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保障民生的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基础工程地位

2014-08-15韦丽康

中国校外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民生问题价值体系大众化

◆韦丽康

(浙江传媒学院)

一、本文有关概念介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最终目的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民众当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体是指通过适当的方式和方法,让广大人民群众认知、理解、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在自己的思维中内省、完善、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自律中锤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民生即广大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然而由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发展的相对滞后,导致社会利益分化、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据人民论坛发起的千人调查显示,当前以及未来10年我国面临十个方面的严峻挑战,其间贫富差距逐步拉大、分配不公、高房价与低收入的矛盾、上学难就业更难等民生问题居于高位。

二、民生问题简述

多年来,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民生问题的解决。胡锦涛同志2005年在青海考察时明确提出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民生宣言。此后,党的历次全会均进行了重点阐述。一系列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的措施陆续出台,让人们愈来愈清晰地看到了党和政府致力于解决民生问题的执政取向。习近平同志也有“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等重要论述并极为关注民生问题。但市场经济体制内在的规律和局限、长期“淤积”的结构性矛盾、不完善的管理体制、不到位的改革措施及形形色色的“左”或右的形而上学认识偏差等因素,使构成社会现实基础的民生问题并没有得到较显著地和有效地解决。尤其是社会保障制度一向滞后于企业改革、不完善的好似“被混乱”了的分配制度、在处理劳资关系等问题上的盲目“市场化”做法、诸多领域中对“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偏离甚或曲解和“淡忘”倾向,造成了庞大弱势群体的存在。庞大弱势群体其机会边缘化的现实,很难使其在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过程中找到自身现实命运的“转机”。而民生状况作为构成社会现实生活的最基本的内容,直接影响着民众日常生活、情感归属、政治立场和信念信仰等问题,影响到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的确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固然需要主流舆论的宣传和教育,但大众化的基础工程,却植根于社会现实基础的不断完善。民生状况构成了社会现实基础的最基本内容,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对于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工程具有奠基作用。接受理论指出,选择是指接受主体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依据主、客观评价标准,对进入认识域的教育信息进行事实和价值判断,确定对其中每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成分(如一种理论或观点、现象或事实等)的取舍态度及所容纳、排斥信息量的过程。人们在对信息客体的选择时,那些正向的教育信息往往不经过选择环节而直接进入整合阶段,但一些反向的信息,如一些价值和意义指向具有不肯定性或否定性的信息,则需要经过筛选和剔除才能进入整合阶段。所以,在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过程中,从人的接受心理的角度出发,注重解决民生问题这一对人民群众具有“不肯定性或否定性的”的问题,注重人民群众的“内在需求”,是促使人民群众“真信、真学、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基础。

三、保障民生的意义探析

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是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过程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彰扬。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须臾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自愿的参与活动。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成果,其建设和发展的最深刻的根源蕴藏在民生之中,即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之中。离开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忽视了其主体地位,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是唯物史观人民群众历史地位和作用原理的运用,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的体现。在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过程中,只有以关注民生、注重解决民生问题为前提,凸显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才能切实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注重解决民生问题为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马克思指出,人们所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的需求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在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过程中,要注重了解群众心声,倾听群众意见,关心群众疾苦,针对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做好如就业创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看病求学、生态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工作,使人们充分感受到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实践价值。民生问题的切实解决,广大群众自然理解和认同党和政府的主张,国家主导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掌握了普通大众,而普通大众就会自觉地排斥挑战核心价值体系的倾向,主动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反之,若国家长期忽视民生问题,给不出解决民生和贫困问题的答案,那么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也就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势必大大削弱核心价值体系的说服力、解释力和感染力,核心价值体系就会因没有牢固的主观接受基础和缺少牢固的根基支撑而成“空中楼阁”,从而大大制约大众化的进程。

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是切中科学发展肯綮之举,为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提供持续的“人力支撑”。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30年改革历程也说明,促使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改革,并在改革中实现自身的发展,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条件,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须臾不可或缺的“人力支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镇企业放权让利的改革之所以得到民众的持续支持,其根本原因即人民群众从改革中得到了实惠,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因之而极大地激发出他们参与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为改革发展、体制转型提供了持续的人力支撑。历史现实均昭示,切实做好消除机会边缘化和改变弱势群体现实命运的实际工作,真正让每一个社会群体都有途径表达自己的声音,都有力量维护自己的利益,才是切中科学发展肯綮之举,才能为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提供持续的“人力支撑”。

[1]张启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接受理论视角下的分析.当代青年研究,2011,(7).

[2]周玉.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科学社会主义,2010,(3).

[3]王良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策略及其意义.经济研究导刊,2012,(22).

猜你喜欢

民生问题价值体系大众化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浅析医院党建工作中的人本管理
国外医疗保障模式对我国医疗保障的启示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
先进性别文化的凝练与大众化途径
1995—2010年间俄罗斯规范价值体系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