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视阈下的节俭论析
2014-08-15罗嗣亮
罗嗣亮
(中山大学 社会科学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一、节俭:从传统美德到公民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节俭思想。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老子说:“俭故能广”(道德经·第67章);墨子说:“俭节则昌,淫逸则亡”(墨子.辞过)。韩非子则说:“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韩非子·显学)。诸子百家的这些思想,墨家的节俭思想,对后世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汉人贾谊说:“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汉书·食货志)明代钱琦说:“处贵而骄,败之端也,处富而奢,衰之始也。”(钱子语测·巽语篇)总体来看,这些思想都强调节俭对于治国理政的重要意义,认为统治者奢侈浪费,则国必衰亡。同时,传统伦理道德也将节俭与个人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认为节俭不仅本身就是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而且有益于培养一个人的整体德性。《左传》有语:“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国语·鲁语下》说:“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在古人看来,勤劳、节俭与培养人的善心有密切关系。因此,在古代家训中,有许多教导子女应当节俭的语句。陆游说:“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放翁家训)。曾国藩也曾说:“照料家事,总以俭字为主,情意宜厚,用度宜俭,此居家居乡之要诀也。”①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节俭道德,并在革命实践中加以发扬,形成了丰富的节俭思想。早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应该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②民主革命胜利后,基于新中国一穷二白的国情,毛泽东提出了“勤俭建国”的发展战略。他指出:“同人民有福共享,有祸同当,这是我们过去干过的,为什么现在不能干呢?只要我们这样干了,就不会脱离群众”。③“我们的国家一要勤,二要俭,不要懒,不要豪华。懒则衰,就不好”。③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对节俭的大力提倡,使得建国后节俭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革命道德。作为革命道德的节俭具有这样的特征:第一,节俭是革命奋斗精神的体现,勤劳和节俭构成了艰苦奋斗这一道德行动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无论“勤俭持家”还是“勤俭办厂”、“勤俭办社”、“勤俭办一切事业”,都将节俭和勤劳这两种道德品质紧密联系起来。节俭是劳动人民的重要品质,这种品质要求劳动人民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和他人的劳动成果,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革命而奋斗。第二,在节俭问题上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在社会主义时代,劳动人民共同享有对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的所有权,因此,从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来说,节约使用公共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是一种应尽的道德责任。为了使人们在集体生活中养成节俭习惯,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后开展了“移风易俗”的改革运动,引导人们对红白喜事和节日大吃大喝的旧习惯进行改革。毛泽东强调:“大吃、大喝,统统吃光、喝光,……这不算什么志气。要勤俭持家,作长远打算。”⑤第三,节俭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革命目标,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谓“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正是为着这样的崇高目标。
在中国当下强调节俭,毫无疑问应充分吸收传统美德和革命道德中关于节俭的重要思想,并将其化为节俭教育的道德基础。但是,无论传统美德对作为政治伦理和修身道德的节俭的强调,还是革命道德对“勤俭持家”和“艰苦奋斗”的提倡,都与当今时代存在一定的差距。应当承认,当下节俭教育虽然有效吸收了传统美德和革命道德中的节俭传统,但现实效果并不令人满意。除了网络上对于某些腐化干部的“天价表”、“天价烟”、“天价宴席”等的报道外,现实生活中的浪费现象也比比皆是:剩饭剩菜天天倒,旧衣旧裤随手扔,空调彻夜不关,礼品包装极尽奢华……这些现象背后其实反映了一种道德心态:勤俭节约是老皇历,是旧习惯,“有钱不会用是一种悲哀”,成为“月光族”、“信用卡一族”,才是时尚潮流。上述问题的出现,说明社会公众对于节俭的理解,大体上还停留于一种粗浅的层次,即认为节俭是一部分人(家庭主妇、政府公职人员等)的事情,而对于自己为什么要履行节俭道德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即对节俭作为一种普遍的公民道德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则缺乏清醒的认识。
