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2014-08-15◆许阳
◆许 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普遍采用“语法—翻译法”进行英语语法教学,弊端就在于其注重的是学习者语法知识,却忽视了语言能力的培养。近年来,语用学研究的发展逐渐壮大起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们开始倡导应把语用学应用到外语教学中来。刘润清、刘思等人就曾指出,不应只注重语法教学,应该保证教学材料提供更多的自然语用信息。如何使学生尽快掌握语法规律,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语法教学的关键,而语用学则是如何把言语运用得更加准确、得体。因此,如果能在语法教学中重视与语用学的适当结合,势必会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旨在把语用学应用到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中来,就传统语法教学的弊端引起的交际中的现存问题给予相关解决策略。
二、语用学的基本理论
一般认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为语用学开创了先河,并由塞尔和格莱斯发展壮大。20世纪80年代,胡壮麟拉开了我国语用学研究的序幕。他把语用学定义为,语用学研究语境中的意义,它处理的是特定语境里的特定话语,尤其注重社会语境对话语理解的影响。语用学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理论:
1.言语行为理论
是由牛津哲学家奥斯汀创立的,他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思想,即“说话就是做事”,人们在讲一句话时包括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言语行为理论是对语言交际性质的哲学解释,意在回答“使用语言的时候我们在干什么”这样一个问题。
2.间接言语行为
塞尔之后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他把言语行为分为了五大类:表述类、指令类、承诺类、表情类和宣告类。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探讨的是婉转的表达方式,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谈话人如何通过“字面用意”来表达间接的“言外用意”,或者说,听话人如何从说话人的“字面用意”中,推断出间接的“言外用意”(张雪红,2007)。
3.合作原则
是由牛津哲学家格莱斯提出来的,其认为所有的人在合作过程中认同一种或多种共同目的,或双方接受同一方向。合作原则包括四条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合作原则的重要性,在于它解释了说话人是如何表达字面之外的信息。
三、语用学理论在英语语法教学的应用
Lakkoff(1973)认为,语法不仅要明确语法规则还应包括语用因素。在英语交际中,大多数时候误解并不是因为听话人听不懂话语的表面意义,而是因为没有完全切实理解说话人的用意或是话语所包含的语境。目前,传统的语法教学只强调以陈述和练习语法规则为主,忽视了语法的语用因素,从而导致交际失误的频发。比如,言语误解、语用失误等。
1.言语误解
言语误解的定义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描述交际结果,即“误解是说话人意欲表达的意义和听话人获得的意义不一致或不完全等同的现象”;另一类定义强调听话人的主观作用,即“误解指听话人未能获得说话人意欲表达的意义的现象(孙亚,2008,9)。从误解研究的文献中可以发现,70%的误解都是来源于歧义。
(1)客观描述交际结果引起的歧义。英语中许多词都是一词多义,如果脱离语境单从词的构成和字面意义来看的话,可能就会引起歧义,造成说话人意欲表达的意义和听话人获得的意义不一致的误解。比如,bank一词,从语法层面,我们能了解它在英语中既有银行、沙滩、还有存款、储蓄等的意思;它的词性既是一个单数名词有时也可做动词。那么,如果语境不确定时,我们就很难知道它的意思,如,“Let's go to the bank.”发话人其实意指银行,但在没有上下文的情况下,我们无从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意义,唯一能确定的是它在这里是个名词,那么,在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下,就难免出现误解了,听话人很有可能就反应成“Bank?Do you want to see the river?”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发话人的话语违反了格莱斯合作原则的四条准则:方式准则,即讲话要清楚明白,避免歧义。所以如果发话人赋予它一个语境,在后面加上一句:You can draw some money,那么歧义也就自然消失了。
(2)听话人主观作用引起的歧义。我引用胡壮麟书中列举过的一个电影中男女对话的例子来说明这个层面的歧义问题,男孩对女孩说:“You're so beautiful without wearing glasses”,女孩马上回应:“I must be very ugly when i wear glasses.”女孩显然误解了男孩的本意,这也就是说听话人未能获得说话人意欲表达而引起的误解。那么,我们就要善于区分句子意思和说话者的意思。
2.语用失误
