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中的科技生态化
2014-08-15梁红军
梁红军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科技文化教研部,河南 郑州4500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之一。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推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革命性力量,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最显著标志。不断探索和实现科学技术生态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当代中国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科学技术的生态逻辑
近代科学以还原论为预设前提,导致技术在生态上的失败,“技术的谬误,看起来是源于其科学基础支离破碎的性质,技术在生态上的失败可溯源到技术的科学基础的相应失败”[1],现代技术逻辑与生态逻辑出现了冲突,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范式需要超越还原论,在新的基础上开始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英国学者舒马赫非常关注技术发展的方向,认为现代工业技术又称“大量生产技术”,不断增加暴力,是对“智慧的否定”。人类要生存离不开技术,但技术不能与自然对抗,提倡发展“大众生产的技术”为表征的“中间技术”[2],因为“大众生产的技术由于利用最好的现代知识和经验,易于分散,适当生态学的规律”。欧洲绿党把工业文明的机械技术称之为“硬技术”,认为“硬技术”破坏自然且危害人类。人类应大力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理智地使用自然资源,对自然采取和平的、非暴力的利用方式[3],在一种新技术引进之前应该确定一个评估阶段,检验这些技术与环境相协调的情况。
我国也有相当一部分学者主张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约束和建构,以推动现代技术体系的历史性转变。“从建立在经典物理学基础上的硬技术体系向建立在现代生物学基础上的软技术体系”转变,“建立以生物技术(包括生态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主导技术,逐步取代以理化技术为核心的主导技术”,以避免旧技术体系误导产生的异化的严重后果[4]。从复杂性技术生态系统观的角度看[5],技术生态化是“按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设计和使用技术,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全面引入生态学思想,以可更新资源为主要能源和原材料,力求做到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品,生态负效应最小的无公害化或少公害化的技术、工艺和产品的总称”。还有学者从技术范式变迁的角度指出,现代技术范式与原始技术出现了“断裂”[6],“在原始技术和现代技术背后隐藏的思想文化观念的断裂,是两种技术活动的内在特性与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社会文化建构效应方面的断裂”,导致了现代技术所引发的全球问题的加剧。这种断裂既是问题产生的根源,同时又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即用生态学的思想来建构技术发展的新范式。
总之,科学技术生态化不单纯是科技与生态学的结合,而是深刻反思科学技术负面效应,对科学技术发展进行全面权衡,符合人类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等可持续发展的一切科学技术体系及其进步的趋势。科学技术的生态化,意味着对科学技术的本质、功能和社会价值的审视和规避。“把生态学观点和生态学思维应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它向符合生态保护的方向发展,实现科学技术的转变”[7]。
二、科技生态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需要
工业革命以来,借助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和对生态环境的改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社会财富得到了极大的聚集,但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化。将生态化的思想和观念植根于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之中,推动科学技术生态化,则成为人类的必然选择和现实需要。
1.建设生态文明,迫切需要驾驭日益增强的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鲜明代表和集中体现,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科学技术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引擎,但也可能成为拉大贫富差距、造成社会动荡的诱因。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一方面促使人类加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增强改造和再造自然生态环境的能力;但另一方面却造成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社会危害。医疗科学技术的创新,大大降低了新生儿的死亡率和成年人的病死率,使人类的寿命得到延长,健康水平和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也带来了人口暴涨、老龄化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科技进步的成果并没有公平地被广大社会成员分享,信息分化、数字鸿沟引发结构性失业,推动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同时,科技进步的成果一般总是首先应用在军事领域,成为孕育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温床,很可能成为毁灭人类自身的罪魁祸首。
2.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适应人类社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的生产方式清洁化,消费方式绿色化,而科技进步在上述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具有非常关键性的作用,从根本上说可持续发展必然要对科技进步的方向及体系进行约束和建构。实现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就是对这种约束和建构的积极应对科技生态化有利于加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准确认识,能够提高整个地球系统的人口承载能力;科技生态化有利于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有利于提高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的能力,有利于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科技生态化有利于人口总数量的控制、人口质量的提高和人类健康状况的持续改进,有利于社会消除绝对贫困,不断缩小贫富之间差距,有利于建立更加公平、民主和科学的社会秩序等等。
3.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技生态化为支撑。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自然与社会和谐共生为根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主要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和超越,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经济循环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首先是一种社会物质财富得到大力开发和聚集的文明,它保护并创造了相比于传统工业文明更多、更绿色的生产力。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依靠和牢牢把握新科技革命提供的契机,通过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通过科技创新实力和活力的释放,为社会创造财富;通过利用自身绿化和生态化后的科学技术,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时间空间格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三、以科技生态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1.实现科学技术观念的生态化转变是先导。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推动科学技术生态化需要科技工作者首先要转变观念。从自然观的角度看,科学技术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纽带,是利用和开发自然的工具。科学技术生态化要求人类自然观的历史性转变。人类应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灵,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更深层次地把握自然变化的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传统哲学中的价值是以人为尺度,自然作为人类生存的环境和资源的提供者,对人只有工具价值的一面。科学认识自然就是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上对自然的认识活动,只能认识到自然及其规律对人类的某些用途,体现的仅是认知价值,忽视了自然对生物的价值以及对人类的终极意义。科学技术生态化要求我们全面认识自然的价值,把自然的工具价值和人文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寻求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8]。要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坚持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相衔接。
2.加强科技创新工作是中心环节。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从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角度看,自文艺复兴以来,科学技术经历了三次科学革命、三次技术革命,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类活动经过科学技术的强化成为自然演化的重要力量。人类必须加大科技创新的步伐。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更深入地把握自然界的规律,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要深入推动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步伐,加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保及生态等领域的科学技术创新工作,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支撑能力;积极开展对高新技术的绿化,大力培育和开发高新技术的生态环保功能,使不断涌现的高新技术的负面效应始终能保持在最低程度。科学技术的生态化是一项崭新的工作,推动科学技术生态化,加强科技创新工作是中心环节。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学技术生态化的快速发展。
3.构筑完善的社会控制体系是重要保障。推动科学技术生态化也需要完善的社会控制体系来提供保障,引导和规避科技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单纯依靠市场行为不可能形成自组织的技术创新生态失灵的校正机制,个体的经济理性与公共生态理性目标之间存在着客观的、难以自觉协调的不一致性,必须依靠完善的法律政策设计来作为保障。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环境看,应通过制定科技政策、科技法律和科技规划等引导和调节科学技术生态化的有效发展。民主开放的社会制度、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正确、适时的科技发展政策都对科技生态化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因素看,应进一步“完善科学技术创新规范和机制,引导科技工作者为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困境大胆创新;完善科技成果评价规范和机制,使科技成果的优劣能得到及时正确的评价,为科技工作者指明正确的研究方向;完善科技奖励规范和机制,加强对科技失范行为的惩治”[9]。
当今的中国由于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必须摈弃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先污染、后治理”或“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模式。要依靠科技生态化,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科学技术生态化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要求。我们要继续深入探索如何依靠科学技术生态化,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1][美]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51.
[2][英]E.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M].虞鸿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04.
[3][美]弗·卡普拉等.绿色政治——全球的希望[M].石音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156.
[4]余正荣.从硬技术走向软技术——一种生态哲学观[J].宁夏社会科学,1995,(3).
[5]秦书生.复杂性技术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35.
[6][8]张成岗.现代技术问题研究——技术、现代性与人类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12,216.
[7]余谋昌.实践性是环境伦理学的精华[N].光明日报,2004-06-22.
[9]路甬祥.全面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及其时代特征[J].科学新闻,20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