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师资队伍建设创新研究
2014-08-15湖北曾艳丽
湖北 曾艳丽
自2005年国务院颁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至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颁布“关于确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各地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高职教育在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在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跨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引领了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方向。本文主要从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改善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主要立足武汉1+8城市圈、辐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服务物流行业以及生产、流通企业,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物流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计算机知识,具备物流市场开发、物流客户服务、仓储、运输、配送、采购和货运代理等物流专业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从事物流配送、运输组织、仓储管理、采购管理、货运代理、物流企业管理、物流营销及客户服务等工作的物流操作及基层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1]。
在人才培养要求方面,注重质量提高和内涵建设。我校总结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为——四阶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校内学习,主要学习公共文化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素质拓展课程。第二阶段:企业岗位群轮训,主要为物流通用能力训练。第三阶段:再回校内学习,主要学习专业课程仓储管理实务、采购管理实务、运输与配送管理、物流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学习专业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取得相关技能证书。第四阶段:顶岗实习,主要是毕业实习和毕业实践,锻炼劳动观念,适应工作环境、团队合作、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质,进行能力展示[2]。
二、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现有专任教师9人。其中高级职称为4人,占44%;中级职称为5人,占56%;硕士6人,约占67%;双师素质为9人,占100%。物流管理专业现有兼职教师6人,均为企业高管。在师资队伍的培养过程中,通过实践锻炼、培训学习、精品课程建设、学术交流、学历学位进修、项目开发、教科研活动、实训室建设等活动让教师逐渐成长为具有双师素质的骨干教师,或专业带头人。物流教研室结合教师特点逐渐形成三种教师团队:1.课程设计团队,主要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开发[3]。2.课程教学团队,主要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课程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实训条件建设。3.科研团队,主要进行技术服务、社会培训、咨询指导、项目开发。
三、教学条件改善研究
(一)校内实训条件
新建或扩建三个实训室,即物流综合实训室、物流仿真实训室、物流沙盘实训室。
物流综合实训室,实训室面积为300平米,内设有各类货架三排、电子标签拣货系统,POS机2台,条码打印机1台,数据采集器1台,打包机8套,手动叉车2台,电动叉车2台,托盘若干,周转箱若干,纸箱若干,手推车4台,电脑3台,卷尺5把,各种货物。
物流仿真实训室,实训室面积为400平米。学生用电脑100台,服务器6台。已配备3D综合物流实训软件、中海物流教学、中海国际货运代理、运输管理系统等软件系统。
(二)校外实训条件
经过多次努力,我校与武汉神州医药有限公司、武汉港集装箱有限公司、武汉大道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华宇物流集团公司、深圳人人乐连锁商业集团、武汉中百连锁仓储超市有限公司、武汉九州通有限公司、招商局武汉公司、武汉恒钢物流发展有限公司、中国物资储运武汉汉口公司(661库)、武汉天下明药业有限公司、武汉市易初莲花超市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和工学交替实习协议,可满足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认识实习、寒暑假社会实践、顶岗实习、采购、配送、商品陈列、工学交替实习、仓储、运输环节的实践,熟悉物流设施及作业流程知识、销售及物流管理实习的需要。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要继续完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基于物流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编写工学结合课程教材、形成校企双向介入的共育机制。
【1】何海军.对接行业企业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储运,2012,9期.
【2】贾苏绒.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6期.
【3】马云霞.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