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特殊问题研究

2014-08-15郭月兰

职教论坛 2014年13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

□郭月兰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职业学校设置很广泛的专业,随着国家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加之计算机技术的“井喷式”应用,汽修人才的紧缺性和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其人才培养的技能性和专业性要求也愈来愈高。但目前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主要停留在部分省市和院校层面,而且在开发过程中,形式各样、体例各异,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有必要把各省市的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技术上升到国家层面,开发一套具有严谨性、规范性、国际性的职业教育国家专业教学标准。

为了提高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技术性和科学性,除了要利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和技术之外,还需要深入挖掘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特殊性,以便把一般原理和特殊性相结合,使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更好地体现人才培养特色,更好地和教学实际相吻合。要研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特殊性,首先要从分析这类人员职业活动的特殊性出发。

一、汽修人员职业活动的特殊性

笔者所指的汽修人员主要是依据实际工作岗位进行划分的,具体是指在生产和服务等一线工作的汽车机修工、电修工、钣金工、涂装工、保养操作员、整车和零部件销售员、售后服务接待等应用型技能人才。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是以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的,而职业能力是在具体工作岗位上完成特定任务表现出来的。因此,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有必要研究汽修人员职业活动的特殊性以判定其职业能力,为专业教学标准的科学开发提供重要参考。

(一)职业活动范围角度

职业活动范围广是汽修人员职业活动的显著性特点。

首先,4s店的出现使汽修人员的职业活动范围不仅涉及到汽车故障的技术性修理,而且还延伸至销售、零配件处理、售后服务和信息反馈等领域,服务性要求大幅度提高。其次,由于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出现和机电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汽车维修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对汽修人员技术的综合性要求也随之提高,这主要表现在汽修人员不仅要掌握传统汽车行业的发动机维修、底盘维修和机电设备维修,还包括车身修复、钣金、涂装等。最后,传统汽修岗位因技术的不断变化正在减少或逐步消失,智能型工作岗位正在不断增加。汽修人员的职业活动范围从汽车维修逐渐扩展到汽车销售、汽车评估以及汽车保险服务等,现在更是出现了个性化售车和集拍等服务活动。因此,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中,应该依据汽修人员职业活动范围广的特点,合理定位课程目标,正确处理职业宽口径和技术专精化的矛盾。

(二)工作性质角度

汽修人员职业活动范围广带来其工作性质上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即:

1.技术性和服务性相结合。汽修人员不仅仅提供纯粹的服务,还提供技术性服务,因此,从一定层面上讲,汽车行业是技术性服务行业。另外,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与服务类专业一起被归类为第三产业类专业,但其专业内涵又兼具加工制造类等第二产业类专业的技术性和严谨性。因此,在汽车后市场中,汽修人员的职业活动必将是集技术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

首先,区别于一般的服务性行业,汽修人员的职业活动对象不仅仅是人,还包括物。就汽车销售来说,汽修人员不仅要负责车辆销售、协助客户办理新车上牌、跟踪回访客户等服务性要求,还需要熟悉汽车构造、性能分析、维修保养等技术性要求。其次,区别于一般的加工制造类行业,汽修人员的职业活动对象不仅仅是物,还包括人。就汽车发动机维修来说,汽修人员除了要具备汽车发动机拆卸、装配以及使用工具对发动机的各总成和各部件进行修复等技术性要求之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语言组织、客户服务意识等服务性要求。因此,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中,应该根据汽修人员技术性和服务性相结合的职业活动特点,合理设置专业方向课程,科学搭建专业平台课程。

2.日常性工作和特殊性工作相渗透。随着汽车保有量特别是私家车数量的增加,汽车维修也越来越服务于更广泛的人群。一般而言,汽修人员的岗位工作任务主要是以维护和保养等日常性工作为主,但其中也渗透着故障排除和维修服务等特殊性工作,这是汽修人员适岗性的必然要求。就汽车养护来说,汽修人员的日常性工作主要是运用所学知识对客户车辆进行日常保养和日常护理的服务,如汽车换季保养作业、及时更换汽车“三滤”、调整发动机皮带松紧度、汽车常用油液的检查和及时添加等。但在车辆出现故障时,汽修人员还应提供汽车故障诊断和排除等特殊性工作,如准确判定发动机启动慢、油耗多、转向沉重和转向灯不亮等故障发生原因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故障排除以满足客户需求。因此,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过程中,应该考虑汽修人员日常性工作和特殊性工作的渗透性特点,合理划分课程设置,把维修概念渗透到汽车日常保养的每一个环节中。

(三)工作任务对技术技能要求角度

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 “井喷式”应用对汽修人员的技术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应的职业活动也存在以下特殊性:

