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校成长的烦恼
2014-08-15谢达波通讯员吴宝席绘图郑怡
文/本刊记者 谢达波 通讯员 吴宝席 绘图/郑怡
编者按:
从2003年9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后,我国民办教育有过曾经的辉煌,却长时间地陷入低迷,从生源减少、教师流失到办学质量下降……这一系列磕绊背后隐藏着哪些民办教育发展困境,民办学校有着怎样的难言之隐,又该怎样突破发展困局,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力军?
10多年前,一所所民办学校拔地而起,蓬勃发展,那时,民办学校还是一个“婴儿”,新生儿的锐气让不少公办学校倍感压力,似乎民办学校的发展让民办教育真正撑起了教育的半边天,为我国的教育发展增添了新活力。可是,10多年后的今天,民办学校因教师流动频繁、生源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资金不足等问题,让其遭遇到“成长烦恼”的困局,部分民办学校逐渐失去生机和活力,甚至有的很快就从诞生步入了消亡,这不仅阻碍了民办教育的发展,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长。
一个不稳定——高素质教师少且流动性大
海南省人大常委会于2014年6月10日发布公告称,《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办法》自2014年8月1日起施行。其中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完善有关制度,推进教师在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的合理流动。
这一信息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大家热烈议论:若是公办学校老师到民办学校任教,薪酬待遇由谁支付,其编制、人事关系如何安排?民办学校老师能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到公办学校任教?
其实这不仅仅是海南独有的问题。虽然我国民办学校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快进展,但是目前的形势不容乐观,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离民办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差距还很大。具体表现在高素质人才总量很少,重使用、轻培养,流动性大等。目前,民办学校普遍存在人才流动率偏高的问题,有关调查显示,有的民办学校教师每学期的离职人数高达50%。
相对公办学校来说,民办学校办学历史较短,政策待遇悬殊,缺乏高素质人才积累,所提供的薪酬待遇绝大多数缺乏竞争力等因素给人才引进带来了压力,使民办学校的高素质人才总量很少;部分学校较多考虑目前利益和办学成本,普遍只注重人才的使用,不注重培训,师资培训投入严重不足。
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从政策法律层面看,民办学校的定性至今尚未落实,法人性质难以明确,仍在民政部门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因此,一些关键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民办学校在人事制度、社会保险等方面很难落实“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法律地位”,造成了公办、民办教育的不平等,民办学校教师在表彰奖励、职称评定、业务进修、科研立项、工龄计算等社会优待方面没有享受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的待遇,特别是民办学校教职工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总之,由于政策法律原因,民办学校对高素质人才缺乏吸引力。从社会层面来看,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对民办教育还存在偏见。在大多数家长的心目中,民办学校总是低人一等,由于这些观念的影响,民办学校教师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
当然,师资队伍不稳定,学校自身和教师也存在着一些因素。部分民办学校办学者主要办学目的还是营利赚钱,教育价值观和教育精神相当匮乏,缺乏高尚的办学动机和长远的办学规划,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落实,导致民办学校难以吸引追求事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部分民办学校在教职工引进中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将先解决学校的学历结构放在首位,没有从自身的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定出远近结合、重点突出的人才引进规划和年度引进计划,对要引进的人才没有做好科学的调研和论证。部分民办学校在学校经费、政策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绝大多数的民办学校对教师的进修、培训持谨慎态度,尤其是缺乏对青年教师的培训。由于民办学校办学资金主要来自学费收入,当面临招生困难的时候,很多民办学校把教师的工资降低到较低的标准。如近日,甘肃天水一所民办补习班由于学校从今年开学至今没有给教师发工资,引来教师不满,11月3日起被迫停课,殃及250名高考生。
其次,学校没有建立共同愿景,未能重视与教师的共同发展。我国民办学校在这个方面还是一片空白,帮助教师制定一份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促进其与学校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一个质量不高——民校本身不够硬
对于处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民办学校来说,教育教学质量决定着其前途和命运。“打铁还要自身硬”,民办学校要生存发展下去,就要在自己的管理上下功夫,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做文章。
“家有梧桐树,不怕引不来金凤凰。”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一直关心着民办教育的发展,他认为:只要民办学校的办学者和教师们有高瞻远瞩的眼界、宏大宽阔的胸襟,善于创新,精当管理,精致教学,把学校办出特色,办出质量,一定会赢得社会的认可、政府的关注、学生的倾慕、家长的喝彩。然而,遗憾的是有些民办学校办学方向不正确,对办学“质量”没有正确解读,在教学模式上未能走出普教模式,存在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落后、师资力量薄弱、课程开设不合理、教材选用不科学、学生实践活动机会少等诸多问题。
