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高基层党员队伍质量的机制选择
2014-08-15郝华
郝 华
(中共南通市委党校 江苏 南通 226007)
我们党是一个拥有八千多万人的大党和执政党,具有九十多年的奋斗历程和六十多年的执政经历。新形势下,在严把党员“进口”关的同时,如何构建科学有效机制进一步提高党员队伍质量尤其是基层党员队伍质量是党的建设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课题。党员队伍的质量是政党的决定性因素,决定着政党的性质、力量和作用。基层党员队伍能否过硬,是否具有强大战斗力和凝聚力,能否经受各种风险和考验,关乎党的队伍的整体战斗力,关乎基层党组织能否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关乎党的执政基础是否坚实稳固。
一、不断增强基层党员内生动力,构建意识激活机制
基层党员工作在第一线,生活在广大百姓之中,面对生动的改革实践,如何挖掘自身潜能,凸显先锋模范作用,成为群众的榜样和标杆,取决于内在意识的激活,内生动力的增强。一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强甚至出现软弱涣散与基层党员自身主体意识弱化、内生动力不足有着极大关系。
(一)激活自身主体意识,明确自我角色定位
党员自身主体意识是每个党员对自身政治身份的主动确认和积极认同,是增强党性修养的自觉要求和自我宣示,是催生内生动力的思想表达和意识表征。基层党员虽然普通,但不能随而便之、随波逐流;虽然简单平凡,但拒绝沦为平庸,必须忠实履行党章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突出自身的主体地位。首先,激活自身主体意识,真正成为合格政治主体。按照《党章》的规定,每位党员都是真正的政治主体,都有独立的政治人格,都有平等的政治地位,一个合格的政治主体必须拥有合法的政治资格、政治待遇和政治荣誉。基层普通党员不能因为身处基层,有意或无意淡化自身的主体地位,弱化自身的主体意识,消解自身的主体作用。激活党员自身主体意识就是要求每位普通党员以主人翁的积极姿态全过程参加党内事务与政治活动,全方位参与党的建设事业,全身心融入党的奋斗和发展历程,获取合法的政治资格;激活党员主体意识就是要求每位党员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为党的事业创造业绩,贡献聪明才智,获取合法的政治待遇;激活党员的主体意识就是要求每位党员“心系民众、服务百姓”,赢得群众的普遍认可,获取合法的政治荣誉。其次,激活自身主体意识,真正成为成熟思想主体。基层党员本身就是群众中的普通一员,自身思想意识与群众的所思所想相互融通,自身利益与群众利益彼此相连,衡量党员主体思想成熟的重要标志就是是否具有亲民思想,是否走群众路线,能否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再次,激活自身主体意识,真正成为勇敢实践主体。基层党员必须深入实践一线,走在实践前列,成为实践进程的引领者;基层党员敢于尝试,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甘当实践道路的开拓者;基层党员扎根基层,带领群众开创局面,建设家园,惠及百姓,泽被民众,成为实践成果的贡献者。
(二)激活主动服务意识,提升群众工作水平
党群干群关系本质上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党员与群众之间的沟通和交往不是一般性“对象化交往”的“自我表演”(哈贝马斯语),而是基于实践基础上主体性关系的完整超越与全面提升,它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正相契合。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一是坚持常态服务,保持群众工作的连续性。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通过长期跟踪服务,随时随地满足群众的现实诉求,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通过长年贴心服务,真诚面对,真心交流,坦诚对话,让群众感到精神愉悦,内心温暖;通过定点结对服务,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帮他们走出困境,渡过难关,看到新希望,憧憬美好未来。二是把握动态服务,体现群众工作的实效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善于研究和把握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创新工作方法,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增强群众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动态服务的关键是及时把握群众工作的动态规律,随时掌握群众工作的动态需求,对周期性、循环性的现实诉求,一般性和普遍性的共性需求实行全方位主动服务。三是突出特色服务,彰显群众工作的针对性。特色服务是为了适应群众工作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实际要求,不断满足群众个性化要求和多样化要求而采取的服务方式。对时效性要求较强的现实需求实行定时服务,保证在设定的时间和规定的期限满足群众的要求;对政策性要求较为规范、严格的现实需求实现定向服务,按照政策规定和具体规章依法办事,做到耐心解释,细致服务。
(三)激活责任担当意识,重塑认真负责精神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事事层层落实,最后落在基层,看似许多鸡毛蒜皮的小事,实则事事关乎群众利益,关乎基层科学发展,关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如果没有足够的担当意识,认真负责的态度,往往会“一地鸡毛”。毛泽东曾经指出:“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因此,每位基层普通党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具备认真负责的精神。一是持续推进基层组织建设,肩负维护稳定的责任;每位党员围绕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目标和具体部署,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任务,积极投身基层组织建设进程中,破解改革难题,扫清发展障碍,化解实际矛盾,协调各方利益,实现稳定、和谐的发展局面。二是带领基层群众脱贫致富,担负科学发展的责任;每位党员有责任和义务发挥自身的才干,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带领群众改变落后面貌,建设崭新家园,让越来越多的群众迈入小康,走向富裕,实现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良好局面。三是提高基层实践能力,承担开拓创新的责任;每位党员依托基层实践的广阔舞台,拓展实践空间,放大实践效应,辐射实践影响;凭借基层实践的公共平台,丰富实践手段,探索实践路径,摸索实践经验,开展实践创新。