1.技能复杂程度差异大。现代汽车是装有各种电子控制系统和电子控制单元(电脑)的机、电、液一体化集成物,这一发展趋势使不同工作岗位汽修人员的技能复杂程度也逐渐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一方面,就汽车机电维修而言,汽修人员不仅要熟悉各零部件的构造和电气系统等,还要面对各种复杂的控制系统,如电控燃油喷射(EFI)、电控自动变速器(ECT)、智能交通系统(ITS)等,并要结合计算机基础知识,独立完成机电系统的检查、拆装和故障排除,技能要求极为复杂。另一方面,就汽车维修接待来说,汽修人员需要按照客户接待的基本礼仪和技巧,遵循接待流程,对客户接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简单处理并及时上报,技能要求的复杂程度相对较弱。因此,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中,需要正确处理复杂技能和简单技能的关系,合理安排课程时数和课程内容。

2.技术更新速度快。汽车后市场的高速发展必然引发汽修人员的职业活动面临技术更新快的问题。首先,车种、车源、服务对象和作业形式的变化致使汽车行业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这使得汽修人员不得不应对技术更新带来的职业活动领域、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的变化。其次,先进的汽车发动机综合诊断仪、解码器等设备的引进也促使传统的维修方式逐步被现代化的维修方式所取代,汽修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学习能力以适应技术的不断变化。因此,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中,应该根据汽修人员技术更新快的职业活动特点,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以适应汽车行业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变化。

3.技术标准要求高。汽车行业的特性以及汽车结构的复杂性必然要求汽修人员的技术标准达到高要求。首先,技术的高标准表现在操作行为过程的规范性。以汽修人员对发动机点火系统进行检测为例,在检测时,除了需要按照发动机综合检测仪的使用说明书对仪器通电预热并检查校正外,还需要按要求正确联机以及按仪器使用操作对点火系统进行检测。其次,技术的高标准表现在操作行为结果的标准性。如汽修人员对汽车制冷系统进行拆检时,需要按照操作规范对汽车散热器和冷风扇拆装、检测以确保其运行正常;在汽车日常保养时,也强调操作结果的标准性,如汽修人员在使用常见的节油方法和技巧时必须确认降低汽车的燃油消耗。最后,技术的高标准表现在操作行为的严谨性。种类繁多的汽车零部件必然要求汽修人员工作的高度严谨性和细致性,有时一个螺丝的误用可能会影响整个修理效果。因此,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技术标准,科学分析职业能力以确保课程内容的最优化。

二、既有专业教学标准开发面临的困惑

汽修人员职业活动的特殊性决定其职业能力的复杂性,这就要求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必须做到科学、细致、全面。然而在实际开发过程中,由于未充分考虑汽修人员职业活动的特殊性,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存在以下困惑。

(一)课程目标定位高低不一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包括三个层次,即针对整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每门具体课程的课程目标以及针对每个教学模块的教学目标,笔者主要是指第二层次的课程目标。

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中,课程目标定位是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依据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并结合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的结果而确定的。除此之外,汽修人员职业活动范围的变化也决定了其课程目标定位在充分考虑传统课程目标定位的同时,理应兼顾当前汽车行业职业岗位的宽口径现状,这是课程目标定位的现实性因素。因此,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课程目标定位应该做到科学、合理。但就笔者了解到的情况来说,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存在课程目标定位高低不一的问题。有的把《汽车使用与日常养护》的课程目标仅仅定位在“掌握汽车日常使用和养护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缺乏掌握汽车基本结构并初步诊断、排除汽车常见故障的相关课程目标;有的把《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的课程目标定位在“掌握国际通用的维修技术与工作方法对机械故障进行诊断并及时排除故障”,其课程目标定位显然有点偏高。

(二)课程设置不科学

课程设置是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中最为复杂的环节,科学的课程设置理应凸显专业课程特色,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顺序[1]。在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中,课程设置是依据工作领域、围绕工作任务并按照合理的逻辑路径来确定的。

目前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中,存在课程设置不科学的问题。首先,汽修人员技术性和服务性相结合的职业活动特点要求其专业设置应该科学搭建专业平台课程。以中部某省份的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标准为例,其课程设置把汽车维修基础知识、汽车电子电工技术、汽车文化、汽车概论统一放到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中。这种划分方法,一方面不利于学生按照自身学习课程的心理顺序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把技术性要求和服务性要求相融合以利于日后就业。其次,汽修人员日常性工作与特殊性工作相渗透的职业活动特点要求其课程设置应该科学安排课程深度。就机电维修来说,当前汽车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要求机电维修方向的课程应该单独设置,并细分为电控发动机、电控底盘、自动变速器以及汽车空调的检修等几大部分,且教学时数和实训设备也要相应匹配。但既有专业教学标准的课程设置中,存在因受传统课程设置束缚以及教师个人意愿等因素影响课程开设深度的现象。

(三)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

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中,课程内容是专业课教师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根据内容的可教性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并依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的结果,进行工作任务的转化和职业能力的筛选,最终确定对应的知识要求、技能要求和素养要求的。

