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警院校后勤应急保障社会化方式运用研究

2014-08-15刘成功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任务区后勤社会化

●刘成功

(武警警官学院,四川成都 610213)

一、武警院校后勤应急保障社会化方式运用的必要性

应急保障是在紧急和意外情况下,后勤对部队行动即时反应实施的保障。武警院校所担负的处突维稳、抢险救灾等应急任务对后勤首次反应速度、持续补充保障、专业物资保障、技术保障要求很高,但以目前院校自身的保障能力难以满足保障需求。

(一)自我保障模式难以满足院校后勤应急保障的时间要求

通常,军事行动在发起前都有较为充分的酝酿时间,后勤保障体系有相对较长的反应时间,能够根据任务的性质及具体需求组织相关的保障力量。[1]而武警院校所担负的应急行动,无论是突发事件还是自然灾害都具有突然性和不确定性。尤其是对于破坏力强、危害性大的地震灾害,受技术条件限制,目前无法准确预报,应急行动通常在紧急情况下展开。院校后勤部门必须在最短时间内迅速做出反应,从平时以教学为中心的“静态”保障迅速转入应对应急事件的“动态”应急保障。而院校传统的自我保障模式均以“静态”保障为目标兼顾应急保障,在反应速度上相对迟缓,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抽调和集结相应的保障力量,难以逐一保障分布广泛、数量庞大的任务部队。如,应急行动中兵力出动的规模往往远大于院校平时的野外拉动训练人数,如果仅凭自身有限的运力进行兵力输送,部队行动将大大超过有效时限,且首次兵力投送很难满足应急需求。尤其是在抢险救灾行动中,灾区的各项基础设施损坏严重,社会秩序往往陷入混乱,车队行进还会遇到诸如道路堵塞、加油点不足、维修跟不上等困难。如果单纯依靠院校投送力量,则无法在短时间内妥善解决。这显然不符合救灾时效性要求,不利于抢险救灾行动的迅速展开。

(二)自我保障模式难以满足院校后勤应急保障的物资需求

遂行应急任务,兵力通常分布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保障物资需求量大。而院校平时主要承担教育训练任务,物资储备数量与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目前,院校普遍还不具备与任务相适应的战备物资储备规模,在遂行较大规模应急任务时一次性投入兵力通常超过自身保障能力。而且,在应急行动中,任务区现场往往很长时间内都很难就地筹集急需生活物资,尤其是在抢险救灾行动中,灾区群众基本生活物资甚至也需要部队保障。在这种情况下,院校物资储备如果以常规教育训练任务为标准,则在应急行动中面临不足;但如果完全以兵力数量和应急任务保障需求为标准,库存规模又过大,很容易造成损失浪费。

(三)自我保障模式难以满足院校后勤应急保障的专业需求

以院校最常担负的抢险救灾任务为例,抢险救灾行动多发于地震带、洪涝频发地区,地理环境复杂,救灾条件恶劣,危险性大,抢险救灾活动专业性强、保障要求高。院校后勤除需保障救灾官兵基本生活物资外,还需要保障各种救灾专用工具:在抗震救灾行动中,官兵需要大量的手套、工程头盔、挖掘剪切工具,在抗击冰冻灾害时,需要车用防滑链等专业工具。院校中心任务是教育训练,对这些类别繁多、数量庞杂的专业物资储备较少,仅靠院校自身后勤力量难以保障。例如,在芦山“4·20”抗震救灾行动中,某学院担负清仁乡养殖基地10万斤死鱼清理掩埋任务,需要大量防护服、胶皮手套、口罩、眼镜等防护器材。但由于一时难以保障到位,官兵不得不冒着被感染的危险遂行任务。

(四)自我保障模式难以满足院校后勤应急保障的技术需求

应急任务的完成需要很多非战斗性技术要素参与,在获取这些技术要素的过程中,院校后勤自我保障模式很难满足需求。例如,院校若依靠自身力量来进行应急行动大规模用兵时的饮食保障,必然启用大量学员、士兵充当临时炊事员,其操作熟练程度和营养搭配知识均不能满足任务需要。又如,院校大多地处城市,担负远程机动任务相对较少,驾驶员应对复杂路况的能力相对较差,难以安全应对任务区复杂恶劣路况。再如,灾区基础设施毁坏严重,各类用电、饮水净化设备均需自备,加之车辆远程机动后容易出现各类故障,装备维修的庞大作业量和较高的专业技能,也是院校自我保障力量难以胜任的。应急行动中所需的这些技术要素往往在整个行动中发挥关键节点的作用。如果关键环节出现缺位,将影响一系列的后续行动,降低应急行动的整体效果。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运用市场经济法则借助社会力量,建立与市场经济形态相适应的后勤社会化保障体系对于武警院校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而且符合当前军事后勤发展规律,是现实可行的。