二、着力提高基层党员思想觉悟,构建常态化教育机制
面对主流意识和非主流意识互相交织,传统思想和现代思潮互相碰撞,理想目标和现实状态呈现差异的社会发展境况,一些基层党员思想觉悟变得矮化,党性意识相对淡化,思想意识呈现模糊化,情绪极易波动,信念发生动摇。构建常态化教育机制能够从党性教育、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等多个维度和层面提高党员的理论素养和思想觉悟。
(一)注重党性教育,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党性教育是党员进行常态化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是党员实现理论修养自我提升和超越的有效手段,是党员永葆政治本色的重要举措。一是开展宗旨教育是党性教育的根本要求。开展宗旨教育的目的是要每位党员明确党的最高奋斗目标,明确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通过教育使基层普通党员的理想目标更加高远,理想境界得以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决定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这是党性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开展主题教育是党性教育的现实要求。党性教育必须紧扣党的建设主题,必须紧贴党的发展主题,把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作为鲜明主题贯穿于党性教育的全过程,把基层党员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转化为先进性教育的生动素材,把基层党员的优秀品格、高尚行为浓缩为纯洁性教育的鲜活教材,这是党性教育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三是开展信念教育是党性教育的最终要求。党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每位党员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思想境界更加高远,内在修养更为深厚,不仅做到“入脑、入心”,更重要的是能够触及灵魂深处,使思想得到洗礼,意识得到刷新,情操得到陶冶,实现自我更新,产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二)重视理论教育,体现理论教育的务实性和针对性
理论教育不仅仅是提高党员的理论水准,树立和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更重要的是运用“学精、管用”的原则理性认识实际问题,总结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将理论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是发挥理论的引导作用。面对社会的深度转型,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互相交织,相互影响,并以新的形式和方式不断显现,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实境况下对改革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作出科学判断,准确认识,必须发挥理论的引导的作用。根植于马克思主义肥沃土壤的党的建设理论以其先进的思想,鲜明的观点,严密的逻辑,完整的体系,以及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真理性认识,成为引导人们打破束缚,解放思想的一面旗帜,他把人们的思想引向正确的方向,引入正确的轨道,最终实现广大党员思想高度统一,目标积极认同。二是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代表着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党对各领域改革和发展所做的科学规划和指导意见成为我们认识的重要参照和可靠依据。科学理论能够指导广大党员对事关改革发展的大是大非问题做出准确判断,科学认识,能够对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合理解释,能够对涉及切身利益的矛盾和冲突采取理性对待,做到客观回应。三是发挥理论的先导作用。理论的先导性与实践的先发性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先发的实践活动通常催生新的理论萌芽和发端,尤其是鲜活生动的基层改革实践越发成为理论创新的发轫和发源之地,为新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正确导向,同时,理论的先导性作用又为先发的实践进程规定正确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线,不断修正和调整发展的实践路径,为改革进程提供坚强的支撑,进一步增强实践的发展后劲和后发实践优势,始终掌握改革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三)开展实践教育,提高基层党员的参与性和创造性