课程内容要合理安排知识、技能和素养要求以保障后续教学的顺利实施,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中,存在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的问题。首先,汽修人员技能复杂程度差异大的职业活动特点要求课程内容应该合理选择和组织。但既有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中存在课程内容选择未和工作过程相衔接、课程组织逻辑混乱的现象。其次,汽修人员技术更新速度快的职业活动特点决定了其课程内容应该紧跟汽车行业技术发展步伐以适应市场需求。但既有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过程中,课程内容存在知识要求落后、技能要求更新慢以及素养要求缺失的问题。最后,汽修人员技术标准要求高的职业活动特点要求其课程内容理应体现规范性和严谨性。但笔者发现既有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课程内容中,存在安全管理缺失的问题。以某直辖市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标准为例,其课程内容在描述“用拆装工具对活塞连杆组件进行拆装和检测”时,未涉及到操作的标准性和规范性,这是尤为不合理的,因为活塞的环边非常锋利,稍有不注意,极易划伤手掌。

三、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建议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是一项技术性和复杂性要求非常高的工作,加之我国地区差异较大,更进一步增加了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难度。因此,笔者依据汽修人员职业活动的特殊性,并针对既有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存在的困惑,提出几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建议。

(一)根据职业活动范围,准确定位课程目标

目标定位不仅是确定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选择课程内容的基本依据[2],还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程目标的准确定位。汽车后市场的发展使得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毕业生面临职业口径宽的现实条件,这必然要求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要准确定位课程目标。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课程目标定位一方面要综合考虑汽修人员职业活动范围变更、岗位工作任务变迁、职业能力变化等因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目标定位的现实起点;另一方面要按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点并遵循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时间与学习能力有限性的因素[3],这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目标定位的现实依据。因此,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课程目标定位应该根据汽车行业发展要求,既要培养学生专精化的职业能力,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高以及实际问题解决等综合性职业能力以适应信息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时代要求。所以其课程目标定位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汽车机修工、电修工、钣金工、涂装工等,还需要把课程目标定位到保养操作员、整车和零部件销售员、汽车售后服务员等技术应用型岗位。

(二)依据特殊的工作性质,科学规划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会直接影响到课程内容的聚焦方向,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它是课程研究领域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在实践中能够衡量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要求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4]。因此,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紧跟技术变化及相应岗位群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职业素养的要求,做到科学规划。

根据汽修人员技术性和服务性相结合的职业活动特点,可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织模式[5]:(1)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通用部分构筑专业平台课程,即可搭建两段专业平台课程——汽车机电维修方面专业平台课程和汽车营销方面专业平台课程。这一方面可以加深本专业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可以使课程设置更好地贴近汽车市场需求;(2)用灵活的模块式课程结构构筑专业方向课程,即可相应划分为发动机维修专门化方向、机修专门化方向、涂装专门化方向、钣金专门化方向、检测技术专门化方向、维修业务管理专门化方向、汽车保养专门化方向和汽车商务专门化方向,这是多样化市场需求和个性化学生选择的必然要求;(3)用不同专业方向之间的共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构筑专业核心课程[6],即可具体划分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设备与维修、汽车维修质量检验等,以满足企业和各层次学习者的不同需要。另外,课程开设的深度要根据学生学习规律及其就业需求,并结合汽修人员日常性工作和特殊性工作相渗透的职业活动特点,做到合理安排以充分体现课程目标要求。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符合“专而精”和“广而博”的从业要求,而且有利于学生更加自如地应对技术性与服务性并重、日常性工作与特殊性工作兼容的岗位要求。

(三)针对复杂的技术技能要求,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是有效形成职业能力的直接影响因素。因此,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要做到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首先,根据汽修人员技能复杂程度差异大的职业活动特点,课程内容选择要科学,既要把汽车维修概念渗透到整个专业的课程内容中,又要把服务理念融合到整个技能要求中,这是根据具体工作任务和汽车行业需求选择课程内容的必然发展趋势。其次,面对汽修人员技术更新速度快的职业活动特点,课程内容更新要及时,即灵活调整课程内容以满足岗位任务要求和市场需求。如汽车涂装材料的更新换代非常迅速,这必然要求其课程内容不断删除和增设以确保将最新成果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再次,课程内容要根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自身的专业特点,把安全操作标准、技术规范标准等囊括进去以确保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严谨性,这是学生就业和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如在关于举升机或千斤顶使用的课程内容中,尤其要增加发动机会因长时间运行而表面发烫的安全注意事项。最后,技术进步带来汽车行业职业活动的智力成分不断增加,这就要求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反映当前社会人才需求,即专业教材注重渗透培养学生知识更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体现综合性能力的内容,这有利于避免学生所学与所用出现偏差,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是提高其专业教学水平的重要抓手,是重构其专业特色课程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其课程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根本。因此,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技术性、科学性非常强,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以达到较高水平。

[1][6]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1-91.

[2][3]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3-136.

[4]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49.

[5]教育部办公厅,交通部办公厅,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关于确定职业院校开展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通知 (教职成[2003]06 号)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22/201001/xxgk_79123.html,2003-12-03.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基于不同主体的课程质量综合评价
——以“交通运输规划”课程为例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