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整体性课程改革的思考
2014-08-15黑龙江宋志臣陈洁萍高松
黑龙江 宋志臣 陈洁萍 高松
近年来,黑龙江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发展战略,大力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动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低端产品为主向高端产品为主转变。由此,迫切需要新型的高素质技能型实用人才,要求受教育者不但要具备在某一个岗位就业的竞争力,而且需要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在职业生涯中就业、转岗、晋升的基础。社会对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较高要求迫切需要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方式进行深度变革,为此,黑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以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为引领,以省级重点专业以及涉农专业和新兴产业专业为重点,加强了校企合作机制下工学结合整体性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一、思路设计
基本思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指导方针,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和方法,结合黑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现状,确定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工学结合整体性课程改革路径。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利于与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
这里,要强调两个关键词:
一是“工学结合”。工学结合的“工”指的是现代企业真实的工作实践,是由典型工作任务引领的完整的工作过程。而“学”指的是学生的学习,它包括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实施等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系统。工学结合是要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形成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模式。
二是要强调课程改革的整体性。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系统中的子系统及每一个要素要通盘考虑,运用系统科学原理进行系统设计与全面改革,它包含三个层面的改革:一是课程设计层面,按照工作过程导向原则,打破学科性课程体系,通过重构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建立与工作过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结构,实现课程设置的整体优化。二是课程实施层面,教学实施各要素各环节全盘考虑,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从教学方式方法到教学手段情境、从管理到评价,全面系统地改革、整体推进。三是配套保障条件方面,包括“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室、实训基地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与环境建设等方面要进行一体化设计和配套改革,确保课程改革顺利实施并取得明显实效。
二、目标任务
该项目预期目标是到2015年底完成10大类50个专业、300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改革任务,具体地说,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构建50个基于工作过程的、中高职有机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制定50个专业教学标准和300门专业课程标准,建设100门省级精品课程,开发100门专业特色教材。同时深化文化课、德育课教学改革,建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到2013年底将完成20个试点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任务。
课程改革最终的标志性成果体现在以下8个方面:①专业教学标准②课程体系③课程标准④精品课程⑤专业特色教材⑥优秀教案⑦教学课件⑧教学素材库。上述成果是衡量课程改革的主要标志和验收要点。
三、改革的具体内容
1.重构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构建是以企业市场调研和职业分析为基础,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内容,按照企业相对完整的工作过程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开发项目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学习领域课程等,以行动导向教学原则来组织实施课程内容,完成课程评价。
2.深化文化课、德育课教学改革
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能力为目标,对语、数、外等基础文化课程进行改革。文化课的功能按照工具性、人文性和专业支撑性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尝试。一方面针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算等基本能力加大训练力度;另一方面针对学生的思维、判断、推理以及人生观、价值观、意志品质、情感态度、创新精神等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熏陶;此外,还针对不同专业学习所需要的基础文化支撑,打破文化课的学科体系,使专业模块课程与文化课进行整合,突出文化基础知识能力在专业学习和工作岗位的实际应用。
深化德育课教学改革,注重德育实践、德育体验和德育养成教育,开发德育活动课程和职业素养课程,将德育活动课程和职业素养课程全面纳入课程体系之中,突出职业人的综合职业素质能力培养,体现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
3.深化以项目课程为主的专业课程改革
立足职业岗位要求、基于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开发项目课程,学生的学习以行动为过程,以完成职业岗位的学习任务为目标,在自我建构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在“所学”与“所用”之间建立一个近乎“零距离”的通道。
4.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加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在教学内容上,将理论知识与实习训练合二为一,组成新的项目模块进行教学;在教学时间上,打破专业理论课与实习课相对独立的安排,打造“一体化项目课程”;在教师配备上,项目课程均由兼具理论和实习教师资格,并且具有相关职业技能水平的教师担任,淡化理论教师和实习教师的身份概念;在教学方法上,由师生双方共同在实习实训教室,围绕项目模块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教师多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行为引导法”进行教学,教法灵活,形式多样。
5.建立教学质量考核标准
改革考核评价方法,建立多元主体评价即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将与课程教学目标相一致、以过程控制为基本特征,既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促进学生就业和终身发展。
四、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立德树人,德技并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职业院校作为培养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转变过去以技能教育为主的培养目标,实现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人才培养目标,把提高学生思想道素质与增强技能结合起来,把学会做人与教会做事结合起来,在新一轮课改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深化德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着力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深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改革,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强化技能训练,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
2.有效解决中高职课程有机衔接问题
有效解决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2011年8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当前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迫切需要更新观念、明确定位、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为此,新一轮课程改革要围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科学确定能力领域,统筹规划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积极探索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有效模式,推进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
3.同步推进项目实施与课题研究工作
根据《黑龙江省职业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整体推进工作方案》要求,实施课改项目要同步推进相应的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一种规范性强、要求较高的教育科研活动,具有研究问题的集中性、研究程序的规范性,研究内容的实用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时间的规定性、研究成果的实效性等特征,把项目推进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将有效解决项目实施推进中的理论和实践深度契合问题,提高项目实施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和创新性。
4.立足实践,注重应用
在项目实施推进过程中,广大教研员和一线教师要在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先进理论指导下,注重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和应用,要加强教学实践中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解决,要坚持问题从实践中来,成果到实践中去。参与课改的教研员、一线教师和行业企业人员要团结合作、合力攻关,成果共享。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孟源北.中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实践模式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