学习者在英语交际时,经常出现从母语中迁移过来的语用现象,这种语用迁移既有正迁移又有负迁移。所谓正迁移,就是这种母语中的语用习惯同样符合目标语里的语用习惯,而负迁移是指从母语中迁移过来的语用习惯不同于目标语中的语用习惯而产生的负面影响,即语用失误,就是说当说话人在英语交际中使用了符号关系正确的句子,但说话方式欠妥、话语不合时宜、表达与习惯不相符等,从而使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导致交际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此等错误就叫语用失误,主要分为两大类: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
(1)语用语言失误。“语用语言失误指对语言环境把握不当导致的语用失误”(张巨文2000),也就是来自于母语中的负面迁移不符合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而造成的目的语使用不当。以是与否问题的句式为例,英语对Yes-No问题的肯定或否定回答不是针对对方,而是与后面的内容一致,而汉语回答此类问题的“是”与“非”,是针对提问者所说的话做肯定或否定的回答。用汉语的思维习惯套用英语,就会出现语用语言错误。另外,我国的英语学者提议时过多使用“had better”,如果听话者与发话者关系密切的话,用此比较适合。但如果是对长辈、上级、老师等用“had better”就欠妥了。英语中的“had better”虽没达到像should,must等词的命令性程度,却也给人“吩咐”或“你就该这么做”的感觉。那么,在教授此类语法时,教师就应该注意不应只给学生陈述它的语法规则,同时也应该告知学生此类结构在使用时应注意说话的对象,在给长辈等提议时最好使用语气更为委婉、尊敬的词。
(2)社交语用失误。“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或忽视谈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出现大的语言表达失误”(何自然1997)。列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拿中西方的不同的问候方式来说,在汉语中,人们见面时一般都会用“你吃了吗?”“你要去哪啊?”诸如此类的寒暄方式。但在西方,却经常以天气作为问候的内容,他们会觉得如果一个人见面时问你“Where're you going to”等是对个人隐私的一种侵犯。那么,这就是一种社交语用失误。又如:Dr William,you've given a wonderful lecture.类似这种话可能在中国会经常出现,但西方人一般就会认为,学术报告应该是求实的,不应该是“wonderful”。所以,这句恭维的话容易使听者以为说话人在故意吹捧甚至是虚伪的恭维,更为合适的说法应该是“I really appreciate your lecture.Dr William”。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语用学对于语法教学是很必要的。
四、加强语法教学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培养
陈新仁在综合前人观点的基础上认为,语用能力观主要包含了4各方面:言语语用能力,即学习者需掌握必要的语言学知识;社会语用能力,学习者需要掌握一定的外语文化知识,在文化差异的交际中要有足够的敏感度和应对能力;语用认知能力,即要充分考虑到话语中的难理解之处并给予目标听众必要的帮助;话语能力即,进行有效对话的能力。培养学习者的语用能力除了目标语的基础知识外,还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加强学习者的英语国家知识文化
除了能正确的掌握语法规则,写的对,说的对以外,还要能说的合适,用的恰当。在平时的语法教学中,老师要相应地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英美文化知识的材料,如与英语国家的历史背景、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宗教信仰、道德规范、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等相关的学习材料。当然,考虑到课时安排等的客观因素,教师可以找一些与英美文化有关的语法练习题,从题中能反映出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等,把语用学原则和语法知识材料紧密结合起来,既可以学习语法知识,又能加强学习者的文化知识的沉淀。
2.提供必要的语境
以语法-翻译法为主的传统语法课堂一直以来比较单一、枯燥,所以,教师在外语语法教学输入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的需要,营造一种既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又接近英语自然语言使用的环境,使学生身临其中,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模式进行语法句型演练,提供一个与英语使用环境接近的语境,让学习者自由发挥,教师可以就因文化差异出现的语用失误等问题,及时指出并给予纠正,这样一来,不但能帮学生巩固语法知识记忆,加强文化知识,还能提高交际时语用能力。
综上所述,语用学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用目标语交际的能力。语法教学应以语法传授为重心,以语用能力的培养为宗旨。本文只是就语用交际中常出现的两个问题谈了如何在语法教学中应用语用学,在教授学习者语法知识的同时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语用能力。
[1]哈默 著.邹为诚 译.如何教语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1.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孙亚.语用和认知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
[4]陈新仁.新编语用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