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改革方法论的重要思想探讨
2014-08-15李志昌
李志昌
(中共楚雄州委党校,云南 楚雄675000)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深化改革”这个重大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的核心,就是要求“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包括三个层面的问题,即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改什么和怎样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地回答。
一、深刻认识深化改革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我国改革已进行30多年,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前,面临的问题是,改革要不要继续进行下去。对于这个问题,社会上存在着不同看法,“不想改、不愿改、不敢改”的心态有一定的表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分析和回答了深化改革的必然性和重要性问题。
1.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这个矛盾运动的过程是靠不断改革来推动的。改革的实质就是不断调整、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这是一个没有止境的永恒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这三个重要论断,揭示了深化改革对我国发展进步的重要意义。历史的经验教训已经证明,过去那种僵化封闭、不改革不开放的做法,只会使国家落后、人民贫穷。正如邓小平所说,不改革不开放的僵化封闭道路是“一条死路”。从僵化封闭到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面对改革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选择?有人希望停下来,不要再改了;也有人希望回到过去的状态。无论出于什么考虑、什么目的,这两种选择都是行不通的。停顿没有出路,实际上就是无路可走。倒退没有出路,而且事实上不可能。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继续深化改革,这是必由之路。
2.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改革是一个无止境的永恒过程,但改革是分阶段进行的。在特定的时期和阶段有特定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改革。当这些突出问题解决后,又会出现新的问题,又要进行新的改革。阶段性的改革可以说有“完成时”,但从改革的长期性来看,改革没有“完成时”。改革就是这样在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过程中,不断进行下去的。我国改革已进行30 多年,回过头去看,解决了一些问题,有些改革是完成了。但从现实看,还有一些深层次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从未来看,还会出现新的问题。因此,改革没有完成,要继续进行下去。“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只能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这是一个深刻的辩证命题。现在有一种观点或情绪,就是以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为理由来否定改革。一些人不讲改革的主要成效,只讲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认为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就是因为改革,主张不要再改革了。在生活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做一件很重要很有意义的事情总体上是顺利的,但难免还会出现一些曲折。这时怎么办?是不要再做了,还是克服障碍继续做下去并把事情做好?当然应该是后一种选择,也会有人主张前一种选择,但这是因噎废食的思维方式。改革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可能一帆风顺,任何改革方案措施都不可能绝对完美。这是事实,不可否认。然而,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只能靠改革,不能因为改革中出现问题就不再改革。现在要防止的是改革中途停止、半途而废。半途而废的改革,比不改革带来的后果更严重。保持旧秩序,社会还可能是稳定的,但如果旧秩序打破了而新秩序没有建立起来,社会就会处于混乱状态,以致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进步。只有通过新的改革办法,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把改革做得更好,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3.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我国改革的总体路径是渐进式改革,也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探索中逐渐解决问题。改革到了今天,可以说容易改的基本都改了。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就是说现在的改革既遇到了还没有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又出现了一些新矛盾和新问题。当前改革面临的形势,可以概括为“老问题没有彻底解决,新问题又出现”,老问题和新问题交织在一起,使改革形势更加复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要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利益固化的藩篱”就是不合理的利益关系、利益格局,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面临的问题很多,但这是最艰难的问题,是硬骨头,是险滩。现在的改革,难度更大,阻力不小,风险增加。面对这样的严峻挑战,应该知难而进,不能因难而退,正确的选择是继续深化改革,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深化改革不是去找那些容易改的问题,不是避重就轻,而是要勇于改那些艰难的问题。
4.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的强烈呼声和殷切期待,努力把改革推向前进。改革具有客观必然性和规律性,这种必然性和规律性也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愿望和要求。改革不是为改革而改革,改革是有价值取向的,这就是通过改革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人民希望改革,人民要求改革,这是深化改革的最大动力。顺应改革民意,回应人民对改革的强烈呼声和殷切期待,是对为什么要深化改革这个问题的根本回答。
二、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
改革方向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改革方向是否正确从根本上决定着改革的成败。如何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习近平总书记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要求。
1.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的道路推进;在改革方向的问题上,头脑必须十分清醒。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我国改革的根本性质,也是改革的根本方向。这里有一个根本性问题,就是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改革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既然有优越性,就不需要改革”,另一种看法是“既然要改革,就说明没有优越性”。这两种看法,都混淆了不同层次的问题,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对于这个问题,邓小平做过深刻分析。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是具有优越性的,但这种优越性要通过经济社会中的各种具体制度和体制才能发挥出来。就是说,“优越性”的发挥有一个从“可能性”到“现实性”的转化过程。如果具体制度和体制不合理、不科学,就会制约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实现。之所以要进行改革,就是因为存在一些不合理、不科学的具体制度和体制,制约着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自我完善和发展”,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环节与方面,改革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中不合理的体制机制,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所以,改革不是否认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而是为了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发展出来;改革不是放弃社会主义制度,而是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
2.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在我国各方面的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基础性的重要改革。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各方面发展进步的基础。实践证明,从经济领域入手进行改革,逐渐推动其他各方面的改革,是我国改革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就是要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上,有一种主张是“经济上放开,政治上把关”,意思是经济领域不要讲什么主义,政治上把好方向就行了。有人甚至主张,“经济上搞资本主义,政治上坚持社会主义”。我们知道,经济领域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经济和政治是紧密联系的,经济领域不是政治真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在经济领域不讲“主义”,是一种天真的想法,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社会生活的变化往往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经济领域的“方向”改变了,必然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方向”也改变。在经济领域不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最终会导致整个社会性质的改变。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问题,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可以说,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方面的改革方向。因此,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历史证明,市场机制能够有效配制资源,促进经济繁荣发展,而传统的计划体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以致阻碍经济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抛弃传统的计划体制,通过市场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在经济上的优越性发挥出来。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政府是上层建筑,市场是经济基础,两者的关系就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处理好这个核心问题,实质上就是要坚持经济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
