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的创新工作模式研究
2014-08-15黑龙江张建
黑龙江 张建
在我国各个行业职业技术人才都是比较缺的,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我国需要一线技术工人缺大约3000万,尤其高级技术人才更加稀缺。现在我国人才培养结构不是很规范,要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学校教育与企业要紧密联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多下功夫,在职业资格证书的导航下,培养职业技术工人,为社会发展多做出贡献,体育行业尤其一些体育院校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能为体育行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一、抓住职业技能鉴定
体育行业需要高技能人才,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体育行业需要大量高技术人才,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制定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相关文件,负责考评员的培训等工作。职业技能鉴定站完成职业技能鉴定和证书颁发。要完成国家和省规定的高技能人才培训鉴定任务,在国家体育总局的相关文件的基础上,各个部门互相沟通,协调工作,迎难而上,加大高级体育人才考评力度,创新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新模式。
(一)继续创新企业内技师考评模式
企业内部技师的考评模式多样化,主要依靠企业需要为主,发挥企业主导作用。鼓励企业创新工作,突出技师骨干,鼓励企业职工参加技能考核,对竞赛成绩突出的,可以破格晋升高一级职称。考核内容理论与技能知识主要以企业需求为主,达到职业技能鉴定站能真正为企业服务。
(二)进一步强化技师考评的基础工作
在职业技能鉴定的过程中,做好基础知识工作,这部分主要是理论部分,体育行业工种也是比较多的,尽量做好题库,题库的题型要多元化,做到一些体育理论基础知识,和一些体育专业知识进行整合,突出考评的重点,突出职业性。
二、建立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
职业技能鉴定要长期发展下去,为体育行业作出贡献,有关部门必须保证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要保证职业资格证书的可信度,就必须提高鉴定质量。职业技能建立站必须保持“三公开”,规范化与科学化创建型工作。
(一)实施鉴定工作的全过程控制,建立职业技能鉴定质量检查、监督与查处机制
各个职业技能鉴定站在进行考试过程中,要严格遵守考试纪律,每个考场都是标准考试,有2名不同性别的监考老师,外面有一定巡考,在考试过程中,有违反考试纪律的,按《黑龙江省职业技能鉴定条例》对违纪考生进行处理,管理部门对职业技能鉴定站每年要进行考核,对考试有违纪多的技能鉴定站取消鉴定资格,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监督力度,强化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质量管理职责。
(二)完善各鉴定机构的目标考核、评估年检制度
在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要有一定的目标性,比如跳高,理论考试与实践考试一定要有目标性,尤其理论考试,题库要及时更新,体育基础知识与体育专业知识要有一定的比例,保证技能鉴定的职业性。对职业技能鉴定站要进行年检,有问题的,不达标的鉴定站,要取消鉴定资格,当地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要发挥其职责。
三、为退役运动员进行免费培训与技能鉴定
我国多数运动员都是很小就进行体育锻炼,缺乏文化知识,国家体育总局一般都对奥运会冠军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对一些普通运动员缺少社会保障,甚至出现一些退役运动员为了生活进行搓澡工作、保安工作等,引起社会的舆论关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免费为退役运动员提供培训,发挥其特长,为其找到适合自身的工作,同时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让退役运动员回到社会中,融入社会。
四、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管理人员、考评人员、质量督导员和专家队伍“四支队伍”的建设
(一)着力提高鉴定管理人员的履职能力
鉴定管理人员是鉴定业务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者,是规范管理、保证质量、提高服务效能的基本力量。
(二)加强考评人员队伍建设
加强考评员尤其是高级考评员的培训和认证工作,以适应加快技师等高技能人才考评工作的需要,鉴定机构有责任积极推荐选送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考评员培训。
(三)加强质量督导人员的履职能力
质量督导制度是我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保障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四)充实壮大专家队伍,加强对专家委员会的动态管理
根据职业发展需要,应采取多种措施将理论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的专家充实到专家库中,并调整部分专家组组长和成员,发挥专家队伍在基础性、前瞻性的鉴定理论和技术方法研发中的作用,积极参加省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厅级课题项目的研究开发工作。
总之,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必须长期发展下去,保证职业资格证书的可信度,这是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的根本,职业技能鉴定站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体育总局人事司制定的文件,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指导下,有创新的进行工作,保证质量完成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教程[Z].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
[2]黑龙江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黑龙江日报,2010-12-10.
[3]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 [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