所谓“公民道德”,即“公民在参与公共管理和处理公共事务的过程中,用以指导行为的一定规范、原则、观念等”。⑥公民是权利与责任相统一的主体,在法律规范下自由地参与公共生活,因此,公民道德是一种属我的道德自觉,其最大的特征是道德意识的主体性。将节俭作为一种普遍的公民道德,其合理性在于:第一,节俭是公民自己对自己的责任。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中包括“理性部分”和“无理性部分”或“欲望部分”,节制就是一种好秩序或对某些快乐与欲望的控制,如果“一个人的较好部分统治着他的较坏部分,就可以称他是有节制的和自己是自己的主人。”⑦因此,当一个人学会了节俭,就更容易学会其他的道德品行。正如包尔生所说的:“抵制感官享乐的诱惑的能力是人性化的前提。动物只为盲目的冲动所驱使,它的生活即由对这种冲动的满足所组成。人,也被赋予了动物的本能,但这种本能只是一种更高的精神生活赖以存在的土壤”⑧。第二,节俭是公民对他人的责任。节俭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如果每个人都抛开节俭,走向一种过度消费,则足以造成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环境危机。只有养成普遍的节俭德行,“只有彻底改革个人的生活方式及国家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才能符合道德、符合现实地解决我们的问题。”⑨第三,节俭作为一种公民道德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目前,不仅许多欧美发达国家将节俭作为一种美德加以提倡,联合国也正式确立了“世界勤俭日”。联合国呼吁:仅就地球资源消耗来说,人类也必须做到勤俭节约。为此,联合国正式确认了1924年第一届国际储蓄银行大会提出的“世界勤俭日”(10月31日),作为世界各国共同的纪念日。
二、作为公民道德的节俭的内涵
1、节俭持家——作为家庭美德的节俭。节俭作为一种家庭美德人们并不陌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这些名言人们几乎都耳熟能详。在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的今天,强调节俭作为一种家庭美德显得更为重要。第一,我国虽然已经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全球第二,但从人均收入来看,2013年中国人均GDP仍只有6629美元,排名世界第86位,与欧美发达国家差距悬殊,这一现实决定了中国绝大多数家庭还不能过度消费,节俭持家理应是当下值得大力弘扬的家庭美德。第二,节俭持家有利于纯洁人的心灵,促进人的道德境界提升。节俭是对人的物质欲望的节制,是对物质财富的爱惜和慎重使用,是一种对待物质生活的积极态度,这种道德品质意味着人的理性对欲望的控制和调节。相反,奢侈则意味着人的欲望不受理性支配,意味着本能欲望的放纵。因此,节俭可以说是一切美好道德的根源。第三,通过在家庭中培育儿童的节俭品德,可以为儿童一生养成节俭美德打开基础。家庭教育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家庭最重要的地方,在于人从这里走向生活。如果一个孩子在幼小的时候就从父母那里学习到了节俭的品德,很难设想他会在工作上和公共生活中大吃大喝,铺张浪费。正因为节俭是一切道德的根源,并且通过在家庭中培育儿童的节俭品德,可以为儿童一生养成节俭美德打下基础,所以,节俭持家并不会因经济条件的改善而失去意义。实际上,许多富裕国家越来越认识到作为家庭美德的节俭的重要性。瑞士年人均收入高达3万美元,但瑞士人过日子却十分节俭。瑞士人常说:“我们没有资源,有的只是两只手。”瑞士家庭主妇喜欢买简装洗涤用品,回家后再灌进旧瓶,还保持了修砌贮水池收集雨水冲洗厕所的习惯。⑩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富裕国家还将节俭教育自觉融入家庭教育中。如在日本,父母经常要求孩子自己想办法挣得零花钱,并且将这些零花钱积攒起来,不到万不得已不向别人张口借钱。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德国家长不仅常带孩子参观工厂,了解生活用品是怎样生产出来的,而且会给孩子讲解如何使用节能家电,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新款电器通常比旧款电器更节能,购买家电时应从电器上的欧盟能源标签来识别是否省电,还告诉孩子电器即使处于待机状况也会耗电,因此不用电视、电脑时应随手将电源关掉。[11]