3.改革要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和坚持党的领导统一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人民是改革的主体,改革的动力来自人民,改革的智慧也来自人民。我国改革历程证明,在改革过程中,认识和实践上的不断突破与推进,改革中新生事物的不断涌现,改革经验的创造与积累,从根本上说,都来自人民的首创精神。同时也要看到,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社会的改革,都不是无组织无领导的,不是完全自发进行的。无组织无领导的改革,完全自发的改革,不仅不会产生好的结果,反而会使社会陷入混乱状态,阻碍社会发展进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着我国的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和组织下进行。坚持党对改革的领导,是保证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关键。怎样坚持党对改革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个善于”,即党要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
4.坚持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坚持正确改革方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衡量改革成败的根本标准。在这一点上坚持不好,改革就会走上错误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也是改革的最高价值追求。当前,继续深化改革的着力点,就是要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我们的改革不是为改革而改革,也不是为少数人的改革,是为全体人民的改革。改革中涉及的利益关系是复杂的,不能用简单的方法来处理,要坚持“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原则,公平地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各方面的合理利益都得到实现。当下的改革形势很复杂,改革难度较大,而改革的突破口是什么?怎样增强改革的动力?改革的动力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分析,但改革动力的根本来源就是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就是最大的改革动力。当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公平保障和充分实现,改革的动力就会强大,阻力就会减小,改革才能顺利推进。
三、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从实践层面、操作层面来看,关键是要解决好“改什么”和“怎么改”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2]。这是一个总的基本要求,要按照这个要求处理好改革中的五大关系。
1.解决好“改什么”的问题,需要辩证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包含两个要点,一个是全面改革,一个是深化改革。全面改革就是要注意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推动经济社会各方面各领域的改革,发展是“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改革也应该是“五位一体”的全面改革。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全面改革推动全面发展。同时也要注意,全面是有重点的全面,是有主次的全面,而不是无重点、无主次的全面。在改革问题上,当前的重要问题是如何深化。深化改革要找准突破口,突破口就是改革的重点,是深化改革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要抓住六个重大问题。这六个重大问题是: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这六个重大问题,具有全局性紧迫性,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深化改革的重点。
2.解决好“怎样改”的问题,需要按照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五大关系。第一,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而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出现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对立起来的情况。当前的改革,面临很多藩篱和硬骨头,而在这些后面是各种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推动深化改革要敢于解放思想,破除这些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的束缚。通过解放思想而形成的改革决策、改革措施,要符合客观实际,遵循客观规律,这就是实事求是。只有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才能顺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第二,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整体推进就是要全面改革,避免改革的单一化、局部化、碎片化,全面改革才能推进全面发展。重点突破就是要找准制约发展的主要障碍和紧迫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克服和解决。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方面的改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没有整体推进,主要障碍和紧迫问题就难以突破;没有重点突破,整体改革也难以推进。在整体推进中着力突破重点,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这是深化改革的辩证法。第三,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3]。关于这两个方面,现在有一些争论。应该注意的是,不要把这两个方面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两个方面都是重要的,要把它们统一起来。如果把这两个方面割裂开来,只要这个不要那个,结果肯定不好。只有把这两个方面有机统一起来,才会产生好的结果。改革的实质是制度变迁,从制度理论来看,制度变迁是制度演化和制度设计统一的过程。制度演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新规则不是一下子就出现的,要经过反复探索、修改,这才是摸着石头过河。制度设计是对实践探索中的经验进行系统化、理论化,以制定系统完备的规则体系。全局性整体性的制度设计,就是顶层设计。摸着石头过河是局部性的,是摸索规律的过程;顶层设计是全局性的,将经验性的规律理论化、系统化并加以推广应用,指导全局改革。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的辩证统一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讲得很清楚,这就是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的基础上来谋划。第四,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是深化改革实践中一个很具体很现实的问题。在生活工作中,我们经常讲,做事情要胆大心细,也就是这个意思。面对攻坚期和深水区,胆小不可能推动深化改革。只有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才能推进深化改革。同时要看到,改革中的情况是很复杂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交织在一起,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各种各样,解决这些问题不会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从实际出发,遵循改革规律。改革方法措施要科学,改革步骤要循序渐进,避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这里也要注意一个问题,即改革要处理好轻重缓急的关系,但什么轻、什么重,什么缓、什么急,要搞清楚、抓得住,不能搞成避重就轻。现在有些地方的改革,实际上是“拿起轻的、放下重的”、“抓住缓的、不管急的”,这是回避矛盾的胆小做法。第五,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基础,三者紧密联系。事实证明,处理不好这三者的关系,往往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要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则应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而最现实、最关键的,是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非常重要,改革是否成功,发展好不好,社会是否稳定,最重要的就是看改善人民生活这个目的是否实现,这也是检验改革、评价发展、判断稳定的标准。离开改善人民生活这个结合点,讲改革发展稳定,是没有意义的。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2]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N].人民日报,2012-12-12.
[3]既要摸着石头过河,也需要顶层设计[N].人民日报,2012-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