二、保障社会化方式在武警院校应急行动中的具体运用

近年来,武警院校贯彻落实总部《推进武警部队保障社会化工作意见》和《院校后勤保障社会化实施意见》精神,在饮食保障、商业服务、营区绿化等方面实行了社会化保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进一步探索应急保障社会化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2]院校后勤在遂行应急任务中应客观分析后勤应急保障要素,固强补弱,科学厘定自我保障和社会化保障范围,构建可靠、快速、高效的社会化应急保障模式。一般来说,在抢险救灾行动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后勤要素基本可分为运输保障要素、物资保障要素、饮食保障要素、卫勤保障要素四类。

(一)以社会运输力量为主,构建可靠的兵力投送模式

应急事件发生后,能否快速反应、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实施有效处置是决定应急行动成败的关键。目前,院校自身运输力量普遍不足,单纯依靠自身运力远远不能完成应急行动大规模兵力投送任务。武警院校驻地大多为城市,地方交通运输资源充足。院校应积极协调省(市)交通战备办公室和地方运输公司,坚持第一梯队以自我运力保障为主,后续部队以社会运输力量为主,构建可靠的兵力投送模式。院校应与地方运输公司联合制定紧急出动预案,详细规划应急响应、车队集结编组、行进路线选定、道路拥堵规避、交通管制协调、部队装载编组、处置突发情况等各个环节。预案形成后,应充分利用运送学员军训、野营拉练、异地实习等机会由易至难展开实践,模拟突发情况,不断完善预案。在以社会运输力量为主的兵力投送模式中,驾驶员队伍素质是事关应急兵力投送任务完成质量的首要因素。院校应按照“政治觉悟高、驾驶技术精、身体素质好”的标准严格把好社会驾驶员选拔关,要重点从常年在与任务区路况相仿道路上驾驶的司机中选拔,以发挥其能力经验的迁移复制作用。

(二)以订单储备为主,构建快速的物资器材保障模式

应急行动中对物资需求的门类多、数量大,预先过多储备既不经济也不现实。院校可充分利用驻地资源,按照“院内超市保应急、院外实体保持续、政府资源做补充”的基本原则,构建以订单储备为主、就近快速的物资器材保障模式。首先,院校应按照“平时搞服务,战时保应急”的思路,与院内超市签订订单储备协议,对院内超市的货源储备提出优化要求,使其在方便官兵生活的同时,根据部队任务特点搞好与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相关的物资储备。例如,院内超市可以在干粮、手套、毛巾、内衣等物资上做重点储配,保证满足首批出动人员的基本需求。其次,院校应积极与地方商业实体签订通用物资订单储备合同,构建物资保障网络,以满足长时间遂行应急任务中的持续性物资采购需求。除订单储备营房、军需保障物资外,还应对卫勤保障物资进行储备,重点储备野战医疗器材、折叠式担架、急救包以及防疫药品等器材和药品,以满足任务区救治医疗和防疫工作的需求。以订单储备为主的就近快速的物资器材保障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地方商业实体物资种类齐全、货源充足、质量可靠、剩余可回收的优势。[3]

(三)以合同保障单位为主,构建高效的饮食伴随保障模式

目前,武警院校实行饮食保障社会化大都已有较长时间,并与多家餐饮公司签订保障合同,已经拥有较为稳定可靠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在遂行应急任务中,院校应以合同保障单位为主,构建高效的饮食伴随保障模式。在以教育训练为中心的常态化保障基础上,院校应在厨师配置、人员训练、食材储备等方面进行优化。比如,在厨师配置方面,可以500名兵力为标准配备一个伙食保障模块,按兵力投放顺序配置到各梯队。每个厨师模块应包含厨师长、厨师及保障人员。其中,厨师长必须具备营养师资质,可以对全天菜谱进行营养搭配;厨师则必须为熟练程度高的等级厨师,以满足现场快速制作食物的要求。当出动兵力多于500人时,多个厨师模块可根据任务分队的行动方向,灵活拆分组合保障模块,动态满足部队饮食保障需求。行动期间,战地食堂的食谱搭配、饭菜制作等工作可以完全由地方厨师保障模块完成,院校后勤保障人员只需协调物资采买及运输,留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应急保障任务中。在人员训练方面,要组织编组在模块内的炊事人员随战备梯队定期组织演练,除基本的军政训练外,还要重点训练以野战炊事车、野战炊事箱组、给养器材单元为平台的野外炊事技能,提高野外饮食供给能力。此外,应要求餐饮社会化保障实体在军需给养物资储备方面严格执行院校战备物资储备规定,按标准储备主副食,设立应急物资储备库,与院校自有的应急储备库实施联合管理、统一检查,对各类原料、用具按保质期定时更换和补充。院校应急仓库主要提供野战自热食品、干粮、军用炊具等物资器材,地方物资储备库则提供现制食品原料,军地物资联合保障、互为补充。

