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思维能力培养
2014-08-15何鸿杰
何鸿杰
“尽信书不如无书”。学生读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获取知识,而是训练他们的思维、培养创新的能力,因为知识随时可以查阅,而正确思维方法的形成,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开发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戈说:“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被点燃的火把。”对教育而言,需要点燃的正是学生们头脑中的创新思维。
针对传统教育弊端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素质教育”,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火花。素质教育是国家制定的、平等的、面向全体学生、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学校教育活动。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的素质教育中进行思维能力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我认为思维能力培养不是进行专门的思维教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中,它不是一门知识课,也不是一门专业课,所以它没有“金字塔”式的结构的知识层次。“金字塔”式结构的知识层次要求学生先学会基础知识,不然就无法理解高层次的复杂的材料。
下面笔者具体分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几种重要的具有创新性的思维能力培养问题。
形象思维与创新教育
形象思维是通过感性形象来反映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形象思维根据其有无创造性,可分为“再造性形象思维”和“创造性形象思维”。再造性形象思维就是把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事物进行第二次创造的思维过程,如小说中的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要把作者心中的祥林嫂形象化为读者自己心中的祥林嫂。
创造性形象思维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创新意义,特别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把它贯穿在教学中。通过长时间的应用和实践,一定会使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维,就不会形成固定的僵化的思维模式,这样,语文教学才会有生气,语文的生命力才更强。
根据创造性形象思维的思维过程,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创造性形象思维把这些特殊的人物形象再现出来,再现出来肯定带有学生的个体主观性,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不是千人一面的教育,我们知道,千人一面的教育是亡国的教育,创新才是拯救民族的教育,对学生的思维进程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启发、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他们的思维。
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的形象思维主要有:从文学景物描写中分析作者形象;阅读诗歌散文时在头脑中构画意境;从抒情语句或描写语句中看情感形象;作文中要善于创造形象,要“虚构得真实”。
逻辑思维与素质教育
逻辑思维是指严格遵循逻辑规律,在教学中运用逐步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和结论的思维活动。
归纳推理,是逻辑思维中很重要的一种思维形式,一种效果非常明显的能够创新、能够推出新知识的思维形式。归纳推理是从特殊的人物形象、事件等推论出一般的结论。归纳法是一种集中性、聚合型的思维。具体运用到中学语文教学中表现为让学生从课文中及其他文学作品材料中概括出中心意思、人物形象、写作特点及一些理论性、规律性知识的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效果尤其显著,因为文言文中的知识很多是有规律性的,如虚词的用法、词类的活用、文言特殊句式等,经归纳后可以形成一系列的系统,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方法和规律,他们在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时,理解力会有大幅度的提升,但特殊性也是大量存在的。
比较能力。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意象意境等之间的比较,才能把某一形象,意象意境等同别的区别开来,使该作品具有典型性。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很重视比较性阅读,在高考中也会经常要用到这种阅读方法。比较阅读通常有横向比较、纵向比较阅读法。横向比较就是对描述同一对象的一组文章从体裁、内容、主旨、结构、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多项或单项的对照分析;纵向比较可以就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作前后之间的比较,可以是两篇以上的文章作比较,也可以是一篇文章中的段与段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探究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所显现的思想发展轨迹,或不同时期创作风格的变化等。
在学习型社会中,比较将伴随人的一生,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学会比较,在人生的征途上将受用终生。
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的方法主要有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法是一种聚合型的思维方法,是以集中性的归纳相同特点的逻辑思维。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找出两段不同语言材料或两种不同事物的相同或相似点。求异法是一种发散型的思维方法,它总是在思索还有什么新的方面、新的途径、新的方法。求异法在创新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使人们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在思考问题时不拘一格,不落俗套,充分发挥大脑的想象力,使思维像旋转的水龙头一样由一点向四面八方发散,从而寻求出相异之处。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找出两段相似语言材料或两相似事物的不同点、差异处。
逻辑思维在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创新是中学生知识功底的升华,创新是中学生可贵精神的闪光,创新是中学生非凡能力的体现。逻辑思维对中学生有很重要的意义,体现在言语交际中来驳斥谬误等方面。
创造性思维与素质教育
创造性思维与素质教育紧密相关,素质教育是一种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离开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就不称其为创新教育了。在语文教学中尤其重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鉴赏、字词句的揣摩、讲演、辩论,尤其作文,都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联想与创新。联想是探索未知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诗歌的教学中,联想是非常重要的,诗歌所创设的意象,就需要读者联想,才能深刻领会其意境。
灵感与创新。何谓灵感?灵感是指人们在久思某一问题不得其解时,忽然灵机一动,想出了办法,给问题的解决产生重大顿悟的思维过程。灵感又称顿悟。灵感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相当突出,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灵感,这样到了写作的时候,学生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我的写作灵感激发出来,才能写出优美的考场作文,文思如泉流之水,汩汩而出。
前面论述的逻辑思维实际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它与灵感思维紧密相联,两者相辅相成。灵感思维是人们长期进行创新思考后出现的一种飞跃,是在逻辑思维遇到困难的发生的一种独立的思维模式。逻辑思维要在学习中有创新,需要灵感协助,而灵感思维火花的闪现,又要以逻辑思维作为前提。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就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灵感,这里要注意的是,也不能忽视教师在课堂上灵感思维的激发,受学生回答问题时或教学场的启迪。在课堂上,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我们都应该注意自我激发。无论阅读、写作、讲演、没有灵感是不可能优化的。在写作教学中,灵感思维尤其重要,当堂作文,考场作文都是需要激发灵感之火花,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文。
灵感的激发受制于一些因素。灵感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灵感的产生需要对问题的长时间集中思考,灵感只降临到那些勤奋好学的主人而不去拜访懒惰客人,正如著名的科学家巴斯德所说的:“灵感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灵感的激发需要一定的外部信息进行“刺激”,在长期紧张思索之中,将问题“搁置”起来,让思维忽然松弛,往往也有利于灵感的产生。由于灵感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我们应养成即时的记录灵感的习惯,例如,在考场作文时,因灵感而产生的新观点、新思想甚至新词语我们应马上记录,否则灵感稍纵即逝再难回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