原四川师大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游永恒介绍说:“一些民办学校没有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办学特色,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之中,把教育简化为纯粹的升学,时时刻刻以分数、升学率指导学校的一切工作,以迎合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但在应试教育的大比拼中又往往输给公办学校,使自己陷入被动局面。”
在采访中,我们还发现一些民办学校为了应试,往往削减一些所谓的“副科”课时,如政治、历史、体育、音乐等,有的干脆砍掉,忽视思想品德、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培养,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偏离了民办学校的办学宗旨,使自身丧失了特色,影响着民办学校的吸引力。
“为达到国家规定的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和实现经济效益的目的,有的民办学校盲目扩大校园规模和招生规模,而办学条件又难以适应扩大的学生规模,呈现明显的滞后性。”有关人士分析说,“如师资数量严重不足,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教学设备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许多实验课、信息课等因硬件设施问题不能正常开设,严重限制了教学活动的开展,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因此,民办学校要发展,必须本着“精而美、美而实”的原则,先规范办学行为,精细学校管理,精致教学管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打造现有师资队伍,实现从“做大”到“做强”转变。
一个现象——“校中校”挤占市场
近几年来,很多地方出现并兴起了“校中校”。校中校是指那些在公立学校中办立的私立学校,即打着公办名校的旗号,收取高额学费的私立学校。
“校中校”虽然要收取高额学费,但由于其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家长们就是砸锅卖铁也愿意为此花钱。在许多家长眼里,中考比高考还重要,如果进了一所好的小学、好的初中,就像是为上大学提前买了份保险。在采访中,有关人士指出“校中校”的出现也是造成生源流失的原因,“校中校”让很多“出师无名”的民办学校备受冷落,北大附中云南实验中学的朱副校长说:“像我们学校有许多家庭条件好的家长都愿意把孩子转去‘校中校’,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业内人士指出,“校中校”本身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金钱是决定孩子是否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唯一标准,让许多孩子失去了公平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有的“校中校”占用国家优质的公共资源、打着“民办学校”旗号高收费,有的借助民办学校名义跨区域招生,收取高学费,有的干脆不需要任何名义,公开收取高学费,直接冲击了正规民办学校、普通公办学校的生存。
两个不足——生源流失且缺乏资金
2014年,以学生学费为办学经费主要来源的民办学校,遭遇到的不仅是“寒冬”,而且发展到了事关生死的分水岭。
21年前(1993年),作为陕西省大同市型煤厂厂长的张洪图创办大同希望学校。大同希望学校的教育模式,开拓了希望工程救助失学儿童的新途径,被团中央列为希望工程的创新模式。然而,就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新一届招生季,校方称因未能招到合适的学生,以致出现了建校以来第一次“零招生”的窘况。
同样,江苏近日一则消息称,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由企业接管;南京工程学院民办二级学院康尼学院明年将停止招生……“往年我们每年的招生计划都能达到1500多人。今年招生数仅有400多人,到明年,康尼学院就停止招生了。”南京工程学院副院长吴中江介绍。
这样的状况不仅出现在民办高校。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文鼎学校是一所民办学校,包括小学和初中共九个年级。后来,学校要拆迁,老师和学生们只能被迫停课。该校负责人成代中说:“学校拆迁后,许多学生都转到了别的学校就读。”
生源不足的原因很多,江苏省一教师吴宝席说:“在民办学校招生时,对未达到分数线的考生,要收取一定数量的择校费。如江苏省沛县民办学校规定的收费标准为:10000+200⋆X(X为考生分数与录取分数线的差额)。这对一些经济困难的家庭来说的确压力不小,使一些学生失去了进入私立学校学习的机会。还有一些民办学校为了保证学校的经济效益,资金运转,采取了‘来者不拒’的政策,甚至派一些教师和学生到各地去招生,拉生源。也有一些民办学校的部分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搞教学,而是招生,这已成为不成文的‘潜规则’。他们为了完成招生任务,往往是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招来了许多较差的学生。”
再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如今许多城市的工资优势并不如以往那样明显,且城市物价、房租等较高,促使很多外来工更愿意带上子女回家乡发展,致使一些城市民办学校生源减少。
有关专家介绍,近几年,每年都有一些教学环境不达标的民办学校受到淘汰,同时有很多民办学校由于租用场地,资金不足无法投入改变教学环境、城中村改造拆迁等造成生源日渐减少或面临关闭的命运。
优秀生源不足,学生素质呈下降趋势,已成为大部分民办学校面临的共同问题。全国很多地区的一些民办学校,由于生源匮乏纷纷停办。采访中,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民办学校负责人说:“学校每个学期都有很多学生转入公办学校就读,生源不断流失,前途未卜。”
除了生源不稳定、融资难,亏损也成为制约民办学校发展的瓶颈,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第51条规定:民办学校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可是,大多数接受采访的民办学校都叫穷不迭。有公开数据显示,教育行业的投资在经过2008年的高峰——31起融资案例、6.3亿融资规模之后,在2009年便已陷入低谷,虽然2010年和2011年,中国民办教育行业融资案例数量和融资规模再次呈现上升趋势,但主要还是来自教育培训领域,民办学校投资鲜有涉及。想必大家对艰难生存7年的陕西省蓝桥幼儿园被迫于2014年10月28日宣告停办的悲惨历程和结局有所耳闻。蓝桥幼儿园最终因资金不足等原因,不得不停办。
当然,阻碍民办学校发展的因素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不够重视、民办学校学生的学历不被认可等多方原因。10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重点提升教育文体消费,完善民办学校收费,扩大中外合作办学等民办学校发展政策。这无疑是给民办学校送来了“福音”。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相信我们的教育人能逐个破解困扰民办学校发展的困局,为民办学校发展开辟好路子、新路子,真正让无数民校发展成名,推动民办教育实现突破性发展,成为教育的另一有力支柱。