(四)以地方救护力量为主,构建就地卫勤保障模式

在应急行动中,官兵身心健康是有效保证战斗力持续生成的基本前提。应急行动卫勤保障工作主要有现场救护、卫生防疫和伤员转送等任务。目前,武警院校自身卫勤保障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大规模应急行动的保障需求,还需要以一线地方救护力量为主,构建就地医疗保障模式。一是要依托地方一线救护力量积极做好疾病预防工作。院校卫勤保障分队抵达任务区后应积极主动联系地方一线救护力量,了解任务区易发疾病类型、气候特点,积极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在高原高寒地区遂行应急任务时,则应依托地方救护力量重点加强高原反应防治和救治工作。二是要依托地方卫生部门采取切实可行的防疫措施。部队进入任务区后,要积极与地方卫生防疫部门联系,及时了解任务区卫生与防疫情况,并在地方卫生部门指导下确定饮用水源和生活水源。三是要依托地方救护力量提高救治工作的可靠性和及时性。应急行动中的伤病员救治和后送任务重,及时的救治与医疗后送对于减少伤残(亡)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院校后勤在加强自身卫勤保障力量建设的同时,应积极与地方救护力量联系,建立应急救护机制,完善救治体系,以现场第一时间救治为主,同时建立伤病员后送通道,为危重伤病员救治赢得宝贵时间。

三、武警院校应急保障社会化方式运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应急保障社会化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专业性,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需要不断探索。笔者认为,武警院校应急保障社会化,在做好以上各项工作的同时,还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把“可靠、快速、高效”作为应急保障前提

应急行动危险性大、应变要求高、组织协调难,对院校后勤应急保障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在以社会化保障为基础的院校应急保障能力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把“可靠、快速、高效”作为应急保障的前提。可靠,就是要求社会化保障实体和人员在政治上可靠、在业务技能上可靠、在服务质量上可靠。快速,就是要求在紧急情况下,社会化保障实体和人员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与院校后勤同步作出反应,甚至可以边明确任务、边组织出动、边快速输送,第一时间到达任务区,为官兵提供及时、有效的后勤保障。高效,就是要求社会化保障实体和人员能够切实纳入院校后勤指挥体系,与院校后勤指挥机构无缝联接,真正做到平战结合、警地结合,以高效的组织指挥和各类保障为院校遂行应急任务提供强大支撑。“可靠、快速、高效”事关院校应急保障的成败,更事关整个应急行动的成败,是对社会化保障实体和人员的最基本要求。

(二)围绕战斗力标准优化社会保障力量

战斗力标准是检验部队建设根本的惟一的标准,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必须把提高战斗力、保障打胜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4]院校在探索应急保障社会化过程中应坚持把战斗力标准贯彻到每一个环节,切实围绕战斗力标准优化社会保障力量。长期以来,牺牲奉献精神一直是部队的优良传统,也是部队能够攻坚克难、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根本保证。但是,社会化保障实体有着天然的逐利本质,加之应急任务环境存在着高度不确定性,保障任务繁重无规律,尤其是在抢险救灾行动中,各种次生灾害甚至会严重威胁生命安全,与普通的商业服务有着明显的区别。在应急保障行动面临风险时,社会化保障实体可能要索取更大的收益,导致社会化保障成本激增、效益下降;甚至当风险上升到一定程度时还可能选择放弃保障,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针对这种情况,院校后勤部门平时应做好社会保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提升工作,围绕弘扬部队优良传统进行讲政治、讲责任、讲奉献精神教育,确保关键时刻能履职尽责。在遂行任务中,要优化社会保障力量,合理搭配现役保障人员与社会保障力量。危险性较大、政治要求高的任务安排现役人员,工作环境稳定、危险性较小的任务安排社会保障力量进行。

(三)注重常态化建设,固化应急保障机制

安全发展始终是后勤管理科学化的内在要求,也是部队建设的底线。[4]院校应急保障社会化方式虽然只是一种临时性保障,但安全工作不容忽视。在应急行动中,社会化保障实体主要承担运输、饮食和物资保障等任务,事关人员安全、车辆安全和食品安全。在任务区的恶劣环境中,应急保障人员面临着巨大的任务压力,很容易因工作质量标准降低和身体疲劳导致各类安全事故发生。与此同时,应急任务还可能涉及部队装备、编制等保密事项,部队安全保密工作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些新情况。为此,院校后勤部门必须坚持以政策法规制度为准绳,注重应急保障常态化建设,固化应急保障机制。一是事先与地方保障实体合同约定,选派政治素质过硬的员工担负重要部位保障工作、制定严格的质量体系、规范各项操作的规章制度,在规范程序内遂行保障任务。二是严格地方保障人员管理,完善制度约束,落实合同约束、违约索赔追责等措施,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对社会保障人员要专门进行保密教育,确保社会保障人员严守保密纪律,对部队任务、建制、装备等秘密事项坚决做到不打听、不谈论、不泄露,确保社会化保障模式安全运行。

[1]傅凌.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保障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11.

[2]刘成功.新阶段深化武警部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思考[J].武警学院学报,2010,(5).

[3]傅凌.武警现代后勤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12.

[4]总后勤部后勤杂志社.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理论研究[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任务区后勤社会化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后勤服务
寻味利比里亚任务区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联合国维和任务区 公车管理系统
联合国恩德培基地
新形势下完善军队后勤管理体系的思考
“强力后勤”入职记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