实践教育与改革进程紧密相联,实践教育不仅依托改革和发展的现实背景,还依赖基层党员的积极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这样才能体现实践教育的实效性和实用性。一是开展科学发展实践教育。科学发展实践活动是党的一切工作中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开展科学发展实践活动必须让基层党员切实领会科学发展的丰富内涵,了解基层发展是以科学理念为指导,以现实条件为基础,以持续增长为导向,以资源开发利用为抓手,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科学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落地基层、接通“地气”的实际要义,也是激发基层党员参与热情的思想基础。基层发展应该是统筹规划、合理开发、扎实推进、稳步增长的可持续的发展进程,这是基层科学发展的实践路径,也是激发基层党员参与热情的现实基础。开展科学发展实践活动必须让基层党员共同享受科学发展的丰硕成果。基层科学发展最终应该是分配公平、惠及民众、红利共享、梦想成真的幸福发展,这是基层科学发展的真正追求,也是激发基层党员参与热情的理想基础。二是开展群众路线实践教育。群众路线是党的工作的生命线,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是党的一切工作中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务必使基层党员牢记党的执政宗旨,坚持“为民”理念,推崇“爱民”思想,奉行“亲民”作风;务必使基层党员保持公仆姿态,时刻做到“心里惦记大众,遇事想着民众”,始终做到“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务必使基层党员增强服务本领,以大局为重,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以小见大,把群众工作做细做实。三是开展基层党建工作实践教育。基层党建工作实践是党的一切工作中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着眼点在于及时发现基层党建工作的新特点、新动态和新布局,把握基层党建工作的实际动态,研究基层党建工作的基本规律,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着力点在于大力解决党建工作过程中暴露的典型性问题和突出问题,关注实际动向和主要倾向,拿出解决办法,对症下药,不断扩大党建工作现实影响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着重点在于全力开拓基层党建工作的新领域和新空间,积极探索基层党建工作的新路径,认真总结基层党建工作的新经验和新做法,及时推广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模式,不断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驱动力。
三、全面检验基层党员综合素质,构建科学评价机制
基层党员综合素质是否过硬,是衡量基层党员队伍质量高低的硬性指标,是检验基层党组织能否成为坚强战斗堡垒的重要尺度。基层党员综合素质考核是由多方面、多层次构成的完整考核系统,既有量化的考核指标,又有定性的基本要求;既有动态的目标跟踪,又有常规的衡量标准;既有实际的考量范围,又有科学的测评体系,综合素质考核已经成为提高基层党员队伍质量的重要抓手。
(一)以绩效评价为基础,考评基层党员的实际能力
绩效评价最能直观地审视每一个党员的实际能力和基本状态,最能直截了当地对每位党员所作所为作出客观评价,最能直白地对党员个人的工作成绩进行相互比较,绩效考评已经公认为是考核基层党员实际能力的基础性评价机制。绩效考评重在评价党员基层工作的实际素养,重点考评党员能否掌握基层工作的政策法规,能否熟悉基层工作的现实环境,能否了解基层工作的基本环节和具体流程,是否具有扎根基层的决心和信心。绩效考评重在评价党员基层工作的实际成绩,重点考查基层党员完成的量化指标和质量指标,对每位党员的实际表现做出实事求是、客观公允的评价。绩效考评重在评价党员基层工作的实际成效,重点考量党员工作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实际的社会影响,根据实际贡献的大小形成明确的结论性评价。
(二)以社会评价为导向,检验基层党员的现实影响力
社会评价是由社会各部门、各阶层以及媒体等组成的外在评价系统。它比较全面反映党员的个人表现和党员队伍的整体形象,具有明确的导向性、舆论的引导性和社会影响性。社会评价机制将党员置于更大的社会坐标,置身更广的社会空间,呈现更多的社会视角,既获得一般性的总体评价,又接受个性化的特殊评价;既得到理性的积极的正面评价,又可能承受尖锐甚至尖刻的负面评价;既接纳实事求是的中肯评价,又面对失之偏颇的激烈评价。通过社会广泛的议论和媒体的反复讨论对党员个人的现实表现和队伍的总体形象作出立体的、全方位的综合性评价。
(三)以群众评价为标准,测评基层党员的群众满意度
群众评价党员综合素质被认为是最可靠、最值得信任、最受欢迎的。群众评价机制的核心内容就是测评党员受群众欢迎的程度,群众对党员的满意程度。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顺乎民意是赢得群众满意的首要目标。基层党员开展群众工作的第一要务就是把握主流民意,倾听民众的实际反映,摸清基层民众的真实想法,尊重他们的自我表达,理解他们的现实境况,梳理他们的具体要求。集合民情是获得群众满意的现实目标。基层党员开展群众工作的第一选项就是全面真实准确地了解基层民众的实际状况,重点关注基层群众最现实的诉求,收集各阶层民众的合理要求,从实际出发,按照轻重缓急和需求梯度满足层级逐步、有序地实现他们的基本诉求。汇聚民智是实现群众满意的最终目标。基层党员开展群众工作的第一追求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集聚他们的集体智慧,从群众实践中汲取发展的不竭动力,从基层工作中总结发展的实际经验,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1]邸乘光.为什么要着力提高党员队伍质量[N].北京日报,2013-02-25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11
[3]习近平.中央党校第48期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员座谈时的讲话[N/OL].http://www.gov.cn/2011-01/05
[4]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1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