2、节俭办一切事情——作为职业道德的节俭。节俭不仅应该是一种家庭美德,也应该是一种职业道德。马克斯·韦伯在论述资本主义的起源时发现,新教伦理所倡导的禁欲主义的节俭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他指出,“一旦限制消费与谋利行为的解放结合起来,不可避免的实际结果显然是:强迫节省的禁欲导致了资本的积累。在财富消费方面的限制,自然能够通过生产性资本投资使财富增加。”[12]在以节俭精神对待经济积累这一问题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并没有不同。正如邓小平所说的:“艰苦奋斗还是要讲,一点不能疏忽,要勤俭办一切事情,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13]尤其当前我国仍处在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国家并不富裕;同时,我国企业中存在着大量的中小企业,因此,在任何职业中,都没有理由奢侈浪费。尤其从政府、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来看,节俭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在当今社会,政府、事业单位运作的资金来源于纳税人即每一个公民,这一事实已经为每一个公民清醒地意识到了,因此,政府、事业单位没有任何权力任意使用、处置来自纳税人的资金,合理利用、充分利用每一笔资金是政府和事业单位的应尽职责。同时,从公民道德的角度来看,政府、事业单位合理使用、节省使用每一笔资金,也是爱岗敬业和服务群众的体现。在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爱岗敬业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如果党政部门和事业单位在工作作风上贪图享受,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将自己和人民群众隔开。
3、尊重劳动,节约资源——作为社会公德的节俭。谈论节俭,往往从政府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角度谈论较多,而从社会公德的角度谈论较少。事实上,在当代中国,节俭作为一种社会公德越来越具有必要性。关于“舌尖上的浪费”在网络上引起关注后,媒体和公众关心得更多的是公款浪费行为,事实上,公款浪费行为固然严重,但私人浪费也十分让人触目惊心。因此,厉行节约的教育不能仅仅限于政府和公共机构的职业道德领域,也必须扩展到社会公德领域。在当代中国,将节俭作为一种社会公德,其必要性在于:第一,劳动至上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珍重劳动必然要求节俭。与资本主义的“资本优先”形成截然区别的是,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强调“劳动优先”。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的实现,“一方面要创造更丰富的物质供给,另一方面要使人们的欲望回到真正的人的需求上。”[14]这种回归就是一种劳动的回归,即回归到劳动作为人的真正需要。从道德上来看,这种回归就是回到热爱劳动、追求劳动、尊重劳动。这一点对于节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我国上世纪五十年代之所以能够形成节俭的社会风尚,从价值观念来看,与这一时期对“劳动至上”观念的大力宣传和践行是有很大关系的。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体现为对劳动的尊重,而尊重劳动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这就包含了节俭的道德义务。第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然要求节俭。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从社会主义的生产和消费特点这一经济基础上建立的,它针对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的固有弊病。“资产阶级社会与众不同的特征是,它所要满足的不是需要,而是欲求。欲求超过了生理本能,进入心理层次,它因而是无限的要求。”[15]这种“无限要求”的消费方式及生产方式,必然带来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重负。例如,美国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五左右,每年消耗的能源却占世界能源消耗量的33%[16];占世界人口20%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每年消耗世界80%的资源和能源。因此,只有彻底改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才有可能医治资本主义“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浪费”的顽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方针,理应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一种社会公德。
三、作为公民道德的节俭的特质
与作为传统美德和革命道德的节俭相比,作为公民道德的节俭具有其内在的特质。
1、从道德权利看:作为公民道德的节俭不反对消费,不主张牺牲合理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欲求,而是主张“绿色消费”、“适度消费”。正常的消费需要是任何人生存和发展的“第一前提”,也是任何公民的道德权利。在公民道德层面上,提倡节俭并不是提倡禁欲主义,并不是要大家再回到嚼草根、吃树皮的那种生活中去。作为公民道德的节俭也不反对正常的消费欲求。例如,生态旅游不是人们必不可少的消费需求,但并不在作为公民道德的节俭的反对之列。因为:第一,这种消费欲求并没有构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第二,这种消费欲求还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总之,这种消费欲求既实现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又拉动了经济的增长,并且没有造成环境污染,因此,表面上看是在“浪费”金钱,实际上是在合理地利用金钱。