斯普朗格通过对人的本体结构重要特征的揭示,提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此外,鲍勒诺夫从生命哲学上也赋予了唤醒本体论的含义,在鲍勒诺夫看来,只有当教师以其恰当的方法和时机给学生以心灵上的震撼,才会空前增加学生的自我觉醒和自我意识。

5.陶冶。“陶冶”是李特提出的文化教育学范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李特看来,正是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才构成生动的陶冶过程。而被教育者是陶冶的目标,是陶冶全过程的重心所在。同时,被教育者由于其所处的地位和境况的不同,以及性格、气质的差异,又呈现出千差万别的“陶冶可能性”。因此,就要求教育者注意被教育者的“陶冶可能性”,因材施教,方可收到满意的陶冶效果。

二、德国文化教育学对我国当前课堂教学价值观改革的启示

我国当前的课堂教学价值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重理性认知,轻生活体验;重理智训练,轻精神世界的建构;重知识灌输,轻主体意识的培养。德国文化教育学所倡导的“体验”“表达”“理解”“唤醒”“陶冶”等教学观,恰恰与我国当前的课堂教学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理论观点对改革我国当前的课堂教学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体验性——在体验中深化课堂教学的意蕴。首先,要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体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其次,要加强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性体验。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全体参与全程参与。最后,要深化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体验。

2.表达性——在表达中焕发课堂教学的生机。“表达”教学观蕴含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把表达的权力还给学生,使他们能够体验到活动的乐趣,从而唤醒学生多样化的表达。

3.理解性——在理解中实现课堂教学的整合。第一,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上。理解意味着一种视界的融合,个体通过视界融合从而不断地扩大了自己原有的视界,并形成一个全新的视界。第二,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理解意味着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第三,在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上。理解意味着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理解的过程。以上三种“理解”是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学生只有真正地走进教材、走向他人、走入自我,才能实现个体潜能的最大发展。

4.唤醒性——在唤醒中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唤醒”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的载体便是言语的使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更好地践行“唤醒观”,不仅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更要注重情感的投入,把“爱”作为唤醒学生心灵的一剂良药。因此,教师要不时地对学生给予称赞和鼓励,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具有无限的潜力和发展的可能。

5.陶冶性——在陶冶中升华课堂教学的内涵。“陶冶”是对人的心灵加以影响和塑造,因而它与情感是分不开的。由此,实施陶冶的最佳策略便是“以情动人”。一方面,教师要有良好的情感品质,能够用体贴入微的情感来感染学生,使其受到精神上的陶冶,获得强烈的内心体验。另一方面,教师要有正向的意志品质,对学生产生榜样的力量。

三、结语

当前,我国的课堂教学价值观过度强调知识传授和理智训练,忽视对学生的完满精神世界的建构,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僵化的、死气沉沉的状态,阻碍了育人目标的实现。德国文化教育学倡导的教学价值观对我国课堂教学价值观的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体验”“表达”“理解”“唤醒”“陶冶”等教学价值观的指导下,教师能够更加关注学生的人性特质,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情感陶冶、人格培养和心灵唤醒;学生则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不断地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建构起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为美好的学习生活。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3.

[2]李琼华.狄尔泰教育观初探[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03):89.

[3]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43.73.126.142.

[4]毕泗建.试论学生表达的常见缺失及实现策略[J].中学语文,2010,(1):24 -26.

猜你喜欢

陶冶视界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机视界
视界
视界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从“涵养美感,陶冶德行”到“立德树人”——听王安国教授谈“音乐教育的‘原点’问题”有感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陶冶教育初探
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