作为公民道德的节俭赞成“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这种消费坚持的原则是“能够消费多少就消费多少”,既不剥夺他人的消费需求,又不制造浪费;同时,这种消费应不至于产生环境污染,不浪费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2、从道德义务看:作为公民道德的节俭强调的是对社会共同体的责任。传统美德主要在家庭美德和君臣政治伦理的意义上谈论节俭,因此,它体现的主要是一种家族关怀和忠君爱国的“君国关怀”。革命道德所强调的节俭,是在阶级政治伦理的意义上谈论的,主要体现为一种阶级关怀。作为公民道德的节俭所强调的政治伦理是一种基于公民社会的政治伦理,即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力来自公民,理应代表公民的利益;国家公职人员有合理使用和节约使用公共费用的义务,公民也有监督国家公职人员勤政廉政的权利。同时,强调每一个公民的消费将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公民有合理消费和适度消费的责任。总之,作为公民道德的节俭将每一个公民的消费行为与整个社会共同体的利益联系起来,体现的是对社会共同体的关怀。第一,从责任主体来看,作为公民道德的节俭不是某一家族内部或某一群体内部的道德责任,而是全体公民的道德责任。作为公民的一种德行,节俭并不仅仅为了家族的富裕,也不仅仅是为了某一政权的稳固或某一阶级的壮大,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利益。第二,从责任性质来看,作为公民道德的节俭更多地体现出道德理性的趋向。节俭作为一种道德责任,既体现为道德强制力,也体现为道德理性。在传统道德中,政治领域和社会公共领域的节俭主要是道德强制,而家庭中的节俭则体现出道德理性的趋向。在革命道德中,社会公共领域的节俭体现为道德强制,而家庭和政治领域的节俭则体现出道德理性的趋向。而在公民道德中,节俭无论在家庭、政治领域还是社会公共领域都体现出道德理性的趋向。
3、从伦理观性质看:作为公民道德的节俭不仅是一种经济伦理观和政治伦理观,也是一种环境伦理观。作为传统美德和革命道德的节俭主要限于家庭美德和政治伦理的角度,强调的是家庭消费的经济伦理观和公职人员公共消费的政治伦理观。作为公民道德的节俭不仅体现以上两方面的伦理观,更将公民个人消费和公职人员公共消费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结合起来,认为“如果我们减少对消费品的追求热,减少对革新和新奇物品的迷恋,并克制地使用能量,就可以减轻环境的压力了。只要我们逐渐改‘一味消费,不顾污染’的坏习性,则我们的环境污染问题就能减少。”[17]这种节俭观念鲜明地体现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环境伦理观。
注释:
①(清)曾国藩著:《曾国藩家书》,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年版,第257 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34 页。
③《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 年版,第183 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5 卷,人民出版社,1977 年版,第213 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7 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308 页。
⑥秦树理著:《公民道德导论》,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第18 页。
⑦(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等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95 年版,第15 页。
⑧(德)包尔生著,何怀宏等译:《伦理学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年版,第414 页。
⑨(美)诺兰等著,姚新中等译:《伦理学与现实生活》,华夏出版社,1988 年版,第461 页。
⑩车耳:《像瑞士人那样节俭》,《世界知识》,2009 年第24期。
[11]邓晓宇:《国外节约教育经验拾萃》,《教学与管理》,2013 年第17 期。
[12](德)马克斯·韦伯著,彭强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165 页。
[13]《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3 页。
[14]侯惠勤:《凝练核心价值观要包括五方面内容(EB/OL).http://www.wenming.cn/ll_pd/shzyhxjztx/201205/t20120503_639874.shtml.
[15](美)丹尼尔·贝尔著,赵一凡等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 年版,第68 页。
[16]胡伟略著:《人口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72 页。
[17](美)巴巴拉·沃德等著,国外公害丛书编委会译:《只有一个地球》,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第16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